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9)
- 劉樹成 張連城 張平主編
- 7331字
- 2021-06-03 13:38:52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總體穩定,穩中有憂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
中國經濟實驗研究院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2019年繼續對35個城市生活質量進行跟蹤調查,本次調查是2011年以來的第9次年度調查,調查結果通過統計分析和計算得出了評價2019年中國城市生活質量的主觀滿意度指數,該指數在2019年第十三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上發布。
一、對2019年城市生活質量調查的說明
本次調查在指標體系設置以及樣本選取等方面基本延續了2018年的做法。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網絡調查平臺進行。問卷訪問量為28050次,有效問卷數量8824份。根據IP號段對35個城市進行甄別,充分保證了本次調查空間分布的廣泛性和合理性。
與2018年指標體系相同,2019年的調查依然包含4個滿意度指數,即消費者信心、教育質量、健康水平、醫療服務。其中,消費者信心指數借鑒了美國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問卷設計和計算方法,賦值范圍為0~200;教育質量指標依據我國《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中“建立健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5個指標;健康水平利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開發使用的健康度量指標,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指標;醫療服務質量指數主要是反映受訪者對就診的醫療機構服務質量以及對醫療保險個人承擔部分的滿意度情況。后3個指數的賦值范圍均為0~100。
二、城市生活質量主觀滿意度調查結果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觀滿意度指數分別從消費者信心、教育質量、健康水平、醫療服務四個方面得到說明。
(一)消費者信心指數
表1是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該表顯示,2019年,中國35個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加權平均值為138.39,處于臨界點(100)和有信心(150)的區間,顯示了消費者對當前以及未來1~5年的個人收入水平、收入預期、經濟形勢、經濟前景趨向于滿意;與2018年的平均值115.48相比,消費者信心指數有所增強。
表1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

35個城市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全部超過了臨界點100。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南寧(145.35)、重慶(143.36)、南昌(143.03)、濟南(142.10)、青島(142.01)、貴陽(141.87)、長春(141.44)、鄭州(141.27)、烏魯木齊(140.83)、南京(140.40);排名后10位的城市分別是:呼和浩特(137.50)、福州(137.08)、上海(136.78)、天津(136.64)、沈陽(135.39)、銀川(135.34)、北京(135.09)、廣州(134.03)、石家莊(130.35)、成都(129.63)。與2018年相比,重慶、長春、烏魯木齊、南京、海口、西安、杭州等7個城市居民的消費者信心上升比較顯著;上海、沈陽、廣州、深圳、蘭州、長沙等6個城市居民的消費者信心下滑比較明顯。
根據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QLICC)體系,消費者信心指數由個人收入變化、未來收入預期、對國家經濟形勢1~5年的判斷、購買耐用消費品時機選擇等5個分指標構成。從細分指數分析,2019年城市居民消費信心基本穩定主要是基于居民對自己未來收入水平的穩定預期以及對我國未來1~5年經濟保持良好發展的信心。在當前經濟增速、投資增速、出口增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較強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表明,未來一兩年消費需求有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另外,根據調查背景資料分析,不同性別、年齡、學歷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有所不同(見表2)。從性別來看,女性消費者信心指數略低于男性;在不同年齡段中,20~29歲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最高,40歲以上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最低,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面臨的生活壓力有所不同,從而使消費者信心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學歷中,消費者信心指數與學歷水平正相關,研究生及以上的消費信心指數最高,大學本科以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較低。我們認為,不同群體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差異可能與他們的就業狀態和收入水平有關。
表2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的消費者信心情況

(二)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
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主要衡量居民對學校注重素質教育的滿意程度,分數100代表“非常滿意”,75代表“滿意”,50代表“一般”,25代表“不滿意”,0代表“非常不滿意”。表3是2019年全國35個城市居民教育質量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由表3可知,2019年全國35個城市居民對教育質量的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67.04,介于一般(50)和滿意(75)之間,略低于2018年的69.37。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由3個細分指標構成,分別為:“您認為目前普通中小學1.是否注重學生的品德發展教育;2.是否注重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3.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從全國35個城市3個指標的平均值來看,城市居民認為學校在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方面做得最好,分值為70.64;其次為注重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分值為65.73;最后為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分值為64.76。三個分值均處于一般(50)和滿意(75)之間。
表3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

從地區分布來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廈門(73.02)、青島(70.99)、海口(70.75)、長沙(70.08)、貴陽(69.94)、銀川(69.17)、深圳(69.00)、杭州(68.83)、鄭州(68.80)、寧波(68.76);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別是:西安(65.76)、武漢(65.74)、福州(65.55)、廣州(65.30)、天津(65.17)、哈爾濱(63.49)、石家莊(63.45)、上海(62.84)、成都(61.86)、沈陽(61.70)。通常認為,北京、上海、廣州是經濟最發達、優質教育資源比較集中和教育最為發達的城市,但受訪者的滿意度卻不高,三個城市排名分列第25位、第33位和第29位。與2018年相比,在35個城市中,排名上升較大的城市有青島、海口、杭州、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排名下降幅度較大的城市有天津、成都、沈陽、濟南、呼和浩特等城市。
除針對35個城市居民對教育質量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外,我們還對學生的學業負擔、進入重點或熱門中小學的主要障礙、課外教育支出等三項指標的居民感受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表4、表5和表6是該項調查的結果。
表4顯示了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子女學業負擔的滿意度情況,指數越高代表學業負擔越輕,100為非常輕,75為較輕,50為一般,25為較重,0為非常重。35個城市調查結果的平均值為26.12,雖處于一般和較重區間,但更接近于較重的狀態。其中,濟南得分32.02,位列第一名;太原得分21.27,位列第35位。即比較而言,濟南居民認為子女學業最輕,太原居民認為子女學業最重。總體而言,35個城市居民都認為子女的學業較重。
表4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子女學業負擔滿意度指數

與2018年相比,中國35個城市中對子女學業負擔滿意度上升幅度較大的城市有濟南、貴陽、海口、南昌、蘭州、重慶、合肥、西安等城市;滿意度下降幅度較大的城市有南京、福州、哈爾濱、長春、石家莊、成都、武漢等城市。
表5顯示了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學生或子女無法進入重點或熱門學校的最主要障礙的認知狀況。總體來講,全國有32.6%的受訪者認為學區不同是學生或子女入學的主要障礙,選擇學生成績不夠的占23.3%,擇校費用太高的占到了20.18%,戶口不在本地的占19.05%。相比2018年,成績因素和擇校費用占比明顯上升,成績因素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教育的公平性問題有所改善,但擇校費用占比上升、學區差異和戶籍不在本地占比等因素居高不下,依然影響著教育的均衡發展。
表5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學生(或子女)無法進入重點或熱門學校的最主要障礙認知情況 (%)

續表

表6顯示了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子女課外教育支出的滿意度,得分越高代表子女課外教育支出越低,100為非常低,75為較低,50為合適,25為較高,0為非常高。35個城市居民的滿意度指數平均值為24.84,介于較高(25)和非常高(0)之間。調查結果表明,子女課外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家庭支出的重要負擔。
表6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對子女課外教育支出滿意度調查

續表

整體來看,無論是教育質量滿意度指數,還是學生學業負擔和課外教育支出滿意度指數均低于2018年,說明我國在教育體制改革、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和教育資源配置的改善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三)健康滿意度指數
健康狀況調查主要體現城市居民對自己健康情況的感知。根據答案賦值,100代表非常好,75代表很好,50代表好,25代表一般,0代表差。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健康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56.99,介于好(50)和很好(75)之間,但低于2018年64.48的水平。表7是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健康狀況滿意度調查結果。
表7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健康狀況滿意度指數

續表

表7顯示,健康滿意度指數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鄭州(61.50)、太原(61.04)、深圳(60.82)、北京(60.80)、杭州(60.41)、哈爾濱(59.99)、濟南(59.95)、廈門(59.27)、貴陽(59.01)、呼和浩特(58.98);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別是:天津(55.81)、銀川(55.64)、大連(55.62)、蘭州(54.98)、上海(54.33)、長沙(53.71)、廣州(53.32)、石家莊(52.72)、烏魯木齊(52.01)、西寧(50.94)。
與2018年相比,健康狀況滿意度指數上升幅度較大的城市有鄭州、杭州、廈門、南昌、福州、海口、重慶等城市;下降幅度較大的城市有青島、昆明、合肥、天津、大連、上海、長沙、烏魯木齊等城市。
表7中的35個城市居民健康滿意度指數可以從表8、表9、表10和表11中的數據得到進一步說明。
在城市居民健康滿意度調查中,我們利用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開發使用的指標,即詢問受訪者過去30天中身體或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來度量居民的健康狀況。依據這一指標,對35個城市居民健康情況的調查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中身體或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

續表

從表8可以看出,2019年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中身體或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平均值為8.12天,即35個城市居民在過去30天中平均有8.12天認為自己在身體或心理上處于不健康狀態。調查結果顯示,南京和武漢居民身體或心理不健康天數較低,均未超過6天,西寧和烏魯木齊較高,都超過了10天。
與2018年相比,2019年35個城市受訪者在過去30天中認為自己身體或心理不健康天數的平均值高于上年的5.5天,比上年高出了47.6%。
表9反映的是2019年35個城市居民認為自己過去30天身體不夠健康的天數,表10是2019年35個城市居民認為自己過去30天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可以看出,相比身體健康而言,心理健康問題是困擾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2019年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中身體不夠健康的天數平均值為2.85天,與2018年的2.53天相差不大,但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平均值卻達到5.11天,明顯高于2018年的3.01天。2018年4月,由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牽頭,聯合國家衛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等機構共同發布了《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結果表明,73.6%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為10.3%(1)。這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調查結果。因此,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
表9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中身體不夠健康的天數

表10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中心理不夠健康的天數

續表

為了進一步了解居民身心健康狀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我們對居民因為身體或心理的健康問題而限制了日常活動的天數進行了問卷調查,表11顯示了2019年35個城市居民過去30天因為身體或心理健康問題限制了日常活動的天數,平均值為3.15天,高于2018年的2.19天。在35個城市中,深圳居民因為健康問題限制日常活動的天數最少(2.24天),貴陽居民因為健康問題限制日常活動的天數最多(5.78天)。
表11 因為身體或心理的健康問題而限制了日常活動的天數

續表

從調查的背景資料分析,表12呈現了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是否在職的居民對健康狀況滿意度情況的調查結果。從總體健康狀況來看,男性要略好于女性;學歷越高滿意度越高。從年齡段來看,20~29歲的受訪者在各年齡段中對自己總體健康的滿意度最高,但這一群體認為自己身體或心理健康限制日常活動的天數在各年齡段中也是最多的。
表12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是否在職的居民對健康狀況滿意度情況

①總體健康指數是根據受訪者對問卷“您覺得您的健康情形如何?”的答案及答案賦值獲得的。
(四)醫療服務滿意度指數
醫療服務滿意度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對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的滿意程度,100代表非常滿意,75代表滿意,50代表一般,25代表不滿意,0代表非常不滿意。
表13是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的調查結果。表中數據是表14和表15的加權平均值。
表13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指數

調查顯示,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指數加權平均值為62.80,介于一般(50)和滿意(75)之間,低于2018年的65.31。從地區分布來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66.79)、南京(66.31)、杭州(65.92)、南昌(65.54)、寧波(65.27)、合肥(65.12)、西安(65.03)、濟南(64.94)、鄭州(64.94)、沈陽(64.70);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別是:武漢(61.87)、西寧(61.62)、深圳(61.55)、銀川(61.40)、太原(60.53)、昆明(60.28)、大連(60.16)、福州(60.08)、哈爾濱(60.00)、長春(59.16)。
與2018年相比,居民對醫療服務滿意度指數上升幅度較大的城市是南京和南昌,分別上升了31位和21位;下降幅度較大的城市是長春和大連,分別下降了23位和19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特大城市中,除了排名第1和第28位的北京和深圳比較穩定外,上海和廣州的排位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表14和表15是35個城市居民醫療服務滿意度指數(表13)的兩個細分指數。其中表14是居民對醫療機構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指數,表15是居民對醫療保險個人負擔部分的滿意程度。表13中的指數和排名變化都可以從表14和表15中的數據得到說明。從表14和表15的兩個細分指標來看,35個城市居民對醫療機構服務質量的滿意程度(64.66)略高于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部分(60.94)。
表14 您對該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包含診療水平、服務態度、就診環境)是否滿意?

表15 總體而言,您對醫療保險個人負擔部分是否滿意?

從調查的背景資料分析,男性對于醫療服務的滿意度略高于女性;20~29歲年齡段對于醫療服務滿意度較高;學歷越高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越高。但幅度差異都不大。表16呈現了不同群體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表16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是否在職的居民對醫療服務滿意度情況

為了進一步說明中國35個城市居民健康滿意度指數,我們調查了居民在過去一年中去過醫院或診所就診的比例。表17顯示了過去一年中受訪居民因為自己的健康問題或陪同親友去過醫院或診所就診的比例。
表17 在過去的一年中,您是否因為自己的健康問題或陪同親友去過醫院或診所就診(人數百分比) (%)

續表

從表17可以看出,2019年35個城市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沒有去過醫療機構比例的平均值為22.99%,比2018年的平均值低13.0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去過醫療機構的人員比例相比上年上升了13.1個百分點。去過醫療機構的居民中,41.14%的居民選擇在綜合醫院就診,比上年高出13.74%,社區醫院或診所就診的比例變化不大。我國分級診療制度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推進。
從排序來看,沒去過醫療機構就診比例最高的前10個城市為:海口(37.72%)、烏魯木齊(34.80%)、呼和浩特(34.20%)、蘭州(32.46%)、銀川(32.16%)、太原(31.88%)、青島(30.04%)、廈門(29.57%)、貴陽(29.15%)、長春(26.84%);排在后10位的城市為:天津(18.57%)、鄭州(18.42%)、上海(18.13%)、合肥(17.52%)、武漢(17.10%)、杭州(15.88%)、北京(15.46%)、成都(15.45%)、濟南(14.41%)、南寧(13.48%)。
三、購房意愿有所回升,但住房市場依然不振
2019年,城市生活質量研究中心繼續對35個城市居民購房意愿專項調查,調查問題為“您認為現在是否是購買住宅的好時機?”可供選擇的備選答案是:“①好的時機;②不確定;③不好的時機”。調查結果如表18所示。
表18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居民購房時機選擇調查結果 (%)

續表

從表18可以看出,35個城市居民中認為當前是購房好時機的受訪者所占比例平均值為32.74%,相比2018年的23.6%有所上升;認為“不確定”和“不好的時機”的居民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從整體上看,住房市場依舊不樂觀。
在35個城市中,認為當前是購房好時機的受訪者比例較高的城市分別是:南寧(42.61%)、沈陽(39.57%)、重慶(37.82%)、鄭州(37.72%)、青島(37.34%)、西安(37.07%)、長沙(36.05%)、南京(35.50%)、貴陽(34.98%)、昆明(34.80%)、濟南(34.06%)、成都(33.48%)、南昌(33.48%),均超過了三分之一;認為當前購房是不好時機的占比較高的城市是:深圳(34.98%)、上海(32.90%)、濟南(31.44%)、石家莊(31.30%)、廣州(31.21%)、天津(30.94%)、北京(30.93%)。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4個一線城市居民認為當前是購房好時機的比例分別為30.93%、31.61%、31.85%、31.02%,均低于平均值;認為當前不是購房好時機的比例分別為30.93%、32.90%、31.21%、34.98%,均高于平均值。
總體上看,35個城市居民認為當前購房不是好時機和不確定的比例高達67.26%。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兩年來中央政府對住房市場的調控力度不減。2018年初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有所回暖,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堅持房地產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并對進一步做好房地產調控工作提出具體要求。(2)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房住不炒”,這對市場情緒、后續政策的實施發揮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在這樣的調控背景下,更多的居民選擇了不確定(41.35%)。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以來,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的銷售價格已經呈現穩定并有所上漲的趨勢。2019年,“穩房價”應是政策的主基調。
四、結論與建議
最近兩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遭受沖擊,中美經貿摩擦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較大壓力。然而,根據35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各項指標的調查結果,總體而言,消費者信心基本穩定。在當前經濟增速、投資增速、出口增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穩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表明,未來一兩年消費需求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但要實現這一點,穩增長、穩就業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不下降、財富不縮水應是必要條件。
從教育、醫療、健康等各項滿意度指數來看,許多指標不盡如人意。消費者信心雖然穩中有升,但并不是很充分。所有這些均表明,解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任重道遠。
調查結果表明,未來我國政府應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和政策紅利,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進而穩定經濟增長,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教育、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水平,為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并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
(1)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正式發布[EB/OL].央視網.http://jiankang.cctv.com/2018/04/30/ARTIWf496N6d9O0lrIdJM4rG180430.shtml.
(2)房地產調控基調不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