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6 外表謙和,內心堅硬

吾所謂重,吾有良貴焉耳,非矜與敖之謂也,吾所謂榮,吾職易舉焉耳,非顯與耀之謂也。夫以良貴為重,舉職為榮,則夫人之輕與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

——《送聞人邦允序》

大疆無人機的汪滔在和小米的雷軍多次見面后,這樣評價雷軍:外表謙和、內心堅硬。

汪滔這樣評價雷軍,其實也是他的自我認知——他也是個外表謙和、內心堅硬的人。后來幾乎堅硬到冥頑,在他看來,所有的企業家中只有任正非和他自己是聰明人,他曾心如止水地說過這樣一段話:森林里面發大水,大水把小動物們全部沖死,最后只剩一只長頸鹿,而我就是那只長頸鹿。

很多人都認為這段話充滿了狂妄,但仔細探索你會發現,這句話充滿了闖過生死關頭后的自傲以及敬畏。

汪滔說世界上聰明的企業領導人只有他和任正非,這似乎也是同味相投,幾乎所有和任正非接觸過的人對其都有這樣的印象:極度謙虛、極度自大。在謙虛的話語背后是堅硬的傲骨嶙峋。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把實力開誠布公;一種則是把實力藏在謙遜的外表下,對于這些人而言,不必把實力掛在嘴上和臉上,其實力就能支撐起內心深處全部的實力。

人類歷史證明,倘若領導者能追隨自己的良知就會具備謙和精神,具備了謙和精神后,就會承認自己有時候能力有限,從而肯定他人的力量,他將更能得到團隊成員發自內心的追隨。

不過,畢竟團隊成員跟著一個領導是為了擴展自己的物質世界。所以,領導者在謙虛的同時還要有能力讓團隊成員享受到勝利的果實。如果這一實質性的利益都不存在,那謙和的領導者就會被認為是無能的窩囊廢。

外表的謙和若要成為美德,就必須以內心的強硬為基石,所謂內心的強硬就是舍我其誰的傲骨。所以,我們要從舍我其誰的傲骨,也就是一個企業家的堅硬談起。

1. 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應該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就是舍我其誰的英雄主義以及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簡單而言,企業領導者和政治領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領導人可以向后看,從歷史中尋找治國理政的智慧;但企業領導人要向前看,面對的永遠是不確定的風險,如果沒有這種信仰,注定走不遠。

2. 必須有打腫臉充胖子的精神,尤其在逆境中,必須有自信與心態控制力,堅持到底,不放棄不妥協。

3. 把你的精神、意志以及性格灌輸到你的企業、你的團隊中,使其成為帶有你的標識的企業、團隊,而不是別人的。任何一個擁有意志力和爆發力的組織,都必須具備領導者個人標志。

這就是硬氣,也是自大。唯有這種自大,才能讓你的團隊受到你的影響,成為一支團結的團隊。這個世界就是由少部分人領導的各種團隊,倘若這個團隊離開你后仍然是那個團隊,那就證明你失敗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王陽明在三次軍事行動中所使用的團隊不同,卻都能取得勝利的原因。而這些團隊中的人一旦離開王陽明,就什么都不是。因為王陽明所帶領的團隊有刻骨的王陽明符號,它不能離開王陽明而單獨存在。

談完自大、硬氣,接下來我們就要談領導者最重要的品質——謙和、謙遜。

謙和、謙遜的反面是傲慢、自以為是。王陽明對傲慢和自以為是相當小心,在他大半生講學中,拒絕傲慢是他的主題之一。王陽明的弟子多如牛毛,平時弟子們在一起聽課交流,閑暇時則會三五成群地深入溝通。大家相處融洽,其樂融融。只有一人例外,他叫孟源,在王陽明的諸多弟子中籍籍無名,可就是他和同學們的格格不入,才讓他的名字進入了《傳習錄》,并為我們所知。

孟源在王陽明心學史中只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傳習錄》中被王陽明教訓;另一次則是王陽明寫給他的一篇文章《書孟源卷》。只這兩次,就告訴了我們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和同事(同學)無法相處的癥結,全在我們自己身上。

關于孟源的故事,《傳習錄》開宗明義地寫道:孟源有自以為是、愛好虛名的毛病,先生(王陽明)曾多次批評他。有一天,先生剛剛批評過他,他正在認錯,一位學友來談自己修養的近況,請先生指正。學友剛說完,王陽明還沒有開口,孟源就在旁邊鄙視道:“你才剛剛達到我以前修行的水平啊。”

王陽明瞪了他一眼說:“剛和你說了你的毛病,你就又犯病了。”

孟源面紅耳赤,想要為自己辯解。王陽明“咄”了一聲呵斥他:“閉嘴,先聽我說。”

王陽明深吸了口氣,平復了下心情,教導孟源說:“自以為是、愛好虛名的毛病是你人生中最致命的病根!就像方圓一丈的地里種了一棵大樹,雨露滋潤,土壤栽培,只是滋養這棵大樹的根。如果在這棵大樹周圍種些好的莊稼,上面的陽光被樹葉遮蔽,下面的土壤為樹根纏繞,這些莊稼怎么長得成呢?只有砍去這棵大樹,將樹根拔得一干二凈,才可以種植好莊稼。如若不然,任憑你如何努力耕耘栽培,也不過是滋養這個樹根罷了。”

這個小情境告訴我們,孟源之所以不被其他人喜歡,是因為他有自以為是、愛好虛名的毛病。自以為是是傲慢,愛好虛名是虛偽,傲慢和虛偽是人生的兩個陷阱,掉得越深,越難爬出,最終心靈將永處黑暗中。

領導者該如何按照王陽明心學理論做到謙遜呢?王陽明大致提出了這樣幾種方式。

第一,心有敬畏。所謂敬畏心,是敬畏人的良知。王陽明說,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為堯舜那樣的圣人,既然人人都是潛在的圣人,那從人格上而言,每個人就都是平等的。

所以陽明心學的“人皆有良知”理論告訴我們,領導工作中萬不可傲慢,因為你和你的下屬是平等的,你的人格沒有比別人高明多少。王陽明對有些人的傲慢尤其警惕,而且恐懼如洪水猛獸,他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個‘傲’字。做兒子的如果傲慢一定會不孝,做臣子的如果傲慢一定會不忠,做父親的如果傲慢一定會不慈,做朋友的如果傲慢一定會不誠。如果大家都傲慢,那這個世界就亂套了。”

有人會認為,我只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出一等,然后又小小地表現了一下,就會有這樣的災難?

王陽明舉例說,舜的弟弟象就是個傲慢的人,所以他對哥哥舜總是不敬,嗤之以鼻。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意識,所以才不停地謀殺舜,一輩子就那么荒廢了,只留下惡名。

所以,要想讓下屬追隨你,首先就是敬畏人的良知。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以通過致良知來成為圣人。你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欣賞他人,受到尊重和欣賞的下屬才會致良知,發揮他的潛能和自主性。

如果你傲慢,就會失去他人的追隨。傲慢不僅會給同事帶來傷痛,更會給自己帶來危害。王陽明說,傲慢是千罪百惡的罪魁禍首。傲就是總把自己放在高處,俯瞰眾生,即使知道對方比自己高明,可死都不承認,這就給自己造成痛苦。而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是承認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是平等的。但對于傲慢的人來說,他會拒絕這個辦法,于是嫉妒仇恨的情緒油然而生,這些情緒會嚴重影響他的身心,使人常處于走火入魔中,變得心胸狹窄、過度敏感。

第二,放下你的身段。領導者端身段是常有的事,但要想把身段端起來而又不會受到別人的憎惡,唯一的前提是你要有實力。否則,你就必須放下身段,和下屬成為同一層面的人。你要做到主動傾聽不同意見,廣泛地多元化學習。

其實對于權力擁有者,他很難放下身段。王陽明說:“人的氣質之所以很難改變,都是虛偽自大的習氣在作怪,因而不能放下身段,以致自以為是、自欺欺人、掩過飾非、滋長傲氣,最終變得兇惡粗鄙。所以說,世上那些為人子女卻不能對父母孝順的,為人弟卻不能對兄長恭敬的,為人臣卻不能對帝王忠心耿耿的,起因都是不能放低身段,而這都是虛偽自大的習氣導致的。如果我們能夠服從天理,就不至于放不下身段,虛偽自大的習氣也就沒了,于是天理就能暢行無礙。”

王陽明的弟子們去傳道,回來后唉聲嘆氣,對王陽明說:“為何傳道如此難?”

王陽明心知肚明:“你們拿個圣人的模樣去傳道,人家一看圣人來了,全都嚇跑了,哪里還敢聽你們說話!”

弟子們問:“那該如何傳道?”

王陽明回答:“放下你們的身段,別把自己當成是圣人,也不是什么傳道者,以愚夫愚婦的模樣去和他們談,自然就拉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了,人家發現你和他們一樣,自然就聽你們的話了。”

人生的痛苦中有一種痛苦,那就是總認為別人不重視自己,總覺得受到了別人的輕視和侮辱。事實恐怕也的確如此,有些人就喜歡輕視或者凌辱別人,但更多的時候,別人對自己的不屑和侮辱,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

你沒有放下身段,當別人強迫你放下時,你就認為受到了不公的對待。

不能放下身段的原因有兩點。

1.我們給自己和別人貼了許多標簽,比如我是圣人,你們是凡人;我是君子,你們是小人;我是總經理,你們是低賤的下屬。

一旦貼上了這些標簽,就很難摘下。你端起了圣人、君子、總經理的架子,當別人不認同你的標簽時,你就感覺受到了挑釁。

2.人在職場中生存時,難免會沾染上虛偽自大的毛病,這毛病日積月累,便會根深蒂固。我們明知自己自大、虛偽,卻不肯改正。為了掩飾自己很多不美好的地方,只能強撐著端起架子,放不下身段。當被人戳穿虛偽自大的問題時,便會惱羞成怒。

當我們不能放下身段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自以為是、自欺欺人、掩過飾非、滋長傲氣,最終變得兇惡粗鄙,連自己都厭惡自己。

由以上論述可知,所謂放下身段就是把“有我”祛除,把良知許可的“無我”呈現出來。這是最簡易之道。

在和下屬交流過程中,我們如何把“無我”的簡易之道實實在在地下沉為術呢?

(1)擁有正確和下屬交流的態度,你要在語言的組織上暗示或者明示下屬,我和你交流,是想和你一起解決問題,不是我要命令你,也不是責備你;(2)發現和欣賞同事的優點,人皆有良知,人皆有優點,看到對方的優點后要從心底接納,尤其重要的是,你要表達出來,人和人之間最實在最簡易的交流方式就是,讓人知道你對他們有好感,所以必須勇于表達;(3)適當示弱,請求他們幫助你解決一些小問題,這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受到了你的重視,人都喜歡受到重視;(4)搞清自己的念頭,和下屬相處,如果想把下屬變成敵人,那就用傲慢去對待他。如果想把下屬變成知己甚至是兄弟,那就要時刻謙虛。

第三,謙讓,領導者必須有犧牲精神,為了團隊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讓利,讓功,讓權,讓名。謙讓是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品質,沒有這個品質,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領導人。只要你稍稍留意人類歷史上那些優秀的領導者,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時候都懂得把功名利祿讓給下屬。而那些和下屬爭功的領導,全被歷史洪流拍死在沙灘上。

王陽明曾說,如果事情是你應該做的,那你就該只把這件事做成,事之利潤當然要計較,但不是為你本人計較,而是為團隊計較。王陽明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后,幾次三番向朝廷要賞賜,有大臣認為他太貪,可王陽明卻說,我索要的是你們應該給的,你們應該給的卻不是我想要的,而是我的下屬要的。

王陽明在《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中這樣寫道:人受到災禍,肯定要聚齊四種因素。這四種因素就是我們心中的賊:禍害、罪孽、邪惡、恥辱。而禍害沒有比貪求上天功績更大的,罪孽沒有比掩蓋他人優點更深的,邪惡沒有比搶奪下屬功績更大的,恥辱沒有比忘乎所以更重的。四者都具備的話那就必定會有災禍降臨(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

華為公司在任正非的主持下,持股者達到8萬多人,這是個雷霆萬鈞的數字,也是很多企業領導人最厭惡的事實。任正非本人只有1%的股份,但華為公司無論在高潮還是低谷時都能上下保持著狼一樣的沖勁,和這種股份分配有極重要的關系。

謙讓,是讓出利益,而不是讓出權力,所以任正非雖只有1%的股份,卻能完全掌控華為。事實上,一個以良知為導向的領導人,他的著眼點絕對不在功勞和金錢上。能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可能并非眼光長遠之人,但絕對是以良知領導團隊之人。

圖1-9

謙遜、謙和是與內心堅硬,對使命的傲骨嶙峋二合一的,它類似于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外圓內方”——外圓是圓潤,內方則是“這件事就是只有我能做到”的狂妄。

你如果能做到外表謙和,內心堅硬,別人就會追隨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左权县| 新干县| 台南县| 习水县| 连平县| 平和县| 安西县| 无棣县| 深泽县| 汝南县| 且末县| 民县| 中方县| 班玛县| 吉木乃县| 垦利县| 潞西市| 精河县| 巴彦淖尔市| 遂宁市| 陵水| 赞皇县| 收藏| 嘉荫县| 咸宁市| 新泰市| 湖北省| 竹溪县| 长宁区| 名山县| 丰城市| 太谷县| 商洛市| 英山县| 界首市| 新晃| 得荣县| 东安县| 镇沅|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