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新中國成立的60 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經過了多次比較大的修訂,這個時期頒布且較重要的教學大綱共有五套十八種,如表1 1 4。

表1 1 4 新中國成立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統計表

4

(一)分科性質的語文教學大綱

上個世紀50 年代初,語文教育界認為把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學,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1956 年,受前蘇聯教育經驗的影響,教育部主持編訂了中學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大綱(如上表),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實施的第一套語文教學大綱,它“按文學史和漢語知識的體系進行直線式排列”,在編排上有嚴格的邏輯順序,其中的漢語知識體系到現在還在影響我國的語文教學。它結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語文教學中無序、無計劃的混亂局面,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改變了我國語文自設科以來漢語、文學混教互擾的情況,初步建立了語文學科內部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和文學學科體系,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嚴整性和語文知識的系統性,為探索語文教學的科學化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但是由于這套大綱中規定的教學內容過多、難度過大,過分拘泥于學科體系的建立,造成知識教學脫離實際,學生難學,教師難教,因此,這套大綱僅施行了三個學期便終止,1958 年3 月,中央宣傳部宣布漢語、文學仍合并為語文。

(二)撥亂反正的語文教學大綱

1958 年下半年,語文教學受到“大躍進”的影響,在沒有語文教學大綱指導的情況下,片面強調語文教育與政治結合,語文教學成了空頭政治說教,嚴重違背了語文教學規律,使語文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引起社會對語文教育的不滿。正是在此背景下,1959 年,教育部在語文界廣泛開展了語文學科性質、目的、任務和文道關系的大討論。

1963 年,在大討論的基礎上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這是一個撥亂反正的語文教學大綱,它總結了“大躍進”時期教育的教訓,吸取了大討論的積極成果,正確闡述了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指出了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文與道關系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視讀寫能力的培養,并進一步明確了寫作訓練的序列,“初中階段要求能寫記敘文、應用文和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高中階段要求能寫比較復雜的記敘文、應用文和一般的說明文、議論文”。此外,它還強調了對課文的安排要做到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難易適當。“課文的深淺難易,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既不宜過深過難,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宜過淺過易,落后于學生的智力發展。”這份大綱符合語文教學規律,頒布后受到了師生好評。

可惜的是,此大綱僅僅施行了三年,1966 年“文革”開始便被迫停止。“文革”十年,學校停課鬧革命,沒有語文教學大綱產生,也沒有統一的語文教材,由各地按照當時的思想政治路線自行編寫。

1978 年,教育部制定頒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第一版),這是又一個撥亂反正的語文教學大綱。這份大綱“與1963 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在結構、編排體系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語文知識采取了縱的排列方法,自成體系”。它吸收了1963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的長處,并融入了外國教育教學成果,重新明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任務,進一步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并提出在培養語文能力和開拓學生視野、發展智力的同時,還要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這份大綱基本解決了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這個長期影響語文教學的大問題,與以往大綱相比較,這是一個突破。

(三)不斷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

1978 年版語文教學大綱經1980 年修訂后印行第二版,1986 年和1990 年又先后作了較大的修訂。

1986 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去了關于教材編排的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個“正式”大綱。

1990 年大綱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教學目的中關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1991 年,國家教委制定了《中小學語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試用)》,強調要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作用,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補充。

(四)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

義務教育大綱自成一個體系。最早,1988 年,國家教委根據義務教育法制訂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這個大綱著眼于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大綱強調讀寫聽說能力的全面提高;強調語文能力的訓練;強調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應用能力。這個大綱1990 年起在全國少數學校試驗。

1992 年,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這是1988 年大綱(初審稿)的修訂本。1994 年因實行新工時制,調整了課時,修訂為第二版。2000 年,教育部對試用稿又作了修訂,頒布了試用修訂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五個部分外加兩個附錄組成。對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發展,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 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鐘500 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 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 - 3 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 次,字數不少于0. 7 萬字等。這些對我們今天制定課程標準來說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此外,教學評估和教學設備兩部分也是新增加的,同時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估依據”等。對學生而言,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導地位,特別強調“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996 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這是和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新大綱相銜接的高中語文新大綱。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課文。默讀注重效率,具有一定閱讀速度(一般的現代文閱讀每分鐘不少于600 字)” “恰當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寫一般實用文(45 分鐘能寫600 字左右的文章)”,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類課程又分必修課(在高一、高二開設)、限定選修課(在高三開設)和任意選修課,活動類課程包括閱讀活動、寫作活動、聽說活動和實踐活動等。1997 年在江西、山西、天津進行試驗。2000 年頒布了試用修訂版,擴大到10 個省市進一步試驗。

(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01 年7 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稿)》,為了貫徹這一綱要精神,2001 年秋季由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新課程標準既注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的連貫性,又注重其階段性,把九年的語文學習分為四個學段,第一學段(1 2 年級)、第二學段(3 4 年級)、第三學段(5 6 年級)、初中(7 9 年級)為第四學段。新課程標準是2000 年版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它的“新”,在內容上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系統地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并使之具體地綜合地體現在各個階段目標之中;其二,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學習方式;其三,突出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其四,強調課程的現代性和創新性。新課程標準在形式上也煥然一新,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在前言中增添了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第三部分為實施建議,增添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003 年春季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這個標準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相配套。與以前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較,這個高中新課標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變化:課程性質的定位由“工具”論到“工具———人文統一”論;課程目標由“知識能力”論到“語文素養”論;課程結構的設計由單一必修課到必修選修雙課并行;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

2011 年12 月28 日,教育部正式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計劃2012 年秋季開始執行。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主要作了五個方面的修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進一步突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進一步增強課程目標的切合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針對語文教學和社會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突出問題,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強了改革力度。《語文課標(2011 版)》的目標和內容比《語文課標(實驗稿)》更加明確、清晰和充實。總的來說,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變化,反映了語文教學理念的變化。從語文課標的結構來看,1923 年以前的語文課標沒有清晰的結構;1923 年語文課標的結構是明確的;1932 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奠定了其結構基礎,1932 年至新中國成立前,語文課標結構比較固定;新中國成立后,語文課程標準改為語文教學大綱,其結構又發生變化;新世紀新課標的結構又煥然一新。從語文課程目標來看,語文課程目標在語文教學大綱中一般表述為“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教學目的相當于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學要求相當于具體目標;語文課程目標不是僅僅局限在讀寫聽說能力和基礎知識的范疇,還承擔著促進民族團結,發揚民族文化和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重要任務,如1904 年的“并使習通行之官話,期于全國語言統一,民志因之團結”,1932 年的“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養其民族精神”,1992年的“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2011 年的“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等;語文課程目標的確定遵循了繼承與發展的原則,而且不斷精確、全面、可操作。

[思考題]

1.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內涵有何異同?

2. 你認為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發展脈絡主要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其發展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3. 在百年語文課程標準發展史中,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哪幾個?

4. 將新語文課程標準與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相對照,并作簡要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保山市| 来安县| 惠东县| 郴州市| 广州市| 内江市| 堆龙德庆县| 东乌珠穆沁旗| 桐柏县| 青浦区| 新绛县| 库车县| 霍城县| 南丹县| 岱山县| 修文县| 乐昌市| 呼玛县| 原平市| 恩施市| 东港市| 宁都县| 凌云县| 廊坊市| 辉县市| 吉木萨尔县| 桂阳县| 确山县| 焉耆| 湘西| 德阳市| 元氏县| 寿宁县| 慈利县| 中西区| 榕江县| 谢通门县| 新闻| 青浦区| 林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