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模式(領導力篇)
- (美)杰弗瑞·萊克 加里·康維斯
- 1741字
- 2021-06-11 16:09:32
精益快速修復的失敗
從制造、保健到政府部門的各家公司都試圖了解豐田的秘訣?!熬嫔a”這一源自豐田生產體系的流程管理系統,就像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的“質量運動”一樣,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風潮?!傲鞲瘳敗边@一質量管理方法源自摩托羅拉公司的全面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后來因為通用電氣(GE)與聯合信號公司(Allied Signal)的實踐而聲名鵲起。如今,受豐田的成功經驗啟發,“六西格瑪”已經成為“精益六西格瑪”。
人們渴望獲得一些概念和工具來實現精益生產,這一需求推動了數百萬本以“豐田”和“精益”為主題的圖書(單是杰弗瑞·萊克及其合著者撰寫的書就售出了100多萬本)的銷量。咨詢公司和非營利組織紛紛舉行研討會,研究消除浪費的工具,因為這是豐田生產方式或精益哲學的關鍵原則之一。世界各地的公司紛紛吹噓它們從精益計劃中取得的成果,然而,縱觀過去20年來所有已經實施過的精益項目,世界上還沒有一家公司(不管什么行業)像豐田公司一樣,在精益這一領域實現了始終如一的卓越運營。這些公司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呢?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用于提供物料、信息或某項客戶服務。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流程統一起來,即減少變量因素并縮短生產周期,那么我們就能夠逐步實現以適時適量的生產滿足客戶需求。就讓我們來訓練一批精益六西格瑪專家吧,讓他們掌握各種方法來去除那些會拉長生產周期的變量和浪費。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而且是客戶和企業的雙贏。還有比這更簡單的想法嗎?
可惜的是,數十年來的嘗試表明這種想法并不奏效,至少對于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是這樣的。我們用六西格瑪精確地衡量流程和結果,開發最佳解決方案。我們將流程精益化轉向小規模批量生產,使各個環節變得緊湊并且剔除不利的步驟。在我們狂熱地普及關鍵績效指標之后,出現了我們意想不到的改進,但是壞消息也緊隨其后[2]。隨著時間的推移,變量與浪費的死灰復燃似乎會使得這些流程自我排斥并且退化。正如一位豐田精益管理專家所說:“這種做法如同除草留根。”那么什么才是根本的解決途徑呢?有沒有可持續的方法?我們是否需要培養更多的精益六西格瑪黑帶和綠帶?我們是否需要更嚴苛的高管來定下宏偉目標,然后逼著經理們去貫徹執行,或是其他?以上種種方法均有嘗試,但都只是短期奏效,仍然沒有達到我們所盼望的可持續業績。
眾多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瑪的踐行者都獲得這樣一種認識,即生產的可持續提高需要結合卓越的領導力和一種持續提高的文化。我們需要從垂直思維到水平思考這種文化上的轉變,員工不是一味埋頭于自己的工作來實現崗位上客觀的業績,而是關注消費者、關注在不同崗位之間傳遞的價值流的提高,就像新鄉獎(Shingo Prize)。該獎項十幾年來一直都被授予那些堅持豐田生產體系的制造企業,而后領導力與文化評估模塊被引入這一獎項,從而得到了一個維持精益生產的混合體。這一混合體來源于對以往獎項獲得者的跟進——獎項委員會的原班人馬重訪得獎工廠時,它們中為數不多的幾家展現出了維持精益生產的出色表現。
當然,改變一種文化單憑簡單的培訓或溝通是不夠的。文化的進程是緩慢的,改變文化則更為緩慢。豐田的文化源于其創始人豐田佐吉(Sakichi Toyoda),此人被今人譽為“日本發明之王”和“日本工業革命之父”。他在19世紀80年代發明的自動織布機奠定了豐田文化的基礎,多年來,它一直伴隨著每一代豐田人的發展和成長。在日本,師徒之間的傳承讓豐田文化很自然地發展了起來。但是隨著豐田的全球化,公司需要適應不同的文化,需要雇用其他企業文化中經歷豐富的領導者。當然,有得必有失,但是無論豐田將零售店開在哪里,都絕不放棄對豐田基因的大力投入。美國是豐田在日本以外最大也是盈利最多的市場,其在美國領軍地位的開拓過程對研究精益領導力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美國市場在某些方面體現了豐田最大的挑戰,因為兩國之間的文化差距如此之大,特別是日本和美國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長遠思想”與“眼前利益”之間的對立。[3]但是豐田卻成功地在美國的公司,特別是在美國的工廠中培養出豐田領導者,營造出豐田文化。為了更好地理解豐田文化及其發展歷程,從豐田公司的起源講起將更加具有啟發意義。
[1] Jesse Snyder, “Ford Scores Tumble, Toyota Rebounds in Initial Quality Survey,”Automotive News, June 23, 2011; http://www.autoweek.com/article/20110623/CARNEWS/l 10629937.
[2] Jeffrey Liker and James Franz, The Toyota Way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2011).
[3] Geert Hofstede, Gert Jan Hofstede, and Michael Minkov,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fo r the M ind, 3d ed.(New York:McGraw-Hill,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