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腦科學:腦科學中的高效記憶法
- (日)池谷裕二
- 931字
- 2021-06-15 18:24:11
1-1 能力只能用考試檢測嗎?
“記憶”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妙之物。它究竟存在于人腦的何處,又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呢?在學校中,老師判斷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授知識,如果僅靠眼睛來打量、觀察學生,則會無從判斷。畢竟記憶有別于筆記或備忘錄,并非肉眼可見的有形之物。
這種情況下,“考試”便應運而生。老師在確信自己講授確當、沒有遺漏的前提下,會自信滿滿地設計考試試題。如果考試的結果不理想,那么老師就可以判斷學生的頭腦里沒有相關知識。同時,對于未能完成學習義務的學生,老師也會為其貼上“差生”的標簽。
但是,考場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題目會做,但時間不夠用;一些知識有印象,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在交卷的一瞬間,記不起來的內容便清晰地出現在腦海中,等等。如果發生了上述情況,即便是認真復習的人,也會和完全沒有記住任何知識的人一樣得低分。之前為考試付出的各種努力付諸東流不說,還會被視為“懶惰”“無能”。這其中的委屈與悔恨實在無以言表。
因此,對于參加考試的人來說,提前預測考點并據此進行復習和訓練,就成為了應對考試的最佳策略。
但是話說回來,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知識”,一定要通過考試這種形式才能確認其是否存在嗎?比如,可不可以不考試,而只通過給人腦拍一張照片就能判斷知識的有無呢?再進一步說,有沒有更簡單、更可靠的方法,可以用來確定某人“頭腦清晰”或“記憶力超群”呢?
實際上,通過現代的腦科學研究,這種近乎“魔法”的事已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大家都知道,腦存在于頭部,打開頭蓋骨就可以看到。毫無疑問,“記憶”這種東西也存在于腦中的某個地方。不過,倘若記憶的存在形式是固體或者液體,那尋找記憶便如探囊取物。遺憾的是,記憶既非固體也非液體,因此尋找記憶這項研究,也是醫學研究中最難被攻陷的“堡壘”。
計算機的“記憶”是使用磁性原理的硬盤來存儲信息,音樂 CD 則是使用可以反射激光的細小凹坑來記錄信息。人類的“記憶”也是一樣的,它一定以某種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腦中。若非如此,人腦便無法去記憶。
記憶的形成,意味著信息在人腦中留下了“痕跡”。所以,只要對腦進行適當處理,就可以實際“看到”這些信息的痕跡。其實,我的研究室已經成功觀察到了腦的這些信息痕跡,甚至還看到了一部分無法通過考試來確認的“潛在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