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細品文字背后的滄桑——《背影》教學實錄與點評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預習時,你關注了這一組詞嗎?每個詞讀兩遍,速度不要快。

屏顯:

禍不單行 滿院狼藉 慘淡

賦閑 躊躇 蹣跚 頹唐

情不能自已 瑣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學生齊讀。教師抽查學生解釋詞語。)

師:下面大家將這一組詞語再輕輕地自讀一遍。(學生小聲朗讀)誰來說說朗讀后的感受?

生1:慘淡

生2:凄涼

生3:傷感

生4:心里感覺很灰暗,壓抑。

師:是的,老師讀了以后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滄桑感。也許還真沒有一篇課文的重要詞語集中在一起會給人這樣的感受。作者為什么想起要寫這篇文章呢?我們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說的。

屏顯:

寫作緣由

朱自清: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

師:是因為父親的一封來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話,在文中的哪里?請畫出來。

(學生圈畫)大家一起讀。(師深情范讀,教室里短暫靜默。)師:身體平安,又何來膀子疼痛?只是“舉箸提筆”之不便,又何來“大去之期不遠”

呢?父親到底想和兒子說什么呢?

屏顯:

讀一讀,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親怎樣的心愿?

生5:對兒子很是思念。

生6:要兒子盡快回去看看他。

師:很有道理,作者讀了這里以后,也是淚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寫的。一起讀讀看。

(學生齊讀“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師: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對父親的回憶,那“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請圈畫出來,讀一讀。

(學生在文中圈畫,自讀。教師巡視。)

師:大多數同學畫好了。請你來讀一讀。

(生7朗讀“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師:這位同學找得很準確。這是父親在浦口車站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大家細細地讀,進行圈畫、批注,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為什么?

屏顯:

細細地揣摩,圈畫、批注,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

(學生圈畫、批注,教師巡視。教室里一片寂靜,只有書寫的沙沙聲。)師:差不多了。我們來一起交流。

生8:我關注了“攀”“縮”“傾”這三個動詞,這里寫出父親爬月臺很艱難,不容易,表現出對兒子的深摯的愛。

生9:我關注的是“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這“蹣跚”“慢慢”寫出父親對兒子的愛。

師:怎么從這兩個形容詞里讀出了父親的愛呢?似乎還沒讀到詞語的內部去。還有同學關注這兩個詞了嗎?

生10:蹣跚的意思是走路搖擺的樣子,不方便。父親年紀大了,又是一個胖子,所以腿腳不靈活吧,走路搖擺,動作緩慢,加上鐵道邊難走。盡管如此,父親還是堅持自己去給兒子買橘子,這里面滲透著父親的深愛。

師:很好。這樣的品讀,就進去了,讀到當時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和情感。品析詞句就要學習這樣的方法,不能籠統地套。好,繼續。

生11:黑布、深清布,從這幾個布字里,可以看到當時父親當時生活的艱難。

師:不錯,這位同學關注了父親的外貌。好。我們來讀讀大屏幕,看看丁老師的修改,與你們關注的還有哪些不一樣。

屏顯: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棉袍,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著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

(生齊讀完,再自讀原文比較。)

師:誰來說說。

生12:老師讀得更仔細。攀著上面的兩手和向上縮的兩腳,您給去掉了。

師:你讀得也仔細哦。為什么不能去掉?

生12:說明父親很努力。

師:我們想象一下,年老的父親,肥胖的父親當時的情狀。真的已是用盡全力了。

生13:還有外貌部分的“黑”字。黑是可以讀到父親在守孝。色彩灰暗。

師:小帽、棉袍、馬褂可以說是當時男人的正裝。可是父親不顧這些,去為兒子買橘子,一門心思在兒子身上。父親爬月臺之艱難,甚至是狼狽的,都可以說是一種父愛的深沉。

其實,這里的“背影”也賦予了它另一種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親無休止的奔波和說不盡的辛勞的身世。

師:這一幕,作者見到這時父親的背影,有怎樣的反應?作者寫道: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者以前沒見到過父親的背影嗎?為什么這時流淚呢?

先看看,在父親為送兒子躊躇猶豫的時候,在父親一路上再三囑咐的時候,在父親忙這忙那的時候,我有怎樣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嗎?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圈畫)

師:哪位同學讀一讀。

生14:我找到兩處。第四小節的“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第五小節“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第一處,當時作者感覺自己能行,父親送有些多余。第二處嫌棄父親說話不漂亮。

生15:還有第五小節結尾:“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

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里作者暗笑父親迂腐。

師:這兩位同學,讀書很仔細。我們一起來把這三段文字讀一讀。看屏幕。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二段,齊讀第三段。(生讀)

師:在讀的時候,有沒有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想法和現在想法的情感變化呢?

生16:現在作者想起來有些自責、后悔。太聰明了,真是太聰明了。好像說自己自作聰明。

師:大家讀一讀,再體會體會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聰明的反義詞是?對,愚蠢。

是說自己自作聰明,實質很愚蠢。說反話,這里用了反語的修辭。記下來。

師:這里的暗笑與淚很快流下來了,是一組鮮明的對照。也是父愛之重與“我”的不諳世事之輕形成鮮明的對照。大家再想一想,這時的父親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日子里?

文中有交代嗎?

生17:第二小節: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第三小節“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師:大家一起讀一讀。(生讀)想一想,冬天是怎樣的?寒冷!僅僅是季節嗎?哦,還有父親此時的心情。說得很好。不僅是季節之冬,更是父親的人生之冬,事業之冬。

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的日子里,在父子倆即將分手各奔東西的時刻,我注意到父親。與其說眼睛看到,不如說是——對!心看到了。心靈的驟然注視,咯噔之間,淚很快流下來了。

師:細細讀,你會發現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剛才有同學說,父親穿的是布衣,而給“我”做的卻是什么?對,紫毛大衣。那時的家庭情況和父親的處境,能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師:我們把這一部分再讀一讀。(生自讀課文)告訴丁老師,你的父親在你心中是怎樣的形象。

生18:父親很高大,很魁梧。

生19:父親很英俊,很偉大。

生20:父親是我的偶像。

師:這些詞語似乎與朱自清筆下的父親都不搭。有人也認為,這里的父親“不可愛”,“不瀟灑”,寫得也“不詩意”。你怎么看?

生21:我覺得這里父親對“我”的那種愛是真實的。毫不影響我對他的敬意。

師:這個問題似乎有些難。作者沒有刻意的美化父親,這里父親爬月臺之艱難,先講了還有些狼狽。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審丑”的方式來豐滿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撥動讀者心弦。

師:父親買回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師范讀:“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如果說前面是個特寫鏡頭話,這里就是一個慢鏡頭。

父親走了,又回頭。父親走了,又回頭。為什么?

生22:依依不舍。

生23:還是不放心,牽掛。

師:都有。當父親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著了,“我”怎么樣呢?淚又來了。

生:不舍父親離開吧。

師:一場聚會,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為最后的記憶留給了人們。

人們總是充滿著翹首,期待,熱望,甚或是傷感。也許這正是“背影”的另一個隱喻,意味著別離。背影的“背”字,其本義就有離別,分別之意。前文中說,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淚,那是一種“死別”,這里呢?對,這里是一種“生離”。有人說,本文寫了一段至愛,也寫了一種至痛,人生自古傷離別。好,我們大家再一起來讀一讀。老師讀父親的信中的那句話,大家讀作者當時的感受。

(師讀:“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生讀:“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師: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矣”,對作者而言不是一種將要到來的訣別嗎?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我們看一個資料。

屏顯: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師:原來父親來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間,隱藏著父子之間的一場“情感戰爭”。大家想想,這封信,是父親在干嗎?上課一開始大家說希望兒子回去看看。現在想想呢?對,求和。是父親在向兒子求和。這里是兒子勝利了嗎?對!沒有什么勝者和敗者。作者讀到信淚如泉涌,是一種什么情感?

生24:有了對父親的理解。

生25:有了一種愧疚。

師:對,父親能主動求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親不待”嗎?

看資料。

屏顯:

朱自清是懷著羞愧、傷悲、感恩等復雜的情感寫作《背影》的,作者寫《背影》其實用情極深、用力極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長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

《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真實的一面。作者的懺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淚。

——倪文尖:《何以成為經典》

師:8年之后,作者也已為人父了。重新再看父親的時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

請一位同學讀第七小節的開頭部分。

(生26讀: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師: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兩個“惦記”),體會兩個“自然”的意味。與父親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筆“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筆法很含蓄簡約。寫得多的還是對父親老境的那種隱隱的痛以及父親的愛。所以作者最后說,齊讀最后一句!

屏顯: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27:兩個感嘆號,飽含作者想見父親的熱望。

生28:“唉”里有對父親身體的擔憂。

生29:“唉”里有說不盡的愧疚。

師:從不相見到何時才能相見。一聲嘆息,兩個感嘆。說不完的別離,言不盡的滄桑。

所以讀《背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來讀,看屏顯。

屏顯:

《背影》所傳達出來的“滄桑感”是沉重的,它潛隱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背影》寫的是一個時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陳日亮:《:你讀出了多少“背影”》

師:1928年朱自清的父親讀到了這篇文章。據朱自清的弟弟朱國華回憶說,當父親一字一句讀完《背影》時,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師:這篇文章就讀到這里,也許我們真正讀懂,也要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后。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說——

屏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師:建議大家課后讀一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或許會幫助我們讀懂《背影》。

下課!

返璞歸真讀《背影》

金軍華

語文,似乎是一位人見人愛的“大眾情人”,它與思想結緣,與政治靠近,與文學相關,與生活共存,與科學有親。當下語文教學出現了“亂花迷眼”的現狀,如“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把語文課上成了故事課”,“把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語文的這種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它依性生存的艱難,稍不留意便容易淡化了語文本色。語文課程的本位是什么?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程性質的共性是“綜合性、實踐性”;獨特個性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程定位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語文課程,其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教學如何堅守本位?丁衛軍老師執教的《背影》一課,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丁老師始終貼著文本教學,精心設計語文活動,緊扣文字中浸潤的父子深情,不斷引領學生在語言的玩味中走向文本深處。丁老師的課堂不花哨,不繁瑣,不面面俱到,不枝枝蔓蔓,不富麗堂皇,簡樸而溫馨,豐富而有詩意,學生在簡約而又充滿“語文味”的課堂里輕松享受著學習的樂趣,其語文能力和素養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提升。這是一堂返璞歸真的語文課。

讀詞悟境,架構學生和文本的情感橋梁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預學時,你關注了這一組詞嗎?每個詞讀兩遍,速度不要快。

屏顯:

禍不單行 滿院狼藉 慘淡

賦閑 躊躇 蹣跚 頹唐

情不能自已 瑣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學生齊讀。教師抽查學生解釋詞語。)

師:下面大家將這一組詞語再輕輕地自讀一遍。(學生小聲朗讀)誰來說說朗讀后的感受?

生1:慘淡

生2:凄涼

生3:傷感

生4:心里感覺很灰暗,壓抑。

丁老師的導入頗有創意,從一組詞語入手,讓學生朗讀后說說感受。一開始就把學生帶進了文本,具體而微,單刀直入,節約了時間。這既使學生積累了一些重要的詞語,又讓學生重溫了文章的內容梗概,最為關鍵的是由此營造了一種與文本情感基調相諧合的課堂氛圍,自然架構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橋梁。

《背影》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這除了因為作者用了平樸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于文章里頭蘊涵著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

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這一組帶著暗淡、傷感色調的詞語,是整篇文章字里行間流淌著的淡淡的哀愁情緒的集中體現,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基調便有了準確的把握,帶著這樣的情感體驗去讀課文,學生們就不會再將文章簡單地解讀為一個父親對于兒子的愛,而是做好了與作者對話,與作者一起來思考生活的準備了。這為后面對文本主旨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時候最簡單的也許就是最美的,古樸亦是美學中的一大境界。對《背影》這樣質樸的文字,過多的類似情境的導入無疑會大損其原味。

書信切入,聚焦文本的重點細節

師:作者為什么想起要寫這篇文章呢?我們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說的。

屏顯:

寫作緣由

朱自清: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

師:是因為父親的一封來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話,在文中的哪里?請畫出來。

(學生圈畫)大家一起讀。(師深情范讀。教室里短暫靜默。)讀一讀,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親怎樣的心愿?生5:對兒子很是思念。

生6:要兒子盡快回去看看他。

師:很有道理,作者讀了這里以后,也是淚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寫的。一起讀讀看。

(學生齊讀“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師: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對父親的回憶,那“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請圈畫出來,讀一讀。

教師由朱自清的寫作緣由引出父親的一封來信,從而引發學生到文中的字里行間去尋找答案。最后將目光聚焦在父親的背影上,以此作為推動課堂的切入口,可謂抓準了文本的情感脈絡。箭射靶要瞄準靶心,課堂提問也如此,每篇課文理解的關鍵點就是課堂教學的靶心。一堂課45分鐘,不能滿堂問,也不能對所有問題都詳細展開研究,提問的重點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抓住了課文理解的關鍵點提問,往往可以提挈全文,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串起來,能收到“一線串珠”之效果。這里,父親的來信便是這篇課文理解的關鍵點,從而引出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對父親的回憶,于是便有了教師的順勢追問:那“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從而提挈起對描寫背影段落的理解和賞析,指向文章的重點,開始聚焦于課堂細節。

讀讀品品,感受字里行間的父子深情

1.批讀

師:這位同學找得很準確。這是父親在浦口車站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大家細細地讀,進行圈畫、批注,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為什么?

這里丁老師通過追問,引領學生細細地讀,進行圈畫、批注,并說說自己關注了哪些詞語,為什么?最后關注點落在“蹣跚”“慢慢”兩個詞上。教師繼續問:“怎么從這兩個形容詞里讀出了父親的愛呢?似乎還沒讀到詞語的內部去。還有同學關注這兩個詞了嗎?”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激活,在反復的品析中,自然而然悟出詞語背后深沉的父愛,也巧妙地引導學生學會應該如何批注品讀。

優秀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人物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往往都能體現出作者的匠心,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教師可以在這些容易被學生忽略而與表現主題有密切關系的地方,啟發學生探幽析微,細細地加以品味和探究,以此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當學生說到關注“黑布”這個詞語時,丁老師或許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衣著進行探究,黑布小帽、黑布褂、深青布棉袍表現了一種青灰色的基調,營造的是一種慘淡、低沉、凄涼的氣氛,烘托了一種悲哀的情感。但在這種凄涼的氣氛中,橘子的紅、“我”身上大衣的紫色卻是那樣的奪目,那樣的溫暖!“紫”象征著大紅大紫,在朱家算是一件華貴的服飾,不僅寄托父愛之情,更體現著對兒子的期待,和父親的青灰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服飾往往蘊含著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背影》一文中的服飾正傳遞著這樣的信息。

2.比讀

在此基礎上,丁老師又把原文作了修改,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品味那些往往不被注意卻又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師:不錯,這位同學關注了父親的外貌。好。我們來讀讀大屏幕,看看丁老師的修改,與你們關注的還有哪些不一樣。

屏顯: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棉袍,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著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

(生齊讀完,再自讀原文比較。)

師:誰來說說。

生12:老師讀得更仔細。攀著上面的兩手和向上縮的兩腳,您給去掉了。

師:你讀得也仔細哦。為什么不能去掉?

正是這段丁老師頗具匠心的改文,讓學生們的精神高度集中,對那些被“遺忘”的關鍵字眼格外注意,體會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的精妙與細致,同時又從字里行間深刻領悟了父親在艱難處境中依然對我關懷備至的那份深情。所有的理解與體驗確實是應從文字出發,從文本出發。讓學生聚焦于某些看似不經意的詞句,正是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敏感力的匠心。課堂上有時可以不斷強調,反復咀嚼,有時不妨換種思維方式,通過增、刪、調、換等方式修改原文,讓學生通過比讀自然而然地悟出有些詞句的表達效果。

實錄中丁老師引導學生比讀的地方還有多處,如父親的忙這忙那與我的自作聰明比讀,從中體會作者的自責和后悔,前后情感的變化;暗笑與淚很快流下來了,是父愛之重與“我”的不諳世事之輕形成鮮明的對照;冬天的季節和父親的人生之冬、事業之冬、心情之冬作比讀;父親穿的布衣和給“我”做的紫毛大衣;生活中自己的父親和文中的父親……這些比讀,或重點賞讀,或勾連略讀,或聯系生活,文中父親的形象在學生腦海里像電影鏡頭一樣,由遠變近,直至呈現真實而又清晰的特寫。一篇文章,總有幾個詞語和句子的內涵比較豐富,思想比較深刻,能集中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進行比讀,引導學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比較處品讀,既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能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獲得較大進步。

有效拓展,將文本解讀引向深處

師: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矣”,對作者而言不是一種將要到來的訣別嗎?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我們看一個資料。

屏顯: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以此激發學生的懸念,借助拓展的資料,師生共同探尋父親來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間,隱藏的父子之間的這場“情感戰爭”。丁老師巧妙引領學生:“作者讀到信淚如泉涌,是一種什么情感?”又將課堂往前推進了一層。課的最后,丁老師再度拓展,展示龍應臺《目送》中的片段,并推薦學生讀一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激發了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將文本解讀引向深處。

當學生只能以自身的生活經驗為依托而理解文本內容時,學生們對朱自清、對《背影》

中厚重深沉的情感,對“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一句的理解,便都難以進入作者真正想要告知給讀者的意義范疇之中。這時,丁老師利用拓展遷移引入關于父子情感糾葛介紹的文字,輔之以富有情感的歸納、提煉與點撥,將學生帶入全新的思維空間中,讓他們更為理性、更為全面地理解文本,并悟到了閱讀這篇經典作品的方法:讀《背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來讀。此種拓展遷移的有與無,決定著文本意義解讀的深與淺,也決定著學生學習收獲的多與少。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應該落實在我們具體的語言教學環節中。傳統并非落伍,返樸歸真是一種大智慧。《背影》的語言是平樸的,卻那么打動人;衛軍執教的《背影》一課也是質樸的,它讓學生沉醉于文本中。這種境界大概就叫作“返璞歸真”吧!

(金軍華,江蘇省無錫市新安中學,特級教師)

還原寫作現場,進行深度閱讀

姜麗麗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不足1500個字,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背影”展開、敘述、結束。文章以“背影”為題,4次在文章的內容中寫到父親的“背影”。

《背影》的動人之處,不僅是父子之情,還是父子之情的動態轉化。“背影”就是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轉化為平衡的關鍵。這篇散文不論在內地還是在港臺,是眾多課本必選的經典,原因可能就在于《背影》中的愛的隔膜有著特別的深度。

教學這篇散文,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完整地理解文章內容,就要帶領學生重新回到現場氛圍之中,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到各種細節。細節越多,學生看到的事實真相越逼真,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藝術畫面就越生動。丁衛軍老師執教的《背影》課例,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一、回到寫作現場

作家張曉風在談散文創作體會時指出:作家的文筆,作家在特定時空中對生活的觀察和人生的體悟,作家創作時的“感性的沖動”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知性的深度”都是讀者希望了解和賞鑒的。散文教學中帶領學生回到寫作現場,了解寫作緣起,不僅有利于抓住散文的教學內容,更有助于以此為原點,適當拓展教學內容。在這一點上,丁老師這樣設計:

師:作者為什么想起要寫這篇文章呢?我們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說的。

屏顯:

寫作緣由

朱自清: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

師:是因為父親的一封來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話,在文中的哪里?請畫出來。

(學生圈畫)大家一起讀。(師深情范讀。教室里短暫靜默。)師:身體平安,又何來膀子疼痛?只是“舉箸提筆”之不便,又何來“大去之期不遠”

呢?父親到底想和兒子說什么呢?

屏顯:

讀一讀,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親怎樣的心愿?

文章寫于1925年,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和四個孩子的父親的朱自清,突然接到了兩年不見的父親的來信,他淚如泉涌,回憶起八年前的往事。整整八年,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情。

例如,文章中寫父親要到南京謀事。事實是,從那以后,一直沒有成功,也就是長期失業。

這就導致了家庭經濟處在近于破產的邊緣。當時的情感拉開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在回憶中獲得了程度上,甚至是性質上的改變。可以說,這封信拉近了朱氏父子的關系。沒有信,就沒有下面的回憶。

二、重建寫作現場

真正讀懂一篇作品,我們必須知道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丁老師以信切入,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回到寫作現場后,他們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怎樣的一個背影?為什么時隔八年,朱自清回憶起來會淚如泉涌?學生在丁老師的引導下,不自覺地開始重建寫作現場。

接下來,丁老師這樣處理:

師: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對父親的回憶,那“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請圈畫出來,讀一讀。

(學生在文中圈畫,自讀。教師巡視。)

師:大多數同學畫好了。請你來讀一讀。

(生7朗讀)

師:這位同學找得很準確。這是父親在浦口車站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大家細細地讀,進行圈畫、批注,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為什么?

屏顯:

細細地揣摩,圈畫、批注,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

(學生圈畫、批注,教師巡視。教室里一片寂靜,只有書寫的沙沙聲。)……

師:我們來讀讀大屏幕,看看丁老師的修改,與你們關注的還有哪些不一樣。

屏顯: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棉袍,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著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

這一部分,丁老師帶領學生研讀文章第六自然段描寫父親背影的句子,這個細節是父愛的集中體現,也是送別場面的高潮部分。丁老師在此處的處理,沒有表演,沒有模仿,有的只是語文學習中最實在的方式——咬文嚼字。咬一遍不行,還得再嚼一嚼,必須在詞語里走上幾個來回才罷休。第一個層次,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學生們敏銳地發現了動詞“走”“探”“穿”“爬”“攀”“縮”“傾”等,形容詞“蹣跚”“慢慢”。丁老師及時點評,品析詞句就要學習這樣的方法,讀進去,讀到當時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和情感。第二個層次,看看老師的修改,與你們關注的還有哪些不一樣。對照比較原文和改文,學生也是很快有所發現,丁老師在學生發現的基礎上,總結:小帽、棉袍、馬褂可以說是當時男人的正裝。可是父親不顧這些,去為兒子買橘子,一門心思在兒子身上。

父親爬月臺之艱難,甚至是狼狽的,都可以說是一種父愛的深沉。其實,這里的“背影”

也賦予了它另一種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親無休止的奔波和說不盡的辛勞的身世。

詞語的品析是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分析、品味、欣賞、運用字詞的基本活動,永遠不可忽視。《背影》一文的第六自然段是詞語品析的經典段落。對于經典段落的處理,誠如余映潮老師所言:精段閱讀,是課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教材處理方式之一。閱讀教學離開了精段閱讀,在深入課文文本方面有可能失之于膚淺。那么,丁老師上出了語文課的本味,的確給我們做出來很好的示范。跟隨語言文字,重建寫作現場。在詞語的品析中,漸漸還原人物形象,體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追問寫作現場

要找到作者創作的原始動機和作品的真正意圖。我們回到寫作現場,重建和分析事發過程,追問現場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就成了關鍵。《背影》中父子之間為什么會有不平衡的關系,從不平衡到平衡之間經歷了什么,是誰在這不平衡到平衡中做出了讓步。

丁老師借助一些助讀資料帶領學生不斷追問寫作現場,通過一步步觸摸文字,來體悟文字背后的溫度。丁老師是這樣選擇和確定助讀資料的:

師: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矣”,對作者而言不是一種將要到來的訣別嗎?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我們看一個資料。

屏顯: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033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師:原來父親來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間,隱藏著父子之間的一場“情感戰爭”。大家想想,這封信,是父親在干嗎?上課一開始大家說希望兒子回去看看。現在想想呢?對,求和。是父親在向兒子求和。這里是兒子勝利了嗎?對!沒有什么勝者和敗者。作者讀到信淚如泉涌,是一種什么情感?

……

師:對,父親能主動求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親不待”嗎?

看資料。

屏顯:

朱自清是懷著羞愧、傷悲、感恩等復雜的情感寫作《背影》的,作者寫《背影》其實用情極深、用力極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長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

《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真實的一面。作者的懺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淚。

——倪文尖:《何以成為經典》

……

師:從不相見到何時才能相見。一聲嘆息,兩個感嘆。說不完的別離,言不盡的滄桑。

所以讀《背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來讀,看屏顯。

屏顯:

《背影》所傳達出來的“滄桑感”是沉重的,它潛隱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背影》寫的是一個時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陳日亮:《:你讀出了多少“背影”》

如果沒有助讀資料,學生讀出的也許只有“父愛”這個主題。丁老師選擇借助助讀資料,以文解文,來捕捉作者的情緒態度,觸摸作者靈魂。關于《背影》的解讀文章數不勝數,拿來主義顯然行不通。選擇的材料必須與文本,與學生相融相生。丁老師選擇了王君、倪文尖、陳日亮的文字,這些材料與文本相互依存,互為作用,相得益彰。從課堂表現上看,助讀資料的引入將課堂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它們對于學生文本,體悟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我們把這些助讀資料看作是第二文本,它已然與第一文本的語言水乳交融。我們欣然發現在文本語言的理解分析過程中,在文本情感的體會中,學生對助讀資料的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借力打力,以活激活,何樂而不為?

總之,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學生帶回寫作現場、幫助學生重建寫作現場,啟發學生追問寫作現場,在寫作現場中考察作者特定的寫作動因,并以此來統攝文本中作者的語言修辭、個性風格和主觀情思,而這也正是進行深度閱讀的有效方式。

(姜麗麗,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

借助寫作背景資料走向文本更深處

鮑益民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初中語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執教這篇經典散文的教師可謂數矣。不同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雖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著重通過重點閱讀“買橘送別”一段,引導學生品析描寫父親背影的詞句,從而理解文章要表達的“父愛”這一主題。這樣的教學設計似乎沒什么不妥,通過品析語言,體悟文章的感情,符合散文教學的要求。但僅僅這樣來處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一課的教學,總感到未能引導學生精準地理解這篇文章要表達的特殊感情。這篇文章僅僅只是表達一般的父愛之情嗎?朱自清僅僅是因為想起父親為自己買橘不易而寫下這篇文章的嗎?要弄清以上問題,恐怕僅僅通過品析文章語言是不行的。中學特級語文教師丁衛軍老師在執教《背影》一課時,恰當地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表達的情感。丁衛軍老師這節課告訴給我們,在散文教學中,在合適的時機,適當地向學生提供文章寫作背景資料,有助于學生精準地理解散文要表達的情感。

對于寫作背景介紹,許多教師存在兩種不當的處理方法,一種是把寫作背景介紹完全等同于文學常識教學,在教學設計上,一般是放在第一課時基礎知識教學中,介紹作家生平、主要作品等,對學生的要求是記住作家的代表作。當然,按照課標要求,中學階段學生應該記住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或者說是沒有認識到寫作背景對于把握有些作品的主題和理解作家要表達的感情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這些課上,教師對作家的介紹,僅僅起到了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常識的作用,雖然讓學生了解這些作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是必要的,但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寫作背景對理解文本的作用。另一種情況是,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對作家的介紹,沒有寫作背景的介紹。當然,許多課文的教學設計沒有必要向學生提供寫作背景資料,但有些散文,特別是名家名篇要表達的特定時期或特殊情況下的感情,如果不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就很難精準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表達的情感。丁衛軍老師在執教《背影》時,充分考慮到了這篇散文寫作背景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在恰當的教學環節上,通過向學生提供朱自清寫這篇散文的背景資料,很好地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

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深層感情時,丁老師以父親的信為切入,引導學生研讀第六段描寫父親背影的句子,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當學生通過品析重點詞語,體會到文章表達的父愛之情后,丁老師設計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引向了深入。

師:一場聚會,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為最后的記憶留給了人們。

人們總是充滿著翹首、期待、熱望,甚或是傷感。也許這正是“背影”的另一個隱喻,意味著別離。背影的“背”字,其本義就有離別、分別之意。前文中說,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淚,那是一種“死別”,這里呢?對,這里是一種“生離”。有人說,本文寫了一段至愛,也寫了一種至痛,人生自古傷離別。好,我們大家再一起來讀一讀。老師讀父親的信中的那句話,大家讀作者當時的感受。

(師讀:“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師: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矣”,對作者而言不是一種將要到來的訣別嗎?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愿見?我們看一個資料。

屏顯: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雛然離開。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師:原來父親來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間,隱藏著父子之間的一場“情感戰爭”。大家想想,這封信,是父親在干嗎?上課一開始大家說希望兒子回去看看。現在想想呢?對,求和。是父親在向兒子求和。這里是兒子勝利了嗎?對!沒有什么勝者和敗者。作者讀到信淚如泉涌,是一種什么情感?

生:有了對父親的理解。

生:有了一種愧疚。

師:對,父親能主動求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親不待”嗎?

看資料。

屏顯:

朱自清是懷著羞愧、傷悲、感恩等復雜的情感寫作《背影》的,作者寫《背影》其實用情極深、用力極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長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真實的一面。作者的懺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淚。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為經典》

師:8年之后,作者也已為人父了。重新再看父親的時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

請一位同學讀第七小節的開頭部分。

(生讀: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曰。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我的兒子。)師: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兩個“惦記”)體會兩個“自然”的意味。與父親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筆“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筆法很含蓄簡約。寫得多的還是對父親老境的那種隱隱的痛以及父親的愛。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師:一聲嘆息,兩個感嘆。說不完的別離,言不盡的滄桑。所以讀《背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來。

——陳日亮:《〈背影〉:你讀出了多少“背影”》

師:1928年朱自清的父親讀到了這篇文章。據朱自清的弟弟朱國華回憶說,當父親一字一句讀完《背影》時,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丁老師這節課,正是有了最后一個環節,向學生提供了文章的寫作背景資料,才把學生引入對文本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沒有寫作背景資料介紹,學生對《背影》理解只能停留在“父愛”這個層次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真正要表達的因回想起父親的背影而體會到父愛,帶著深深的愧疚回憶父愛,這種復雜的情感學生就很難體會到。

有人說,《背影》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向父親寫的一封道歉信,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背影》如果沒有作者把自己的愧疚感融入要表達的父愛之中,那么,這篇文章就顯得單薄多了,也就不能成為一篇經典之作,甚至我們可以把它等同于一篇寫親情的中學生優秀習作。但是,正是經典散文創作與我們現代人之間的時代距離感,給我們閱讀經典帶來了障礙。如何突破障礙,走入作家情感世界,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家的情感,方法可能很多,但我認為,適度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文章寫作背景資料,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我們通過閱讀作家寫作背景資料,身處作家當時的寫作情境,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丁老師這節課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經典散文教學中,要重視寫作背景資料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作用。

(鮑益民,河南省鶴壁市外國語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县级市| 阳西县| 榆林市| 望谟县| 厦门市| 刚察县| 蓬莱市| 墨江| 垦利县| 彰化县| 临沂市| 娱乐| 古丈县| 通辽市| 本溪市| 滕州市| 临桂县| 南投县| 宁城县| 宜黄县| 旺苍县| 新乐市| 榆树市| 邵武市| 宁安市| 孟津县| 平武县| 台北县| 八宿县| 恩施市| 峨眉山市| 左云县| 宁海县| 科技| 教育| 靖远县| 临西县| 三江| 南涧|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