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醫(yī)手法養(yǎng)生作者名: 嚴雋陶主編本章字數(shù): 12字更新時間: 2021-09-01 15:49:00
第三章 推拿手法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jié) 推拿的基礎理論
一、氣血學說
氣血是身體各器官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各器官功能活動的產物。氣血都來源于食物精華,是一個互相轉化、協(xié)調共濟的整體。它們的生成、輸布、轉化和代謝,也是水谷精華在體內的變化過程。這不僅與各器官功能有關,還與經絡有關。
(一)氣
氣是古人對物質構成及運動的最原始的理解,古人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根本物質。中醫(y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人的生命活動。在中醫(yī)學生理知識方面,常常涉及的有肺氣、心氣、脾氣、腎氣以及肺所主的呼吸之氣(清氣)、脾運化的水谷精氣和腎所納藏的先天之精氣等,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
1.氣的含義 氣的含義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①指體內存在或流動著的精微物質,如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呼吸之氣等,是構成形體、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如心氣、肺氣、肝氣、脾氣、經絡之氣等。兩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質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現(xiàn)。因此,也可以說氣是指體內某些精微物質及其包含著的能量。它充盈于全身上下、臟腑內外,推動著一切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
2.氣的分類和生成 根據氣分布的部位、來源及功能不同,可將人體內“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4類。
(1)元氣:元氣來源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它是人體內最原始、最重要的一種氣。所謂“原始”是稟受父母之精封藏于腎,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精微物質和動力。
(2)宗氣:宗氣是肺所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和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之精氣兩者結合,聚于胸中“氣海”(膻中)。宗氣的生理作用有二:①促進協(xié)調肺的呼吸運動;②貫注心脈,推動血液運行,使肢體溫暖,活動有力。
(3)營氣:營,有營養(yǎng)、經營兩個意思。營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是水谷精氣中的精純部分。
(4)衛(wèi)氣:衛(wèi),有保衛(wèi)、護衛(wèi)之意。衛(wèi)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但開發(fā)于上焦,由肺的宣發(fā)而敷布于全身。衛(wèi)氣的性質彪悍滑疾。衛(wèi)氣充足,人體皮膚腠理致密,皮膚溫柔潤澤。如果衛(wèi)氣虛,則腠理疏松,表不固,抵抗力就低下,而易患感冒,出現(xiàn)自汗、惡風等。
3.氣的功能 氣對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關系到人的生長、發(fā)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等多方面。氣在人體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5個方面。
(1)推動作用:表現(xiàn)在可激發(fā)和推動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推動血液的正常循行、津液的正常輸布等。
(2)溫煦作用:氣性溫厚,有溫養(yǎng)肌體的作用,它可使人體能夠維持正常的體溫,保證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
(3)防御作用:氣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①氣能護衛(wèi)肌表,抗御外邪的入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指氣的防御作用。②外邪侵入人體,氣又有與病邪抗爭,驅邪外出,恢復健康的作用。
(4)固攝作用:固攝,即控制之意。氣的固攝作用,是指氣的控制能力,可表現(xiàn)在對血液、汗液、尿液及精液的控制。另外,氣的固攝作用還表現(xiàn)在對腹內某些內臟位置的固定上。
(5)氣化作用:氣化學說是中醫(yī)學中的基本理論之一,應用極為廣泛。氣化可理解為物質或能量在體內的轉化過程及臟腑在物質轉化中的作用。某種物質在體內通過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而發(fā)生變化,生成一種或多種新物質,被機體吸收利用或排泄,這一系列的功能活動都可稱為氣化作用。
(二)血
血是流動于脈管中的紅色液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血液由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是營氣與津液相結合,經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
1.血的生成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說:“脾胃為血液生化之源。”
2.血的功能 血液運行于血脈之中,營運周身,內注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血的功能具體表現(xiàn)在兩方面。①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濡養(yǎng)作用;②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活動根源于血,故有“神為血氣之性”的說法。所以一旦血虛,就可出現(xiàn)驚悸、失眠、多夢等神志不寧的病癥;而血熱也可出現(xiàn)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等癥。
3.血的運行 血液供應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營養(yǎng)需要,流布全身,周流不息,運行不休。血液的正常運行雖由心臟所主,但實際上它是心、肺、肝、脾、脈等臟腑組織密切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氣與血之間的關系
氣和血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在生成、作用方面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共同之處是:它們的生成都需要以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不同之處是:氣有推動、溫煦的作用,屬陽;血有營養(yǎng)、滋潤的作用,屬陰。在兩者的關系上,氣為動力,血為基礎。
1.氣能生血 精是生化血液的物質基礎,而促使精化為血液的是氣,氣是化生血液的動力,故有“氣能生血”之說。氣足則生化血液的功能就旺盛,氣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就減弱。所以,氣虛常常引起血虛,形成氣血兩虛。
2.氣能行血 血的循行,主要依賴于心氣的推動,當然也有肺氣敷布和肝氣的疏泄。因此,氣機發(fā)生障礙,無論是氣虛還是氣滯,都可使血行不利而至瘀血,即所謂“氣滯血瘀”。
3.氣能攝血 氣有控制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脈外的功能。如果氣虛不能控制血液,則往往出現(xiàn)各種出血病癥,稱為“氣不攝血”。
4.血為氣母 氣存在于血中,血是氣的依附體。同時,氣的化生,也是以血為物質基礎的,即所謂“血為氣母”“氣行血”“血載氣”。
二、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推拿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推拿療法針對病位講究點、線、面結合運用,點即指相應腧穴,線指相應經絡,而面便指相應的經筋及皮部。
經絡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聯(lián)絡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調節(jié)功能活動的作用。經絡系統(tǒng)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有路徑的意思,經脈是經絡系統(tǒng)的縱行干線,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絡,有網絡的意思,絡脈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織,網絡全身,無處不至,包括十五絡、浮絡、孫絡等。人體通過經絡系統(tǒng)有規(guī)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lián)絡交會,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連接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的整體。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腧與“輸”相通,有轉輸?shù)暮x,穴有孔隙的意思。人體的經絡和腧穴是密切相連的,腧穴通過經絡與臟腑相互聯(lián)系,使腧穴、經絡、臟腑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人體的臟腑發(fā)生病理改變時,在人體的相應腧穴上就會有一定的反應;同樣,通過推拿手法刺激人體的腧穴,使其信息通過經絡傳導到相應的臟腑,就可以改變臟腑的病理狀態(tài),達到治療作用。推拿臨床證明:當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療時,不同的推拿手法在一定的穴位進行治療常會使患者出現(xiàn)一些酸、脹、麻、痛、蟻行或流水等不同的感覺沿經絡進行傳導。
(一)經脈
十二經脈是手三陽經、足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陰經的總稱,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
十二經脈的名稱與分布: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根據臟腑、手足、陰陽而定的,十二經脈隸屬于十二臟腑,結合其在手足循行時內外、前中后位置的不同,根據陰陽學說予以命名。手三陰(太陰肺經、厥陰心包經、少陰心經),手三陽(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太陽小腸經),足三陰(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少陰腎經)足三陽(陽明胃經、少陽膽經、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的交接流注:十二經脈構成“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的氣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手三陽從手走頭,交足三陽;足三陽從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三陰從足走腹,交手三陰。流注規(guī)律: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中常用的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均與督脈有聯(lián)系,故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六陰經均與任脈有聯(lián)系,故任脈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jié)全身陰經氣的作用。
在推拿手法養(yǎng)生中,可以依據經絡的循行進行辨證,多用按診法。按診法,即用拇指指腹沿經絡路線輕輕滑動,或用拇指、食指輕輕捏拿,或用拇指指腹稍重按壓揉動,以探索經絡上的異常反應(如結節(jié)、條索狀物、松弛、溫度變化等)。探索時用力要均勻,并注意左右對比。
(二)經筋
經筋是正經的附屬部分,是正經經氣結、聚、散、絡于筋肉和關節(jié)的體系,接受十二正經經氣的濡養(yǎng)和調節(jié)。各經所屬的經筋都是由多段連接而成,每段各有起止點,稱為起、節(jié)、布、散。起、節(jié)點多為關節(jié)的肌肉和肌腱附著處。十二經筋在人體中的位置,基本上是按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分布的,只有少數(shù)分支不同于經脈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如下。
1.約束骨骼,司關節(jié)運動 經筋多附著于骨和關節(jié),具有約束骨骼、連綴肢體、司關節(jié)運動的功能。每一關節(jié)都有兩種剛柔不同但彼此協(xié)調的拮抗經筋。在正常情況下,經筋剛柔相濟,肢體俯仰屈伸、外旋內旋、外展內收等運動靈活自如,矯健敏捷。經筋有病則運動失常而出現(xiàn)相應病候。
2.保護內臟和組織器官 經筋滿布于軀體和四肢的淺部,還嚴密覆蓋保護內臟,猶如墻壁一般,對周身各部分的臟器、組織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三)腧穴
俞通腧,具有轉輸和輸注的意思。穴又稱穴位,具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凡是有一定名稱和一定部位,按照十四經排列的腧穴稱為經穴;沒有列入十四經,而從實踐中逐漸發(fā)現(xiàn)的經驗穴,稱為經外奇穴;無一定名稱和位置,是以壓痛點而定的稱為阿是穴。
穴的治療作用不只限于局部或淺表,常可治療鄰近、遠端或體內的疾病。選穴和配合可依據腧穴的主治和所屬經絡而采用鄰近、遠端、前后、上下、左右等方法。
常用腧穴(位置、主治、手法)見表3-1~表3-14,圖3-1~圖3-14。
表3-1 手太陰肺經常用腧穴


圖3-1 手太陰肺經
表3-2 手陽明大腸經常用用腧穴

表3-3 足陽明胃經常用腧穴

(續(xù)表)


圖3-2 手陽明大腸經

圖3-3 足陽明胃經
表3-4 足太陰脾經常用腧穴


圖3-4 足太陰脾經
表3-5 手少陰心經常用腧穴

表3-6 手太陽小腸經常用腧穴


圖3-5 手少陰心經

圖3-6 手太陽小腸經
表3-7 足太陽膀胱經常用腧穴

(續(xù)表)


圖3-7 足太陽膀胱經
表3-8 足少陰腎經常用腧穴

表3-9 厥陰心包經常用腧穴


圖3-8 足少陰腎經
表3-10 手少陽三焦經常用腧穴


圖3-9 手厥陰心包經

圖3-10 手少陽三焦經
表3-11 足少陽膽經常用腧穴

表3-12 足厥陰肝經常用腧穴


圖3-11 足少陽膽經

圖3-12 足厥陰肝經
表3-13 任脈常用腧穴


圖3-13 任脈
表3-14 督脈常用腧穴


圖3-14 督脈
三、推拿與氣血經絡的關系
明代養(yǎng)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wèi)。”這里的運旋榮衛(wèi),就是調和氣血之意。《黃帝內經》中按摩推拿為:“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jié)全身,借以調和營衛(wèi)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使血液黏滯性減低,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