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
- 付煜主編
- 1648字
- 2021-06-18 11:01:07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
一、清末時期
20 世紀初,隨著西方分科教育觀念影響的不斷擴大,學科意義上的語文教育逐步在全國推行。這一時期,主要有三種具有課程標準意義的章程出臺,如表1 1 1。
表1 1 1 20 世紀初具有課程標準意義的章程統計表
1902 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因該年為壬寅年,故稱為“壬寅學制”,但這個學制因為學制年限太長等原因沒有實行。1904 年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這年是癸卯年,故稱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布并在頒布后在全國實際推行的學制,也是我國近代第一個較為系統完備的學制。它對蒙學堂、小學堂、中學堂等各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等作了原則規定。1904 年以后,學部對學堂章程作了多次修訂。1909 年《學部奏變通中學堂課程分文科實科折》規定中學分設文科、實科,對文科、實科中國文學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等作了不同的要求和安排。
二、民國時期
1912 年(中華民國元年)1 月9 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成立,頒布了新學制(壬子學制)。此后,教育部又陸續頒布了小學、中學等各級各類學校的有關法令規程,如“中學校令施行規則”等。1913 年(農歷癸丑年),教育部將這些法令規程的內容與《壬子學制》互相補充,形成《壬子癸丑學制》。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修業年限等方面都做了變動,增加了一些新內容。教育部還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規定,如“中學校課程標準”等,見表1 1 2。
表1 1 2 民國時初期課程標準統計表
實際上,民國初年至1922 年學制改革前,學校課程標準沒有根本的改變,只是把清末的學堂章程稍作調整。從1923 年課程綱要的正式頒布,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共有七套十四種中學國語(國文)課程綱要(課程標準)出臺,可以分為創立期和修訂期兩個階段,如表1 1 3。
表1 1 3 1923—1948 年語文程標準統計表
(一)創立期的語文課程標準
1923 年6 月,全國教育聯合會、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公布了其擬定的《中小學各科課程綱要》,其中有初、高級國語科課程綱要。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由葉圣陶起草,高級中學部分由胡適起草,這兩份綱要的條目類似。內含目標、內容和方法、畢業最低限度的標準等條目并附有略讀書目舉例。其中規定國語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有自由發表思想的能力;使學生能看平易的古書;引起學生研究中國文學的興趣。”這份綱要在編寫體例上,比前幾份文件有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它不是政府公布的正式文件,但卻得到了廣泛認同。
(二)修訂期的語文課程標準
《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實施幾年后發現一些問題,因此,1929 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初級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普通科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內含目標、作業要項、時間支配、教材大綱、教法要點、畢業最低限度等條目。在教材大綱部分,精讀、文法與修辭、略讀都被列入閱讀內容,并對選用教材的標準、教材排列的程序都作了具體規定。
這份文件對教材排列的程序是這樣規定的:語體文與文言文并選,語體文漸減,文言文漸增,各學年分量的比例遞次為七與三、六與四、五與五;各種文體錯綜排列,第一年偏重記敘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說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議論文應用文。這份課程標準己趨規范,文體訓練序列安排較為科學。1936 年、1940 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對這份課程標準進行了兩次修訂,第二次修訂后,公布了《修正初級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和《修正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至此,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制定已經步入內容比較充實、體系大體完備、條目便于實施、單獨編印成冊的草創階段。
1941 年9 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又頒布了《六年制中學國文課程標準草案》,這一課程標準草案的內容共分為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實施方法概要四個部分。在內容的分項列述中,穿插了一些“注”,這在一般官方文獻中是不多見的。這種“注”多半是補充交代前列各項的相互關系的……更多的是補充交代原因的。“在課程標準中加‘注’,目的是讓教師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擬制者的意圖和見解揭示得更清楚、更直接。”這對今天課程標準的制定有很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