- 集成電路測試指南
- 加速科技組編 鄔剛 王瑞金 包軍林編著
- 3107字
- 2021-06-24 11:32:40
1.1 集成電路測試的分類
IC測試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確認被測芯片是否符合產品手冊上所定義的規范;二是通過測試測量,確定芯片可以正常工作的邊界條件,即對芯片進行特性化分析。下面主要介紹集成電路測試的分類以及其中芯片探針(Chip Probing,CP)測試和最終成品測試(Final Test,FT)的測試流程及設備。
1.1.1 集成電路測試分類
1. 特性化分析
特性化分析(Characterization)通常在芯片設計階段進行,是為了確定產品規格,明確產品正常工作的條件而進行的測試。這種測試可以使用儀器/儀表進行,也可以借助自動測試設備(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來實現。比如借助ATE設備的掃描測試可以實現對不同參數變化的掃描,以確定產品工作的邊界條件。
2. 量產測試
隨著IC集成復雜度的提高,出現設計和生產制造缺陷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為了避免因單顆IC芯片不良而導致的缺陷,我們需要對批量生產出的每一顆IC芯片進行測試,即量產測試,其目的是保證發給客戶的每一顆IC芯片都符合產品規范。
基本的量產測試有兩種,分別為芯片探針測試和最終成品測試。二者的測試原理一樣,都是通過自動測試設備連接IC中集成的測試點,運行自動測試軟件進行測試;區別是使用的測試設備和連接方式不同。
芯片探針測試(下文簡稱“CP測試”)針對的是未切割的晶圓,因此也稱為晶圓測試,需要用探針接觸晶圓上的測試焊盤,一次可以測試晶圓上的單個或多個晶粒(Die);成品測試(下文簡稱“FT測試”)則針對已經封裝好的IC成品,用彈簧針(Pogo Pin)連接IC外引腳測試。圖1.2中展示了晶圓、晶粒和封裝后的IC。自動化測試設備針對這兩種測試使用不同的機械手,CP測試使用的機械手稱為探針臺(Prober),FT測試使用的機械手稱為分選機(Handler)。

圖1.2 晶圓、晶粒和封裝后的IC
3. 老化測試
老化測試(Burn-in Test)是為了預測產品的使用壽命,剔除早期失效的產品。基于ATE的老化測試通常是把產品放在溫箱里,通過恒溫或溫度循環的方式對產品進行測試。
1.1.2 CP測試流程及設備
通常CP測試流程如圖1.3所示,晶圓進入晶圓庫時會經過來料檢驗(Incoming Quality Assurance,IQA),沒有外觀異常(包括劃痕、裂紋、油污等)后會進行CP測試。CP測試會根據產品的不同測試溫度要求和測試項要求分成CP1、CP2,個別還會有CP3。例如含有嵌入式存儲器的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芯片,既需要針對存儲器進行讀寫及存儲功能測試,又需要針對微控制器進行邏輯功能測試。其CP測試流程一般是CP1測試基本存儲讀寫功能,并在存儲芯片內寫入一定的內容;然后晶圓經過高溫烘烤后進行CP2測試,以檢驗之前寫入的數據是否可以保持;最后對MCU部分進行邏輯功能的CP3測試。

圖1.3 CP測試流程
對于使用墨點標記失效芯片的CP量產流程,測試完成后會對晶圓進行烘烤以固化墨點,然后做CP檢查(主要檢查外觀,墨點和測試數據是否一致等),檢查沒有問題會進行包裝、質檢(Quality Assurance,QA),然后安排出貨。
如圖1.4所示,CP測試系統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 ATE,或簡稱測試機(Tester),包括:
- 測試機頭(Test Head)
- 測試機頭支架
- 工作站(Workstation)
- 針測接口板(Probe Interface Board,PIB)
- 針塔(Pogo Tower)
- 探針卡(Probe Card)
- 晶圓卡盤(Chuck)
- 探針臺(Prober)

圖1.4 CP測試系統示意圖
測試程序(Test Program)通常保存在服務器上,通過網絡下載測試程序到工作站本地硬盤,然后通過工作站上的操作界面(Operation Interface,OI)控制程序加載,開始、停止測試,記錄和存儲測試結果,還可以實時顯示測試進度和狀態。測試完成后,保存測試數據(Datalog)、結果統計(Summary)和晶圓測試結果圖(Wafermap)。最終的Datalog、Summary和Wafermap通過網絡傳回服務器。
探針臺包括晶圓上料區、垂直(Z軸)位置調整裝置、平面(X/Y軸)位置傳動裝置等。探針臺通過連接ATE的通信接口接收ATE發來的開始指令,調整探針正確接觸晶圓內某一顆晶粒(Die)的測試焊盤,然后發送反饋信號給ATE并開始測試。ATE測試完成后把測試結果記錄到Datalog文件,并向探針臺反饋測試分類(Bin)結果,探針臺生成探針臺格式的Wafermap。
針測接口板與針塔、探針卡一起使用,構成回路,使電信號在ATE和晶圓之間傳輸。晶圓卡盤是用于固定晶圓的裝置。
其中,探針卡是連接ATE與晶圓上被測電路的重要接口。探針卡上使用的探針(Probe)的材質大部分為鎢銅或鈹銅,也有鈀等其他材質。探針材質需要具備強度高、導電性強及不易被氧化等特性。
圖1.5展示了CP測試中探針卡上的探針是如何與晶圓上的測試焊盤進行連接的。

圖1.5 測試機通過探針卡連接晶圓
1.1.3 FT測試流程及設備
進行FT測試時使用的設備是分選機(Handler)。根據測試需求的不同可以選擇分體式分選機或者一體式分選機,其測試流程也不盡相同,如圖1.6所示。

圖1.6 FT測試流程圖
分選機通常根據IC尺寸選擇。大尺寸的選用分體式分選機,尺寸較小的(通常小于3 mm×3 mm)選用一體式分選機。
分體式分選機采用料盤(Tray)入料,用真空吸嘴移動料,在測試尺寸較小的IC時擺放位置難以調整,并且容易產生外觀異常。
一體式分選機采用震動碗(Bowl Feed)進料,小尺寸IC移動過程中摩擦小,不會造成過多磨損,而大尺寸IC經過軌道時摩擦大,易導致外觀不良。
如圖1.7所示,FT測試系統主要包括:
- ATE
- 分選機
- 測試配件,包括:
- 負載板(Load Board)
- 芯片插座(Socket)
- 模具(Kit)

圖1.7 FT測試系統示意圖
不同產品的尺寸及引腳數不同,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具配合分選機使用。分體式分選機需要的模具包括金屬連接板(Docking Plate)、吸料頭(Nest)等,進行高溫測試時還需要預熱盤(Soak Plate),常溫測試時進料直接從未測料盤吸入并加以傳送,然后進入測試區。如前文所述,分體式分選機采用真空吸嘴吹氣放料,常用于測試尺寸較大的IC,較小的IC易被吹飛。
這里簡要介紹分選機與測試機的安裝,以及FT測試流程:
1)首先進行架機(Setup)。在測試機上安裝負載板、插座和連接板,用螺釘將連接板緊固在分選機測試區,并將測試模具中的其他配件裝在分選機上,調試好吸放料的感應位置,再接上通信接口。
2)架機完成后,通過測試機工作站的操作界面加載測試程序。
3)在分選機側按開始按鈕,分選機把待測芯片運送到測試區,準備好后反饋“開始測試”(Start Of Test,SOT)給測試機。
4)測試機收到SOT信號后開始測試,測試完成發送“測試結束”(End Of Test,EOT)信號和Bin結果給分選機。
5)分選機接收Bin信號,把測試完成的芯片放置到預先設定好的分Bin料盤。
6)移動未測料到測試區,反饋SOT信號給測試機,開始下一輪測試。
7)重復測試步驟直至所有物料測試完成,操作界面會提示測試結束,生成測試數據。
測試數據包括Datalog、Summary、標準測試數據格式文件(STDF)等。保存在本地的測試數據可通過ATE工作站上傳服務器,供用戶下載查閱。
圖1.8所示分體式分選機因測試區域的限制,目前最多支持16個測試工位(Site)。在對存儲類芯片進行測試時,因其測試時間長,需要更多測試工位并行測試以降低測試成本。這時通常會選用如圖1.9所示的料盤式分體分選機,此類分選機會將來料轉入測試料盤(Test Tray)。測試料盤裝好IC后,兩個料盤一起垂直推入測試區域并固定,然后將測試負載板和插座推入測試區并接觸IC,從而形成測試回路進行測試。此類分體式分選機需要的模具包括高精度測試機連接治具(High Fidelity Tester Access Fixture,HiFix,包含負載板和插座)和測試料盤中用于固定IC位置的承載座。這類分選機可以同時測試幾百顆芯片。

圖1.8 分體式分選機
①HBIN,即Hardware Bin,硬件測試分類。
②動線,工廠中常指移動路線。

圖1.9 料盤式分體分選機
一體式分選機如圖1.10所示,可支持多個工作站,支持IC測試完成后的卷帶(Tape & Reel)或者料管(Tube)包裝方式。除ATE和一體式分選機,測試中還需要用到的配件包括負載板、芯片插座、安裝底座(Mounting Base),以及進料軌道(Feeding Track)。此類型的機械手通常還有一些擴展功能選項,比如增加一個激光器在IC上雕刻絲印,或者增加攝像頭檢驗并記錄包裝入卷帶或料管的芯片的絲印、二維碼等。

圖1.10 一體式分選機
圖1.11所示是分選機中的一種,稱為重力式分選機,通過重力作用上料、下料,常用于測試雙列直插式等兩邊有引腳的IC。

圖1.11 重力式分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