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江湖前、后、續集》與《江湖集》求原

南宋寧宗慶元(1195—1200)、嘉定(1208—1224)以后,詩壇產生了“江湖謁客”這一獨特群體①。錢塘書商陳起,雅好吟詩,與這些江湖詩人友善,為之刊刻了大量小集,并編選了名為《江湖集》或《中興江湖集》的選本。遺憾的是,這些江湖詩小集,并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流傳至今只有幾十種;而《江湖集》選本,早已亡佚,僅見于文獻記載,并被《永樂大典》征引。陳起既刊刻了《江湖集》叢刊,又編選了《江湖集》選本,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異稱,造成了文獻的淆亂,雖經眾多學者梳理研究②,仍有不少疑問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江湖前、后、續集》叢刊考

現存《永樂大典》殘卷征引《江湖前集》7家、《江湖后集》12家、《江湖續集》40家,從名稱來看,三者是統一的整體。宋、元之際總集與類書的編纂,多分前、后、續、別等集。例如,陳起輯《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即分《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續集》一卷;又如,元泰定三年廬陵武溪書院刻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為宋祝穆輯《前集》六十二卷、《后集》五十卷、《續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元富大用輯《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分集再多,其名稱的主體部分仍然是一致的。故《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續集》,亦可統稱為《江湖集》,但為了與其他江湖集區別開來,稱之為《江湖前、后、續集》更方便。明晁瑮《寶文堂書目》卷上著錄有宋刻本《江湖前、后、續集》,應當就是《永樂大典》征引之書。

關于《江湖前、后、續集》在形式方面的特點,胡念貽認為是詩歌叢刊,因為它所收的每一家都有集名,而且各自獨立①,而費君清認為《永樂大典》中江湖諸集采用的是詩歌總集的一般形式,而不是叢刊形式②。但細讀文獻,《江湖前、后、續集》無疑是叢刊形式的總集。下面舉幾條例證:

《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五“門”字韻引《江湖續集·毛珝〈吾竹小稿·登黃崗清淮門〉》詩;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興”字韻引《江湖續集·沙門紹嵩亞愚〈江浙紀行集句·待舟西興遣悶〉》詩;

《永樂大典》卷一〇二八六“子”字韻引《江湖續集·〈竹溪十一稿〉·林希逸〈列子口義成〉》詩;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韻引《江湖續集·清源胡仲弓希圣〈葦航漫游稿·西來洞天〉》詩;

《永樂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韻引《江湖續集·〈適安藏拙余稿續卷〉·古汴武衍朝宗〈積雪折竹有感〉》詩。

試以最后一例稍加分析,武衍有《適安藏拙余稿》《適安藏拙余稿乙卷》,今存《南宋群賢小集》本等,卷首題“古汴武衍朝宗”撰。《適安藏拙余稿續卷》已經亡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得54首,收入《江湖后集》卷二二,其中有《積雪折竹有感》一詩。由此可見,《永樂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韻下所引該詩,是來源于題“古汴武衍朝宗”所撰《適安藏拙余稿續卷》,而該集是《江湖續集》的子集。以上五例,無可辨駁地說明《江湖前、后、續集》是叢刊形式的詩歌總集。

《江湖前、后、續集》并非像有些學者所認為的在宋代文獻中未見著錄①,宋衛宗武《柳月澗〈吟秋后稿〉序》云:“老友《月澗吟集》行于《江湖前編》,固已雋永人口,所刊《后稿》,視昔愈勝。”②這里所說的《江湖前編》,應當就是《江湖前集》。柳月澗生平不詳③,而衛宗武是宋末元初人,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這一記載說明《江湖前、后、續集》在宋末就已經編纂定型。既然《月澗吟集》刊刻在《江湖前集》中,《吟秋后稿》應當是《江湖后集》或《江湖續集》的子集。現存《永樂大典》殘卷引《江湖前、后、續集》,只有四人重見于二集,分別是周端臣見于《前集》和《后集》,李龏、鄧允端、薛嵎見于《后集》和《續集》,沒有發現重收在《前集》和《續集》的,故暫且推斷《吟秋后稿》被收在《江湖后集》中。

根據文獻記載,劉克莊《南岳稿》也曾被收入《江湖集》叢刊。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劉克莊《落梅》詩注:“初有《南岳五稿》……當寶慶初史彌遠廢立之際,錢塘書肆陳起宗之能詩,凡江湖詩人皆與之善。宗之刊《江湖集》以售,《南岳稿》與焉。”④這里所說《江湖集》,應當是叢刊。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卷三“悼趙忠定詩”條云:“(敖陶孫)初識南岳劉克莊,得其詩卷曰:‘所欠典實爾。'《南岳集》中詩率用事,蓋取其說。后得南岳刻詩于士人陳宗之,喜而語宗之曰:‘且喜潛夫已成正覺。'”①葉紹翁稱敖陶孫從陳起處得劉克莊“南岳刻詩”,應當是指《南岳稿》,為陳起所刻。今《四部叢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尚有《南岳舊稿》《南岳第二稿》《南岳第三稿》等,與方回所稱《南岳五稿》相符。《南岳稿》的單行本,《文淵閣書目》有著錄:“劉克莊《南岳稿》,一部一冊,闕。”②2006年,久已亡佚的宋刻本《南岳舊稿》《南岳第一稿》《南岳第三稿》和《南岳第四稿》重現于世,引起藏書界、學術界極大的關注③。

《永樂大典》殘卷又征引《江湖集》40余家,逐一進行分析,發現所引詩集兼具叢刊和選本兩種形式特點。《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興”字韻引《江湖集·〈玉淵吟稿·送董倉歸宜興〉》詩,又引《江湖集·毛珝〈吾竹小稿·西興〉》詩。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江湖集》是叢刊。《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中無名氏《絕句》4首(另有1首重復)、《無題》2首,無名氏不可能獨立成集,據此,則《江湖集》又具有選本性質。如果《江湖集》是叢刊,則不可能收無名氏詩作;如果《江湖集》是選本,則不可能收有《玉淵吟稿》和《吾竹小稿》,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矛盾,究其原因,只可能是《永樂大典》所引《江湖集》混雜了兩部總集。前面提到,《江湖前、后、續集》可以統稱為《江湖集》,而與江湖詩禍有關的總集亦名《江湖集》。由于《永樂大典》在書名稱謂上并無嚴格體例,故造成了文獻混亂。這是我們在利用《永樂大典》所引《江湖集》時應當注意的。

清乾隆年間,四庫館臣在利用《永樂大典》輯佚時,從中發現了各種江湖集,于是以之對《四庫全書》本《江湖小集》進行補遺,匯編為《江湖后集》二十四卷。四庫館臣在輯佚時,存在兩個顯著的問題,一是漏輯嚴重,二是編排雜亂,沒有注明輯自何集①,給我們今天考察《江湖集》的原貌增添了許多困難。但細讀《江湖后集》,也還是能夠發現蛛絲馬跡。例如,《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輯高吉詩16首,小傳稱其有《懶真小集》,并全文輯錄自序及江萬里序,據此可知,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高吉詩,是來源于《懶真小集》。進一步考察,發現這16首詩中有4首見于現存《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江湖續集》。因此,可以推斷,《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所輯高吉詩,是來源于《永樂大典》本《江湖續集·懶真小集》。依此類推,《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的作者小傳,如果明確說某人有何種小集,基本上可以判斷該集是來源于《江湖前、后、續集》。

除了《永樂大典》直接征引《江湖前、后、續集》58家外,如何從《永樂大典》本《江湖集》和《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中將屬于《江湖前、后、續集》的小集還原出來,這是一道文獻學難題。嘗試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是,將《永樂大典》所引詩與現存各種宋刻本或影宋抄本江湖詩人小集對照,查找其文獻來源。如果所引詩收錄在某江湖小集中,則證明其來源是《江湖前、后、續集》。對于《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中的詩人,則根據四庫館臣撰寫小傳時提供的線索來認定其來源是叢刊還是選本。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定《永樂大典》本《江湖集》和《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中有29家詩來源于《江湖前、后、續集》。現逐一羅列如下。

1.姚鏞《雪蓬稿》(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姚鏞《雜詩一首》、卷二二五六“壺”字韻引《冰壺說》文一篇,均見于《雪蓬稿》②。據此,《永樂大典》引姚鏞《雪蓬稿》應當是出自《江湖集》叢刊,即《江湖前、后、續集》。以下依此類推,不再一一說明。

2.高翥《菊澗小集》(存)

《永樂大典》卷二五三六“齋”字韻引《江湖集》高翥《毋自欺齋夜宴》一首,該詩見于《菊澗小集》。

3.施樞《蕓隱倦游稿》《蕓隱橫舟稿》(存)

《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一“梅”字韻引《江湖集》施樞《蠟梅送東畎先生并寓探梅之意》一首,見于《蕓隱倦游稿》。

4.王同祖《學詩初稿》(存)

《永樂大典》卷八六二八“行”字韻引《江湖集》王同祖《獨行》一首,見于《學詩初稿》。

5.羅與之《雪坡小稿》(存)

《永樂大典》卷一二〇四四“酒”字韻引《江湖集》羅與之《被酒詩》二首,其中一首見于《雪坡小稿》卷一;同書卷一三〇八二“動”字韻引《動后》詩,見于《雪坡小稿》卷二。

6.戴復古《石屏續集》(存)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韻引《江湖集》戴復古《玉華洞》詩,見于《石屏續集》卷一;同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無題》詩、卷三五八一“村”字韻引《村景》詩,見于《石屏續集》卷四。

7.俞桂《漁溪詩稿》《漁溪乙稿》(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俞桂《偶成》二首,其一見于《漁溪詩稿》卷一,其二見于《漁溪乙稿》; 《看先叔祖青松居士倉使詩》《口占》《吟詩》三首見于《漁溪詩稿》卷二;《古意》《論詩》見于《漁溪乙稿》。

8.李濤《蒙泉詩稿》(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李濤《雜詩四首》,見于《蒙泉詩稿》,原題作《雜詩十首》,小注云:“今取其四。”《永樂大典》所引,無疑來源于《蒙泉詩稿》。

9.杜旃《癖齋小集》(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杜旃《讀杜詩斐然有作》,見于《癖齋小集》。

10.朱南杰《學吟》(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朱南杰《因陳梅隱求詩》,見于《學吟》。

11.張良臣《雪窗小集》(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張良《偶題》及《賦》二詩,見于張良臣《雪窗小集》,知“張良”為“張良臣”之脫文。

12.危稹《巽齋小集》(存)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危稹《借詩話于應祥弟有不許點抹之約作詩戲之》,見于《巽齋小集》。

13.劉子澄《玉淵吟稿》(佚)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興”字韻引《江湖集·〈玉淵吟稿·送董倉歸宜興〉》詩①, 《玉淵吟稿》為劉子澄詩集,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得19首,收入《江湖后集》卷二,漏輯《送董倉歸宜興詩》。又,《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一“湖”字韻引《玉淵吟稿·過洞庭》、卷二二六四“湖”字韻引《玉淵吟稿·會飲西湖聞黃浦捷用余制干韻》,為《四庫全書》本漏輯。

14.姜夔《白石道人詩集》(存)

《永樂大典》卷二三四六“烏”字韻引《江湖詩集》姜夔《烏夜啼》,見于《白石道人詩集》。

15.趙汝回《東閣吟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七從《永樂大典》諸江湖集中輯得趙汝回詩31首,小傳稱其有《東閣吟稿》。《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二九有《東閣吟稿》,僅10首,當是后人所輯,已非原貌。

16.趙汝績《山臺吟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七輯趙汝績詩33首,小傳稱其有《山臺吟稿》。

17.盛烈《峴窗浪語》(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一輯盛烈詩16首,小傳稱其有《峴窗浪語》。

18.李自中《秋崖吟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輯李自中詩7首,小傳稱其有《秋崖吟稿》。

19.陳宗遠《寒窗聽雪》(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輯陳宗遠詩36首,小傳稱其有《寒窗聽雪集》。

20.黃敏求《橫舟小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三輯黃敏求詩23首,小傳稱其有《橫舟小稿》,并節抄佚名題跋與蕭序。從命名方式看,《橫舟小稿》是典型的江湖小集。《永樂大典》殘卷引黃敏求《橫舟小稿》6首,為《江湖后集》所漏輯。

21.劉植《漁屋集》(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四有劉植詩24首,小傳稱其有《漁屋集》。

22.蕭元之《鶴皋小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輯蕭元之詩16首,小傳稱其有《鶴皋小稿》。

23.徐從善《月窗摘稿》(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五輯徐從善詩12首,小傳稱其有《月窗摘稿》。

24.張輯《清江漁譜》(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七有張輯詞12闋,小傳云:“有《欸乃集》,今輯自《永樂大典》散篇者,只詞若干首,名《清江漁譜》。”今《永樂大典》殘卷引《清江漁譜》3闋,為《江湖后集》所漏輯。

25.周文璞《方泉詩集》(存)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二一補周文璞《方泉詩集》詩8首。根據《江湖后集》編纂體例,《永樂大典》江湖諸集中所引詩,凡已見于《四庫全書》本《江湖小集》者,不再錄入,只錄未見者。據此,周文璞《方泉詩集》應當已見于《江湖前、后、續集》。

26.張蘊《斗野詩稿》(佚)

張蘊有《斗野稿支卷》,見于《江湖續集》,尚存于世。《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二一補詩65首。考《永樂大典》卷二二六〇“湖”字韻引張蘊《斗野詩稿·太湖次韻》,作者署“刊州張蘊仁溥”,“刊”當是“邗”字之誤,現存《斗野稿支卷》卷首亦題“邗州張蘊仁溥”撰,因知《斗野詩稿》與《斗野稿支卷》同為《江湖前、后、續集》系列叢刊,然屬于《江湖后集》或是《江湖續集》,則暫不可考。

27.吳惟信《菊潭詩集》(存)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二三補吳惟信詩5首,吳惟信有《菊潭詩集》。

28.吳仲方《虛齋樂府》(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一七輯吳仲方詞7首,小傳云:“今輯自《永樂大典》散篇者,惟詞若干闋,名《虛齋樂府》。”《永樂大典》殘卷引其詞《木芙蓉》,為《江湖后集》所漏輯,書名稱吳仲方《江湖詩·樂府》,應當也是來源于《虛齋樂府》。

29.趙庚夫《山中小集》(佚)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八有趙庚夫詩12首,小傳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劉后村志其墓,擇其詩百篇為《山中小集》,屬趙南塘序而傳之。”今《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有趙耕夫《論詩有感》, “耕”字當是“庚”字之誤,為《四庫全書》本漏輯。此13首詩,應當是來源于《山中小集》。

綜上所述,現在可知《江湖前、后、續集》總計90家(含重見者6家),其中《江湖前集》8家,《江湖后集》13家,《江湖續集》39家,無法分辨前、后、續集者30家。為便于討論與利用,特附表于后(表3 1)。表中《永樂大典》簡稱《大典》, 《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續集》分別簡稱《前集》《后集》《續集》, 《江湖前、后、續集》簡稱《前、后、續集》, 《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簡稱《四庫》本《后集》。

表3-1 《江湖前、后、續集》子目一覽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二、關于《江湖前、后、續集》編纂與流傳的再探討

關于《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與流傳情況,學術界已有較多研究成果,如胡念貽《南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和流傳》、費君清《澄清有關〈江湖集〉的幾個問題》《〈永樂大典〉中發現的江湖集資料論析》、張瑞君《〈江湖集〉〈江湖前后續集〉的刊行及江湖派的鑒定》等。但由于此前人們對《江湖前、后、續集》的原貌了解不清楚,仍有不少問題須深入探討。

首先,關于《江湖前、后、續集》的編者或刊刻者問題。四庫館臣輯《江湖后集》時,認為《永樂大典》江湖諸集的編者都是陳起。但《江湖續集》中有不少小集刊刻于陳起去世之后,將編者歸于陳起一人,顯然值得懷疑。

《江湖前集》所收張至龍《雪林刪余》有寶祐三年(1255)自序,是張至龍請陳起刪選并刊刻,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印”一行,可以肯定是陳起刊刻。《江湖后集》黃文雷《看云小集》自序:“蕓居見索,倒篋出之,料簡僅止此,自《昭君曲》而上,蓋嘗經先生印正云。”此集雖無刊刻時間,但為陳起親自向黃文雷索稿刊刻。又,鄭清之《安晚堂詩集》十二卷,殘存六至十二卷,集中可系年之最晚詩為卷一二《乙巳三月出湖口占》,乙巳為淳祐五年(1245)。鄭清之雖身為丞相,但與江湖詩人頗友善,在江湖詩禍中為劉克莊、陳起等開脫,使其免于重罰,故陳起為之刊刻詩集,卷末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宅書籍鋪刊行”牌記一行。現存《南宋六十家小集》中,大約有十四、五家小集有“陳解元書籍鋪”刊刻牌記,由此可見,陳起是《江湖前、后、續集》的主要編者和刊刻者。

陳起卒后,其子續蕓繼承父業,刊刻了不少江湖小集。《江湖續集》中周弼《端平詩雋》有寶祐五年(1257)李龏序,稱“俾萬人海中續蕓陳君書塾入梓流行”,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印行”牌記一行。毛珝《吾竹小稿》亦有寶祐六年(1258)李龏序,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牌記。可見陳續蕓繼承了“陳解元書籍鋪”,連刊書牌記都未加改變。從寧宗嘉定年間至理宗景定年間,陳起父子的刻書活動持續時間很長,幾乎貫穿江湖詩派發展的始終。因此,《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與刊刻,可以歸功于陳起父子。

其次是《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續集》的編次問題。《永樂大典》中江湖諸集的編排次序,四庫館臣認為反映了刊刻時間的先后,胡念貽、張瑞君皆贊同此說,費君清則認為:“這些詩集的名稱似乎是更多地透露了該集所錄作家在生活年代上的消息,而不是表示該集在刊刻過程中的先后次序。”①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江湖前集》所收8家,大部分都是江湖詩派前期詩人,但周端臣和張至龍主要活動于后期,周端臣既見于《前集》,也見于《后集》;張至龍《雪林刪余》被編在《前集》,但該集有寶祐三年(1255)張至龍自序,為陳起刪選并刊刻,從刊刻時間和作者年代兩方面都無法解釋。又如,姜夔和馮時行都是南宋前期詩人,但都被編入《江湖續集》,從作者時代來看,完全解釋不通。以《江湖后集》和《江湖續集》作比較,毛珝《吾竹小稿》見于《續集》,有寶祐六年(1258)李龏序,是現在可知《江湖續集》中刊刻年代最晚的,但《江湖后集》所選薛嵎《云泉詩》,有《追惜永嘉前政和縣趙大猷,時景定改元》詩,最早刊刻于景定元年(1260),年代與《江湖續集》接近。總之,《江湖前、后、續集》在編排上給人的印象是極為混亂的。

但是,排除掉上述特殊的例子,從整體上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排似乎又有規律可循。假如以寶慶元年(1225)陳起刊刻《江湖集》選本和寶祐三年(1255)陳起去世作為時間分界線,將這些江湖小集的刊刻分成三個階段。《江湖續集》中至少有朱繼芳《靜嘉乙稿》(集中有《挽蕓居》詩)、釋斯植《采芝集》《采芝續稿》(集中有《挽蕓居秘校》詩)、周弼《端平詩雋》(寶祐五年李龏序)、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詩選》(集中可系年詩最晚作于寶祐六年)、毛珝《吾竹小稿》(寶祐六年李龏序)等5家刊刻于第三階段,而《江湖前集》和《江湖后集》則全部刊刻于第一、二階段,也就是陳起去世之前。《永樂大典》殘卷引《江湖前集》7家、《江湖后集》12家,但引《江湖續集》則多達39家,這說明《江湖前、后、續集》在元末明初就已殘闕,為什么《前集》和《后集》殘闕如此之多呢?除了刊刻時代較早這個因素外,很可能與江湖詩禍有關。第一階段,即寧宗慶元、嘉定時,江湖詩派剛剛興起,也是陳起刻書生涯的起步階段,這時刊刻的江湖小集,完整保存下來的非常少。因此,盡管我們知道《江湖前集》中有陳翊、鄭克己、李泳、郭世模等詩人,但其小集名稱,在文獻中竟然找不到蛛絲馬跡。只有柳月澗《月澗吟集》,因衛宗武《秋聲集》的記載才得以知曉。第二階段,自紹定六年(1233)詩禁解散后,陳起重操舊業,在端平至淳祐年間(1234—1252)刊刻了大量詩人小集。今存六七十種江湖小集,大多數是刊刻于這一時期,只不過《永樂大典》殘卷征引的《江湖后集》數量較少。第三階段,寶祐至景定(1253—1264)年間,陳起之子陳續蕓繼承了其父的事業,在江湖詩人的扶持下,仍然刊刻了不少小集。總之,大致來講,《江湖前集》主要刊刻于第一階段,《江湖后集》主要刊刻于第二階段,《江湖續集》主要刊刻于第二階段后期和第三階段。前面提到的幾個特例,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永樂大典》在抄寫時誤抄集名,因《前、后、續集》混在一起,稍不小心就可能抄錯;二是各集在流傳過程中被混雜。現存《江湖前、后、續集》叢刊中的小集,在正文中沒有標明“前集”“后集”和“續集”的字樣,很可能是隨刊隨售,沒有固定的編排次序,故容易造成混亂。

再次,關于《江湖前、后、續集》與現存江湖詩人小集的關系問題。由于此前學術界對《江湖前、后、續集》的原貌認識比較模糊,胡念貽根據現存的六七十種江湖小集來考察。他指出,《江湖前、后、續集》流傳到明清有兩個宋本。一個是明末毛晉汲古閣的影抄本,一個是清曹寅藏本。但胡先生又認為,這兩個宋本都不是《江湖前集》《后集》或《續集》,似乎是從《江湖前、后、續集》中選出的另一種叢刊,從南宋開始,主要就是60余家①。這就很令人費解,既然二者不是同一部叢刊,這樣的考察就難免張冠李戴。南宋末年,詩壇上流傳的詩歌小集數量非常多,已刊和未刊的,可能不下千家。作為這些小集的匯編,《江湖前、后、續集》反映了江湖小集在南宋末至明初這一階段的流傳情況。明晁瑮《寶文堂書目》卷上還著錄有宋刻本《江湖前、后、續集》,此后則未見著錄。《江湖前、后、續集》散亡后,明末清初的藏書家又開始搜羅江湖小集,少則十幾家,多則五六十家,有《南宋群賢小集》《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小集》《宋人小集》《宋名家小集》等多種名目,其中不乏宋刻珍本,也有魚龍混雜之偽本,輾轉傳抄,莫詳真偽。幸有宋刻本《南宋群賢小集》九十五卷存于臺北“國家”圖書館,而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南宋六十家小集》幾可亂真,二集皆已影印行世,可以作為今日研究江湖小集最原始的資料。

宋刻本《南宋群賢小集》收錄詩集58家,除陳起輯《宋高僧詩選》和《前賢小集拾遺》外,計收錄江湖詩人小集56家,其中3家為汲古閣影宋抄本《南宋六十家小集》所無,汲古閣本中亦有7家為宋刻本所無,二集總計收錄江湖詩集63家。而《永樂大典》殘卷中的《江湖前、后、續集》,徵引了其中36家,約占十分之六。這36家分別是:

張至龍《雪林刪余》、鄭清之《安晚堂詩集》、敖陶孫《臞翁詩集》、薛嵎《云泉詩》、黃文雷《看云小集》、胡仲參《竹莊小稿》、姜夔《白石道人詩集》、張蘊《斗野稿支卷》、徐集孫《竹所吟稿》、毛珝《吾竹小稿》、鄧林《皇荂曲》、釋紹嵩《江浙紀行集句詩》、王琮《雅林小稿》、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詩選》、釋斯植《采芝集》《采芝續稿》、陳必復《山居存稿》、趙汝《野谷存稿》、釋永頤《云泉詩集》、陳允平《西麓詩稿》、朱繼芳《靜佳乙稿》、葉茵《順適堂吟稿》、武衍《適安藏拙余稿》《乙稿》、姚鏞《雪蓬稿》、高翥《菊澗小集》、施樞《蕓隱倦游稿》《橫舟稿》、王同祖《學詩初稿》、羅與之《雪坡小稿》、戴復古《石屏續集》、俞桂《漁溪詩稿》《漁溪乙稿》、李濤《蒙泉詩稿》、杜旃《癖齋小集》、朱南杰《學吟》、張良臣《雪窗小集》、危稹《巽齋小集》、周文璞《方泉詩集》、吳惟信《菊潭詩集》。

由于現存《永樂大典》殘卷僅為全書百分之四,實際征引的可能更多。《江湖前、后、續集》與《南宋群賢小集》或《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詩人小集存在這么多交叉,但二者不具有共時性,而是歷時存在的。當《江湖前、后、續集》失傳后,《南宋群賢小集》等宋人小集叢編才大量涌現,雖然數量多寡不一,但文獻來源則是一致的,都是來源于南宋末年臨安書坊刊刻的各種江湖小集。從這個意義上說,后世流傳的各種江湖小集名目再繁多,都是《江湖集》叢刊的幻身,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誤入了其他詩集,以致于真偽雜陳。

三、陳起刻《江湖集》選本的原貌

寶慶初,陳起刻《江湖集》,宋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宋韓淲《〈江湖集〉,錢塘刊近人詩》云:“誰把中興后收拾,自應江左久參差。”①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著錄“《江湖集》九卷”,亦稱“臨安書坊所刻本,取中興以來江湖之士以詩馳譽者”②。可見《江湖集》的選詩范圍大概是南渡中興以后江湖詩人之詩,故文獻中又稱《中興江湖集》。如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四“詩禍”條云:“渡江以來,詩禍殆絕,惟寶、紹間《中興江湖集》出。”①這里的《中興江湖集》是與江湖詩禍有關的選本。《文淵閣書目》卷一〇著錄有三部《中興江湖集》,分別為“一部十冊殘闕”“一部十五冊闕”“一部五十二冊闕”,祝尚書懷疑陳振孫所見為《中興江湖集》,但并非明代秘閣所藏本②,這是很有道理的。這一部五十二冊尚有殘闕的《中興江湖集》,確實不大可能是九卷本的《江湖集》選本,而應當是與《江湖前、后、續集》相當的叢刊。《文淵閣書目》卷一〇著錄有《唐六十家詩》二部,分別是“一部四十八冊闕”“一部三十七冊闕”,從冊數上可以看出,文淵閣所藏《中興江湖集》與《唐六十家詩》在形式方面比較接近,似乎是指《江湖集》叢刊③。

《江湖集》選本雖已亡佚,但《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文獻中有《中興江湖集》《江湖集》等,與《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江湖集》關系密切。例如,《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江湖集》解題稱該集中有方惟深,《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六引《中興江湖集》方惟深《過無為吳氏園池詩》,同書卷二八〇九引方惟深《和周楚望紅梅用韻》,可見《永樂大典》中所引《中興江湖集》就是《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江湖集》。又如,《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蕭秋詩集》解題稱徐文卿有詩見《江湖集》,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徐文卿《因放翁以〈劍南詩稿〉為贈,詠嘆之余,賦短歌以謝》詩,應當就是陳振孫所見《江湖集》。這就表明,利用《永樂大典》殘卷所引《中興江湖集》和《江湖集》,結合其他文獻記載,可以對《江湖集》選本進行輯佚④。但在輯佚前,首先要清楚《江湖集》或《中興江湖集》的編選體例,才不致于誤輯。現分別從形式特點、選詩范圍和編排方式三個方面來談。

(一)形式特點

寶慶元年(1225)陳起所刻《江湖集》或《中興江湖集》是選本,不是叢刊。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劉過,字改之,能詩詞,流落江湖,酒酣耳熱,出語豪縱,自謂晉、宋間人物,其詩篇警策者已載《江湖集》。”①《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四引《中興江湖集》中廬陵劉氏《西湖》詩,見于劉過《龍洲道人詩集》,應當就是張世南所謂“警策者”。而且,《永樂大典》不直稱“劉過”,而稱“廬陵劉氏”,與所引《江湖前、后、續集》作者稱謂完全不同,可能是因襲原書,因為《永樂大典》在編纂與抄錄時是相當忠實于原書的。《永樂大典》引《中興江湖集》還有“莆陽劉氏”“清苑趙氏”“永嘉翁氏”等,如果原書題劉克莊、趙師秀、翁卷,《永樂大典》沒有必要改稱籍貫和姓氏。南宋時期所編詩選,有稱作者籍貫和姓氏的習慣,如宋元之際劉瑄編《詩苑眾芳》,首“長樂潘氏”,終“古汴吳氏”,共二十四人,皆稱籍貫與姓氏。《中興江湖集》在稱謂上也具有這一特點,可見它是選本。

清楚了《中興江湖集》在形式與稱謂上的這一特點,就能把《永樂大典》引《江湖集》中屬于《中興江湖集》的作品分離出來。我們注意到,《永樂大典》所引江湖諸集中,只有《江湖集》與《中興江湖集》在作者稱謂上有相似點。《永樂大典》引《江湖集》有“天臺徐氏”“廬陵劉氏”“錢塘徐氏”“敖氏”“靜齋”等,這樣的稱謂并不見于所引《江湖前集》《江湖后集》和《江湖續集》,而是《中興江湖集》所特有的。《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大梁李氏《無題》2首,同書卷二二六四“湖”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大梁李氏《西湖》1首。“大梁李氏”雖不可考其姓名,但證明了《永樂大典》中《江湖集》與《中興江湖集》二書的特殊關系。

(二)選詩范圍

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江湖集》解題,該書體例并不嚴謹,收錄了南渡以前承平時期詩人方惟深以及曾入仕的晁公武。除方惟深是北宋人外,《永樂大典》殘卷引《中興江湖集》又有曾鞏、陳襄兩位北宋詩人作品,可見《江湖集》的編選實在很草率,故陳振孫稱其為“書坊巧為射利”之作。《直齋書錄解題》只稱《江湖集》為臨安書坊所刻本,沒有直接說是陳起所編選刊刻,恐怕是有所避忌。雖然陳起是詩人,在文學史上與江湖詩派有重大關系,但他首先是一名書商,為了生存當然要謀利,沒有必要為之回護。《中興江湖集》所收作品的時間下限是寶慶元年(1225),而《江湖后集》與《江湖續集》大多數刊刻于端平元年(1234)以后,這就為考察《永樂大典》引《江湖集》詩的歸屬提供了可靠的參照。

(三)編排方式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九“諸賢絕句”條引黃升《玉林中興詩話補遺》云:“中興以來詩人絕句載于《江湖集》者未論。”①黃昇在詩話中避開《江湖集》中所選絕句不談,據此可推斷《江湖集》是分體編排的。《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下引無名氏《絕句》五首,又引其他詩人絕句、六言、古詩等,可以為證。

《中興江湖集》的以上特點,與《江湖前、后、續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興江湖集》是選本,《江湖前、后、續集》是叢刊;《中興江湖集》分體編排,《江湖前、后、續集》分集編排;《中興江湖集》所選多為南宋前期、中期詩人,現存《江湖前、后、續集》主要是江湖詩派后期詩人。但二書既有區別,也有聯系。首先,二書皆可稱為《江湖集》,很容易混淆;其次,《中興江湖集》的編者是陳起,《江湖前、后、續集》的編者是陳起父子;再次,《中興江湖集》與《江湖前、后、續集》所選詩人有重復,如《江湖后集》中有敖陶孫《臞翁詩集》, 《中興江湖集》亦選有敖陶孫詩,其中有的見于《臞翁詩集》,有的屬于集外詩。又如,《江湖前、后、續集》中有劉克莊《南岳稿》, 《中興江湖集》亦從《南岳稿》中選錄劉克莊詩,等等。明確了《中興江湖集》的編選體例,就能夠從相關文獻中對其進行鉤沉。現輯錄詩人與詩題如下。

1.方惟深二首:《過無為吳氏園池詩》《和周楚望紅梅用韻》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六“池”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方惟深《過無為吳氏園池詩》,同書卷二八〇九“梅”字韻引方惟深《和周楚望紅梅用韻》。《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江湖集》解題稱其中有方惟深詩,參見上文。

2.姜夔四首:《題華亭錢參園池詩》、《待千巖》(二首)、《過湘陰寄待千巖》

《永樂大典》卷一〇五六“池”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姜夔《題華亭錢參園池詩》,同書卷九七六五“巖”字韻引《中興江湖集》佚名《待千巖》詩二首,又引《過湘陰寄待千巖》,皆見于姜夔《白石道人詩集》。

3.大梁李氏三首:《無題》(二首)、《西湖》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大梁李氏《無題》二首,同書卷二二六四“湖”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大梁李氏《西湖》七律。大梁李氏不可考。

4.莆陽柯氏(柯夢得)一首:《西湖樂》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四“湖”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有蒲陽柯氏《西湖樂》詩。按“蒲陽”當是“莆陽”之誤,柯氏疑為柯夢得,字東海,莆田人。曾編選《唐賢絕句》一卷。

5.廬陵劉氏(劉過)一首:《西湖》

《永樂大典》卷二二六四“湖”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廬陵劉氏《西湖》。按廬陵劉氏即劉過,此詩見于《龍洲道人詩集》。

6.高氏(高似孫)二首:《紅梅花》《人日詩》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九“梅”字韻引《中興江湖集》高氏《紅梅花》,同書卷三〇〇一“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高氏《人日詩》。按高氏即高似孫,因為《紅梅花》詩又見《詩淵》第4冊2435頁,作者署“宋疏寮高續古”,續古為高似孫之字。

7.牛士良一首:《紅梅詩》

《永樂大典》卷二八〇九“梅”字韻引《中興江湖集》牛士良《紅梅詩》。牛士良不可考。

8.曾鞏一首:《餞神》

《永樂大典》卷二九五二“神”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曾鞏《餞神》詩。此詩為曾鞏集外詩,《全宋詩》據以補輯。

9.敖陶孫七首:《思古人》《上閩帥范石湖五首》《短歌贈臨安友人》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敖陶孫《思古人》詩,同書卷三〇〇五“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敖氏《短歌贈臨安友人》,同書卷一五一三九“帥”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敖陶孫《上閩帥范石湖五首》。敖陶孫有《臞翁詩集》, 《思古人詩》見于該集卷一,《上閩帥范石湖五首》見于該集卷二,《短歌贈臨安友人》不見于該集。以上七首應當是《江湖集》所選。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丙集“悼趙忠定詩”條稱敖陶孫有詩名,在“《江湖集》中詩最多”。

10.永嘉翁氏(翁卷)一首:《寄遠人詩》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永嘉翁氏《寄遠人詩》,同書卷一四三八〇“寄”字韻引同一首詩作“翁靈舒詩”。靈舒為翁卷之號,永嘉翁氏即翁卷。

11.佚名(陳襄)一首:《金華山人》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四“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金華山人》詩,未署作者名。有學者認為“金華山人”是作者別號,然此詩收在“人”字韻下,應當是詩題。據查,此詩見于宋刻本陳襄《古靈先生文集》卷四。

12.清苑趙氏(趙師秀)一首:《送古壺與友人》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清苑趙氏《送古壺與友人》。按清苑趙氏為趙師秀,有《清苑齋詩集》。

13.趙文鼎(趙善扛)二首:《麗人行》《題大安鋪詩》

《永樂大典》卷三〇〇五“人”字韻引《中興江湖集》趙文鼎《麗人行》,同書卷一四五七六引《中興江湖集》趙文鼎《題大安鋪詩》。按文鼎為趙善扛之字。

14.李泳一首:《西興》

《永樂大典》卷七九六二“興”字韻引《中興江湖集》李泳詩《西興》。

15.葉嗣宗(葉紹翁)一首:《貴游》

《永樂大典》卷八八四四“游”字韻引《中興江湖集》葉嗣宗《貴游》詩。按嗣宗為葉紹翁之字,《貴游》詩見于《靖逸小集》。

16.莆陽劉氏(劉克莊)九首:《五月二十七日游諸洞》《題莒口鋪詩》《題洪使君詩卷》《題許介之詩草》《敖茂才論詩》《還杜子埜詩卷》《史祿渠至此分水》《落梅》《黃巢戰場》

《永樂大典》卷一三〇七五“洞”字韻引《中興江湖集》莆陽劉氏《五月二十七日游諸洞》,同書卷一四五七六“鋪”字韻引《中興江湖集》莆陽劉氏《題莒口鋪詩》,同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莆陽劉氏《題洪使君詩卷》《題許介之詩草》《敖茂才論詩》《還杜子埜詩卷》,同書卷一一〇七七“繠”字韻引《江湖集》莆陽劉氏《史祿渠至此分水》詩。以上七詩,除《題莒口鋪詩》外,其余六首中有四首見于《四部叢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二首見于卷七。該集卷一至卷四分別為《南岳舊稿》《南岳第一稿》《南岳第二稿》和《南岳第三稿》,卷五以后未標明,據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劉克莊《落梅》詩注,劉克莊有《南岳五稿》,如果《后村大全集》每卷為一稿,則卷五應當是《南岳第四稿》。如前所述,《南岳稿》已入《江湖前、后、續集》,則《中興江湖集》所選劉克莊詩,似乎有不少詩為《南岳稿》所無。

除了上述七首,劉克莊還有二詩在江湖詩禍中受到牽連。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言官李知孝、梁成大箋公《落梅》詩與‘朱三’‘鄭五’之句,激怒當國,幾得遣。”按《落梅》詩見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南岳第二稿》,又見于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方回評曰:“言者并潛夫《梅》詩論列,劈《江湖集》板。”可見《落梅》詩曾被收入《江湖集》中。另一首為《黃巢戰場》詩,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六“詩道否泰”條:“劉潛夫《黃巢戰場》詩云:‘未必朱三能跋扈,都緣鄭五欠經綸。'”①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四“詩禍”條亦引此句。此詩不見于《后村先生大全集》,今僅存一聯。

17.佚名一首:《寄荊帥劉待制》

《永樂大典》卷一四三八〇“寄”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寄荊帥劉待制》,未署作者名。

18.危稹一首:《上隆興趙帥》

《永樂大典》卷一五一三九“帥”字韻引《中興江湖集》危稹《上隆興趙帥》詩。

19.佚名一首:《竹》

《永樂大典》卷一九八六六“竹”字韻引《中興江湖集·竹》,未署作者名。

20.徐文卿一首:《因放翁以〈劍南詩稿〉為贈,詠嘆之余,賦短歌以謝》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所引《江湖集》有徐文卿《因放翁以〈劍南詩稿〉為贈,詠嘆之余,賦短歌以謝》詩,應當就是陳振孫所見《江湖集》中詩,參見上文。

21.周師成三首:《古詩三首》

元韋居安《梅詩話》卷下言周師成“有家藏集,《江湖吟稿》中僅刊其十數首”②。《江湖吟稿》應當是《江湖集》的異稱。《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周成師《古詩三首》,按“成師”當是“師成”之乙。《詩淵》第6冊第3873頁即作周師成《古詩三首》。

22.靜齋(趙汝淳)三首:《玉樹謠》三首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靜齋《玉樹謠》三首。由于“靜齋”為號,故其作者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全宋詩》卷三一六五作劉垕,胡益民《〈江湖〉諸總集“名錄”新考》作李黽年,費君清《〈永樂大典〉江湖詩補輯》疑為張敏則①,均誤,劉毅強《〈江湖集〉叢刊所收詩人補考》據《詩淵》第2442頁引趙汝淳《玉樹謠》推斷靜齋為趙汝淳,證據確鑿。

23.天臺徐氏(徐似道)一首:《偶題》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天臺徐氏《偶題》詩,此詩在《詩家鼎臠》卷上署“天臺徐似道淵子”作,《詩淵》亦作徐似道詩,因知天臺徐氏即徐似道。②

24.廬陵劉氏(劉仙倫)一首:《以仲立于枕上和余韻,夜半得詩句,敲門喚余,余攝衣而起,相與對語于野航橋上,殊為勝絕,因再用韻》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廬陵劉氏《以仲立于枕上和余韻,夜半得詩句,敲門喚余,余攝衣而起,相與對語于野航橋上,殊為勝絕,因再用韻》詩,見于劉仙倫《招山小集》,可知廬陵劉氏即劉仙倫。劉仙倫,一名儗,字叔儗,廬陵人。與劉過號“廬陵二劉”。

25.錢塘徐氏四首:《松庵雜詩四首》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錢塘徐氏《松庵雜詩四首》。錢塘徐氏名不詳。

26.張端義一首:《挽周晉仙》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余有《挽晉仙詩》,載《江湖集》中。”③張端義此詩未見《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江湖集》,但見于《詩家鼎臠》。

27.曾極一首:《春》

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六“詩道否泰”條:“適極有《春》詩云:‘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亂時多。’刊之《江湖集》中。”①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四“詩禍”條與之同。劉克莊《后村詩話》卷二稱此詩為曾極少作。今僅存二句。

28.林洪一首:《折柳》

《愛日齋叢鈔》卷三:“近時《江湖詩選》有林洪可山詩:‘湖邊楊柳色如金,幾日不來成綠蔭’,人多傳誦。”②此聯在《詩淵》中題為《折柳》。劉毅強認為《江湖詩選》為《江湖集》叢刊之一,③從集名看,應當是選本,姑輯錄于此。按林洪《山家清事》“種梅養鶴圖說”自稱“所藏當世名賢詩帖不計百,江湖吟卷不計千”④。據此,林洪應當是典型的江湖詩人。

29.陳起殘句:“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劉克莊《落梅》詩注:“宗之賦詩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哀濟邸而誚彌遠,本改劉屏山句也。”⑤據同書卷四二趙師秀《贈賣書陳秀才》詩注,方回于淳祐七年(1247)至十一年(1251),曾屢次造訪陳起書肆,其記載應當可信。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四“詩禍”條稱此詩為敖陶孫作,方回認為是言官嫁禍于敖陶孫。

30.佚名殘句:“看殺墻陰薺菜花”

《全芳備祖》后集卷二六“薺”下引《江湖集》中七言散句“看殺墻陰薺菜花”,然作者不可考。

31.晁公武:不詳

《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江湖集》解題曾提到該集選有晁公武詩,但不知具體選詩情況。

32.周文璞:不詳

周密《齊東野語》卷一六“詩道否泰”條在敘述江湖詩禍時云:“同時被累者,如敖陶孫、周文璞、趙師秀及刊詩陳起,皆不得免焉。”①雖然周文璞、趙師秀在江湖詩禍發生時已去世,不可能被詩禍牽連,但周文璞應當有詩被選入《江湖集》中。

33.無名氏六首:《無題》二首、《絕句》四首

《永樂大典》卷九〇三“詩”字韻引《江湖集》無名氏《無題》二首、《絕句》三首,又引《絕句》二首,其中一首與《絕句》三首之三重復。

以上共輯錄《江湖集》選本詩人33家(含佚名及無名氏4家)、作品65首,與原書九卷相比,雖然亡佚甚多,但已可據此略窺原貌。

結語

長期以來,在江湖詩派的研究中,最棘手的是詩人名單與資料范圍的確定問題,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其歸因于陳起原刻《江湖集》的散佚。本章綜合學界已有成果,力圖恢復《江湖集》的原貌,以期為江湖詩派研究的深入奠定扎實的文獻基礎。現將研究所得,簡單地總結如下。

(一)寶慶元年(1225)陳起所刊《江湖集》是選本,即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著錄的“《江湖集》九卷”。由于江湖詩禍,此集沒有完整保存下來,散見于各種文獻,主要是《永樂大典》殘卷所引《中興江湖集》和《江湖集》。現在可考者為詩人33家、詩作65首。

(二)陳起父子刊刻的《江湖集》叢刊,從南宋末年至明朝中葉,曾以《江湖前、后、續集》叢編形式流傳,現已考證出大約90家;從明末清初至今,在《江湖前、后、續集》失傳后,又以《南宋群賢小集》《南宋六十家小集》《江湖小集》等宋人小集叢編形式流傳,存世大約有六七十家,但混入了少量非江湖詩人小集。

(三)《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江湖集》和《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既包括《江湖前、后、續集》叢刊,也包括《江湖集》或《中興江湖集》選本,還有二三十家無法確定其歸屬。

(四)陳起父子的刻書活動貫穿于江湖詩派發展的始終。江湖詩派肇始于寧宗慶元(1195—1200)、嘉定(1208—1224)年間,前期詩人大多數在嘉定以前就已去世,陳起在寶慶元年(1225)刊刻的《江湖集》與后來刊刻的《四靈詩選》,是對江湖詩派前期作品的總結;理宗端平元年(1234)以后,陳起刊刻了大量江湖詩人小集,可以看作江湖詩派中期,也是江湖詩派發展的最重要時期,《江湖前、后、續集》與《南宋群賢小集》中所收江湖小集,主要刊刻于這一階段;寶祐三年(1255)陳起去世后,其子續蕓繼承父業,直到景定(1260—1264)年間,還刊刻了不少小集,可以視為江湖詩派后期。

(五)現存各種宋刻本江湖詩人小集、《永樂大典》殘卷所引《江湖前、后、續集》《中興江湖集》《江湖集》和《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是研究江湖詩派的最基本文獻。本文對《江湖前、后、續集》和《中興江湖集》的考證和還原,只是初步的探索。為了江湖詩派研究的深入,我們還有必要對這些基本文獻作更精細的整理與研究。

① 有關“江湖謁客”的研究,參見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附錄二《南宋江湖謁客考論》,第323—357頁。

② 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有:胡念貽《南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和流傳》, 《文史》第十六輯;費君清《〈永樂大典〉中發現的江湖集資料論析》, 《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論〈江湖小集〉非陳刻〈江湖集〉》, 《文學遺產》1989年第4期;《澄清有關〈江湖集〉的幾個問題》, 《浙江學刊》1989年第6期;《江湖派研究中的疑誤舉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張瑞君《〈江湖集〉、〈江湖前后續集〉的刊行及江湖派的鑒定》, 《文獻》1990年第1期;胡益民《關于江湖派的鑒別標準與“江湖詩人名單”》, 《江淮論壇》1990年第5期;《〈江湖〉諸總集“名錄”新考》,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劉毅強《〈江湖集〉叢刊所收詩人補考》,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附錄一《江湖詩派成員考》,第271—322頁,等等。

① 參見胡念貽《南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和流傳》。

② 費君清《〈永樂大典〉中發現的江湖集資料論析》。

① 參見費君清《澄清有關〈江湖集〉的幾個問題》。

② (宋)衛宗武《秋聲集》卷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 胡益民《〈江湖〉諸總集“名錄”新考》懷疑柳月澗為柳桂孫,可備一說。

④ (宋)方回撰,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黃山書社,1994年,第502頁。

①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華書局,1989年,第97頁。

② (明)楊士奇等編《文淵閣書目》卷一〇“月字號第一櫥書目”, 《讀畫齋叢書》本。

③ 參見程有慶《〈南岳舊稿〉追憶》, 《藏書家》第12輯;趙前《宋刻〈南岳稿〉》,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7月16日;陳東《宋刻本〈南岳稿〉上拍小記》, 《藏書家》第14輯;程章燦《宋刻〈南岳稿〉考證》, 《文獻》2016年第1期。

① 有關《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的缺陷,詳參費君清《〈永樂大典〉中發現的江湖集資料論析》。

② (宋)姚鏞《雪蓬稿》,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民國十年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本。本文所引江湖詩人小集,如無特殊說明,皆據《南宋六十家小集》本。

① 按原文誤作《王淵吟稿》, “王”字當作“玉”字,形近之誤。

① 按:《四庫全書》本《江湖后集》卷二〇從《永樂大典》中輯得李龏詩195首,其中《吳湖藥邊吟》19首、《雪林采蘋吟》7首、《雪林捻髭吟》9首、《雪林潄石吟》1首、《雪林擁蓑吟》5首、無標識者154首。根據江湖小集或江湖吟稿的命名規則,暫將小集名定為《吳湖吟稿》或《雪林吟稿》。

① 《江湖續集》中的胡仲弓《葦航漫游集》,與通行本《葦航漫游稿》不是同一種書。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二有《余辛卯歲臥病都城,陳宗之、胡希圣有詩問訊,后五歲,希圣新刊〈漫游集〉,前詩已載集中,次韻二首》,胡希圣即胡仲弓,辛卯為紹定四年(1231),后推五年為端平三年(1236),胡仲弓號葦航,其時所刊《漫游集》,當是《永樂大典》殘卷所引《葦航漫游集》。而通行本《葦航漫游稿》卷三有《哭蕓居》詩,蕓居即陳起,卒于寶祐三年(1255),與端平三年刊刻的《葦航漫游集》相比,有所增補。

① 費君清《〈永樂大典〉中發現的江湖集資料論析》。

① 參見胡念貽《南宋〈江湖前、后、續集〉的編纂和流傳》。

① (宋)韓淲《澗泉集》卷一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華書局,1985年,第428頁。

①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第188頁。

② 參見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中華書局,2004年,第321頁。

③ 為方便論述,下文提到《中興江湖集》時,特指《江湖集》選本。

④ 張宏生曾考證出陳起寶慶刻本《江湖集》詩人名單為:方惟深、劉過、劉克莊、張端義、陳起、周文璞、周師成、趙汝迕、趙師秀、敖陶孫、晁公武、曾極等12人。其中除趙汝迕存在疑問外,其余11人大致可信。參見《江湖詩派研究》附錄一《江湖詩派成員考》,第271—322頁。

①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中華書局,1981年,第4頁。

① (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0頁。

① (宋)周密《齊東野語》,中華書局,1983年,第293頁。

② (元)韋居安《梅詩話》, 《續修四庫全書》本。

① 費君清《〈永樂大典〉江湖詩補輯》, 《溫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

② 參見劉毅強《〈江湖集〉叢刊所收詩人補考》。

③ (宋)張端義《貴耳集》,中華書局,1958年,第22頁。

① (宋)周密《齊東野語》,第293頁。

② (宋)葉寘《愛日齋叢鈔》, 《叢書集成初編》本。

③ 參見劉毅強《〈江湖集〉叢刊所收詩人補考》。

④ (宋)林洪《山家清事》,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 (宋)方回撰,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第502頁。

① (宋)周密《齊東野語》,第29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徐汇区| 东方市| 五寨县| 杭锦后旗| 枞阳县| 德兴市| 新津县| 大英县| 洱源县| 贵州省| 湖北省| 祁门县| 历史| 于田县| 丘北县| 安陆市| 博野县| 武宣县| 黑水县| 湖州市| 历史| 化州市| 宽城| 海安县| 东源县| 昂仁县| 永吉县| 封开县| 马龙县| 怀安县| 兴安盟| 焦作市| 武隆县| 焦作市| 鹿邑县| 子长县| 新乐市| 天津市| 延寿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