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9)
本選題包括5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會議綜述,包括中國經濟二次轉型與防范外部沖擊、2019年中國35城市生活質量報告等。第二部分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中國經濟效率提升與供給側改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創新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政府行為調整等。第三部分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包括增長跨越:經濟結構服務化、知識過程和效率模式重塑,金融周期與創新宏觀調控新維度,重塑改革的動力機制是保持長期中高速經濟增長的關鍵等。第四部分為區域發展與收入分配,包括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和行業勞動報酬的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區域性適度收入差距研究、中國的政府存款:口徑、規模與宏觀政策含義等。第五部分為國際比較與啟示。
目錄(31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頁
- 致謝
-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9)
- 第一部分 會議綜述
- 中國70年發展歷程與大國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2019)高峰論壇綜述
-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總體穩定,穩中有憂 ——2019年中國35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
- 第二部分 新中國經濟70年
- 中國70年來的經濟增長:回顧與展望
- 計劃與市場:70年來的變遷
- 新中國70年經濟周期波動的周期劃分、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
- 第三部分 高質量經濟發展
-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 高質量增長與增強經濟韌性的國際比較和體制安排
- 大國模式下中國創新模式的轉換與升級 ——基于一個理論框架的歷史演化分析
-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稅收政策取向
- 效率沖擊、杠桿上升與大國穩定政策的選擇
- 第四部分 經濟增長
- 我國勞動力供求格局、技術進步與經濟潛在增長率
- 信貸、杠桿率與經濟增長:150年的經驗和啟示
- 中國城市TFP增長與潛在增長率
-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 ——基于中介效應模型的實證分析
-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企業中間產品結構錯配問題研究
- 第五部分 國家治理
- 經濟社會一體化:多目標平衡與治理機制(1)
- 新時代財政職能的國家化與財政學的政治學轉向
- 工業化和城市化“孿生”宏觀資源配置體制失調與轉型
- 第六部分 貿易與啟示
- 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成本探索
- 貿易博覽會對中國貿易發展的影響機制分析 ——基于平臺經濟理論視角
-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美高技術產業分工地位和競爭力比較 更新時間:2021-06-03 13:39:03
推薦閱讀
- 碳規劃:低碳擴散中政府補貼及監管策略的優化
- 基于產業安全的京津冀產業轉移研究
- 中國煤炭、電力和碳市場年度報告(2022—2023年)
-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經驗,中國方案
- 讀懂中國改革2:尋找改革突破口
- 中國陽光私募年度報告2010
- 中國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路徑與對策研究
- 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交通建設與發展實踐
- 中國經濟如何行穩致遠
- 云上的中國:激蕩的數智化未來
- 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6)
- 互聯網+影視: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圈
- 技術貿易:世界趨勢與中國機遇
-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設計
- 新時期國家治理與經濟發展
- 必要的改革
- 新實體經濟
- 中國經濟的前景
- 城鄉融合視域下特色村轉型發展研究
- 獨角獸是怎樣煉成的(《商業評論》精粹)
- 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
- 城鎮化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樣本
- 中國發展報告2016(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報告系列)
- 中國發展報告(2014)
- 當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3輯/總第44輯)
- 人力資本的代際傳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
- 多元城鎮化與中國發展:戰略及推進模式研究
- 區域廣電推進三網融合過程中的戰略重構研究
- 自下而上的變革:中國的市場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