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失敗的焦慮:萬一失敗了怎么辦
在生活中,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或目標,也就是指引自己行動的方向,然而,最終能達到自己目標的卻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庸庸碌碌一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立即執行的精神。他們在行動前,就開始焦慮:萬一失敗了怎么辦,這樣永遠都不會成功,只會與目標漸行漸遠。所有的成功者都必定有著果斷的執行力。可能一直以來,你認為自己是個勇敢的人,但一旦到真正要表現自己勇氣的時候,卻左右遲疑、不敢付諸行動。其實,這不是真的勇敢。因為勇敢不是停留在言語上,而是要放手去做的。
同樣,在我們現實的工作中,一些人因為害怕承擔可能失敗帶來的后果而遲遲不敢著手做手頭上的事,他們寧愿承認自己沒有足夠地努力,也不愿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他們為自己尋找各種借口拖延,到最后,他們就能名正言順地不必承擔失敗的責任。
美國卡爾加里大學的教授曾經做過一些研究,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有拖延行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失敗,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對立情況的存在——害怕失敗而立即去做。
更為有趣的是,一些心理學家還對那些因為害怕失敗而產生拖延行為的人做了心理評估。經過評估,心理學家發現他們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否定自己、相信宿命、習慣無助。毋庸置疑,這都是消極的心態,如果不將這些負面情緒從內心趕出去,怎么會獲得快樂呢?
另外,反過來想,立即去做可能會失敗,而始終拖延一定會失敗。既然如此,為何不嘗試一番、立即執行呢?最重要的是,很多時候,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糟糕,甚至只是我們杞人憂天而已。
的確,我們任何人只有做到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才能變得勇敢。
很多時候,消除恐懼的方法只是做個痛快的決定,只要想做,并堅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成功。
葉昕今年28歲了,剛開始結婚那幾年,她是幸福的。她本來以為找個好人家把自己嫁出去,往后的生活會圍著丈夫與孩子團團轉,一輩子也就這樣了。但是,當她真的成家以后,卻經常感到很迷茫,覺得渾身不自在。
更讓她感到糟糕的是,婚后的丈夫也好像變了,找了份安穩的工作后,就變得不思進取,每天下班回家后不是打撲克就是泡酒吧,這讓她打心眼里嫌棄丈夫的無能和窩囊,再加上家里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因此她很不開心,時常唉聲嘆氣。
一個星期天,葉昕的一個閨蜜邀她出去喝咖啡。面對閨蜜,葉昕開始訴說心里的煩惱,埋怨自己嫁錯了人。閨蜜善意地提醒她:“如果你總想著讓老公多賺外快,增加收入,那么你恐怕很難感到快樂。既然你自己有理想、有能力,為什么不干脆自己創業或者努力工作呢?”這番話點醒了葉昕,她仔細一想,覺得閨蜜的話十分在理,于是她開始留意身邊的各種機會。
半個月后,鄰居準備轉讓一家餐館,她就動了心思,打算把餐館接過來。當時,丈夫和婆婆都不同意,覺得她一個女人能干成什么事。再說,她也缺乏經營經驗,而且事情太繁雜,怕她遭罪。但葉昕堅持接了下來。很快,因為經營有道,她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尤其讓她高興的是,因為她打開了自己人生的新局面,丈夫也不再游手好閑,時常來幫她招待客人,管理餐館的大小事務。丈夫在工作中也開始奮發向上。丈夫常感激她,說她讓他找準了人生方向,就像周華健唱的那首歌——“若不是因為你,我依然在風雨里飄來蕩去,我早已經放棄……”
如今的他們,在生活中能夠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感情也比從前更加融洽了。
這就是一個聰明女人不甘于現狀,用自己的能力改變現狀的典范。剛開始,她圍著丈夫和孩子轉,她原本以為這就是幸福,但實際上,這并不是她要的生活,她很快發現自己過得并不快樂,在閨蜜的提點下,她很快找到了努力的目標。事實證明,她有能力經營好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幸福,她與丈夫的感情也比以前更加親密、融洽了。
因此,我們發現,消除焦慮、立即行動乃至獲得成功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我們積極主動一點,那么,幸福與快樂就是觸手可及的。在做事的過程中,一些人總是擔心失敗后的情況,因此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和拖延行為,但實際上,我們誰也沒必要去預料明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