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領導力心法
- 度陰山
- 2584字
- 2021-06-23 17:17:12
07 用良知開啟自知模式
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
——《答人問良知二首·其一》
若要讓人追隨你,你必須追隨自己的良知,因為只有用良知鑄成的領導力才牢不可破,不會樹倒,即使樹倒猢猻也不會散,你仍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所謂良知鑄造的領導力,當然指的是追隨自己的良知。除了各種你致良知時所擁有的品質外,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以良知認識自己,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慎獨”。“慎獨”直白而言是獨處時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節制自己的欲望,言談舉止要有度,做到內外合一,人前人后一個樣。
但“慎獨”還有另外的心學意義,那就是要反求諸己。反求諸己不是被動地反省和心中求,而是主動地檢討自己,認識自己。作為領導者,這一檢討程序極為復雜,它們包括(1)性情:你是個什么樣的人;(2)知識:你知道什么;(3)經驗:你做過什么;(4)能力:你做對了什么;(5)關系:你認識誰;(6)直覺:你感覺到了什么。
若想成為被他人追隨的領導者,你必須清楚這六個問題的答案,只有回答了這六個問題,你才能創建自己的團隊,成為一個受他人追隨的領導。
我們依次分析。
1.性情: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人和人之所以不同,全在性情(西方所謂性格)。在王陽明看來,性情與生俱來,它包含了你是善人的“人性”和你可善惡的“情感、情緒、情欲”。人的性大體相同,人的情感也大體相同,而人和人的不同恰好就是在對待“情”的態度和處理“情”的方式上。
我們很容易辨別出馬云和喬布斯在“性情”上是兩種人。從“性”上看,兩人都屬于意志堅定、擁有大志,肯為事業付出一切的善人。但在“情”上,兩人涇渭分明——馬云樂觀、隨和,善于表現,極接地氣;喬布斯則內斂、嚴苛、暴躁、曲高和寡。
單純拿出兩人在“情”上的特征,你肯定會選擇馬云這樣的人做領導,但有些人則更愿意追隨喬布斯而不是馬云。
各路學派從性格角度把人分為無數種,不過在王陽明看來,從性情角度來分,人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率性而為的人。因為人性是善的,所以率性而為就是行善,至少不主動作惡。不過始終圍繞著“人性”打轉的人,固然是好人,卻不一定是出色的領導者。第二種人是用情感推動人性。他們對事情充滿激情,能聽命于良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第三種人則是風風火火,敢想敢干。他們看上去膽識過人,其實很多時候在撞大運。
那么,身為領導者的你或即將成為領導者的你,應該仔細審視自己的性情,最后得出結論:你到底屬于哪一類。
2.知識:你知道什么。王陽明乃至于中國古代思想家其實并不看重“知識”,雖然有“知識”這個詞匯,然而真正的“知識”不是超越現實社會的,比如孔子讓人讀《詩經》,他的目的還真不是讓你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是讓你在和他人談判時能脫口而出一些《詩經》中的話語以靈活應對。他讓你學習《春秋》也不是讓你掌握歷史知識,而是讓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所以,在王陽明看來,“知識”應該是為人處世中的智慧,還包括一些你即將從事的領導工作中的專業知識。你知道什么,歸根結底是你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惡。
3.經驗:你做過什么。人在沒有工作之前是不可能有工作經驗的,正如人在沒有領導他人前是不可能有領導經驗的。王陽明在上戰場之前沒有任何戰場經驗,當今時代名動天下的那些企業大佬在開創企業前,也沒有任何領導力經驗。但他們都成功了,所以“經驗”(你都做過什么)絕對不是我們平時認為的經驗,這個“經驗”在王陽明看來,指的是對人心的理解、洞察以及精準判斷的經驗。這種經驗,人人皆有,區別只是豐富或膚淺而已。像喬布斯當年為了讓他特別看好的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加入蘋果,對他說,“你究竟是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希望獲得改變世界的機會?”
這就是洞悉人心,約翰·斯卡利能坐到百事可樂總裁的位子上,其對金錢的渴望已麻木,剩下的欲望只是想萬眾矚目,重要的是可以被自己矚目,這就是人心。喬布斯只是抓住了對方的心理而已。后來的事實證明,喬布斯沒有看錯,兩人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合作愉快,蘋果向成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你在人生的前半期,是否洞察過人心,是否真的讀懂了人心,這很關鍵。因為所有的領導力工作其實都是在領導人心,沒有這個經驗,你的其他經驗越是豐富,就越會限制你通往領導力的高峰。
4.能力:你做對了什么。在陽明心學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你把某些事做對了,而是你做了哪些對的事。好比你手中有把刀,心學中的“能力”不是指你用刀殺了什么東西,而是指你的刀是否用對了地方,是殺雞還是殺人。
讓人追隨你的前提是,你必須做對的事,而不僅僅是把事情做對。只有做正確的事才能把事情做正確,才能擁有未來。人們跟隨你,無非就是希望得到未來。所以審視你自己,你都做了哪些對的事,而不是你做對了哪些事。
很多人在人生中可以把事情做正確,但很少問自己:這件做正確了的事,是不是正確的事。所謂正確,是追隨自己良知,首先認為事情是正確的,其次是大勢所趨,最后才是乘風破浪。
5.關系:你認識誰。要領導一群人做一件事,你不能心血來潮想做就做,這等于是閉著眼睛跳懸崖。你不但要知道這件事的大致情況,還需要知道誰會幫助你。也就是說,針對你即將擔任領導者這件事,誰會為你指點迷津、保駕護航。
任何行業中都有頂級大佬的存在,你最好是認識這些人,并且能得到他的指導,他不一定讓你少走彎路,但會盡可能讓你早點走上正道。除了尋找專業人士,你必須有一到兩個死黨,他們會永遠在你左右,為你排憂解難。無論你處境多么艱難,他們都不會離你而去。
窩囊廢劉備能三分天下,是有兩個死黨和一個諸葛亮,“一個好漢三個幫”永遠都不過時,找到與你志同道合的人抱團出發,要遠比你單槍匹馬順利得多。
6.直覺:你感覺到了什么。任何人做任何事前都有個模糊而又清晰的感覺,就是這件事很有可能做成。你感覺越強烈,這件事就越容易成。心想事成不是什么童話故事,按照王陽明“心即理”原則,當你對一件事的感覺特別強烈時,那說明這件事和你有緣。西方人認為這是吸引力法則,其實它的道理很簡單:只有感覺來了,才能讓自己超常發揮。永遠別去碰你沒有感覺的那些事,因為直覺在很大程度上是良知,良知沒有感覺的事說明它不屬于你。

圖1-10
以上六方面是良知自知的模式,你在進入領導工作前必須開啟它。對自己的了解越深刻,對他人的判斷就越迅疾和精準。他人追隨你,歸根結底是追隨你的良知,所以你必須打開良知自知,不要自欺欺人。唯有不自欺才能看透他人之心,才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做出正確行動,讓人追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