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克服“輸不起”的情緒
任何一位家長都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孩子最終都會長大,都要步入社會、參與社會競爭。他們競爭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也是心態,能輸得起、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家長在培養孩子積極處理情緒的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孩子陽光、健康心態的獲得,必須靠父母的引導。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不愿看其受委屈和挫折,也有一些家長喜歡將孩子的成功當作自己的“門面”,贏了就夸孩子聰明、能干,輸了就指責和埋怨孩子笨,這種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失敗了就爬不起來,要么就非贏不可。這樣的孩子哪里輸得起,怎能正視挫折和失敗?
我們發現,這些有“輸不起”情緒的兒童,往往會在與人交往時,喜歡做核心人物;當不能成為社交中心時,就會發脾氣;他們不會感謝人,易受外界影響等。其實,當孩子遇到挫折而沮喪、焦慮、自卑時,家長的職責不在于怎樣保護孩子今后不受挫折,而在于如何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家長應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做事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并幫助他們通過克服困難來鍛煉意志。
一天,小剛媽媽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說小剛和同學打架了。當她忐忑不安地趕到學校后,發現兒子和另一個小男生果果及他的父母都在班主任的辦公室里。原來,兒子班上要重新選舉班委會成員,由孩子們自由投票決定。最后果果以兩票的優勢勝出而當選了班長。兒子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當場就哭了起來,并沖過去用力推了果果一把,果果猝不及防,一頭撞在桌子上,鼻血直流。
小剛媽媽自知理虧,趕緊向果果一家認錯、道歉。問題解決后,他們徑直就回家了。丈夫脾氣暴躁,一進家門就忍不住要“教訓”兒子。看著孩子那害怕的眼神,媽媽連忙拉住了丈夫。冷靜下來后,他們問兒子當時為什么要推果果,兒子被這么一問,眼淚又出來了,抽噎著說:“我的票數為什么會比他的少?我為什么不能當班長?”很明顯,小剛的這種心態就是輸不起。生活中,可能有不少孩子也這樣,平常不時會表現出沮喪的神情,這不是孩子競爭過程中的正常情緒體驗。此時,很多家長一般沒有設法去引導他們的好勝心,反而一個勁兒地指揮他們向前沖。在極度好勝與遭受挫折的雙重擠壓下,孩子就表現出了和小剛一樣過激的行為。
也經常有家長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只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說不算數,硬要重來”“我們家孩子不會交朋友,做游戲、參加比賽他只能贏,不能輸,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爭強好勝,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這也是“輸不起”的孩子的表現。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兒童“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做什么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以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兒童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們并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他們就會表現出不高興的情緒。
一般來說,兒童“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面對挫折和失敗,采取回避的辦法逃避困難。例如,媽媽批評小強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彈得好,聽到這話,小強就索性不彈了。另外一種是一旦在游戲中輸了,就大發脾氣或用哭鬧以示宣泄。在幼兒園,老師們常會遇到因為搶不到發言機會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雖說好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太在意每一次得失,就會影響他們與別人的相處。面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費點心思,幫助孩子排除這種壞情緒,讓他們體會做每件事所帶來的情感經驗。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在孩子個性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輸不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失敗。當孩子在學習和游戲中受挫時,應該教育他們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對待暫時的受挫。
面對這樣“輸不起”的孩子,父母該如何開導,讓他們坦然面對輸贏呢?
1.當孩子還在幼兒階段時
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協助他們體驗成功的感覺,建立起自信。但失敗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要讓孩子視之為另一種情感體驗。在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要多鼓勵,幫助他們積極面對挫折。家長這樣做,既告訴了孩子失敗和受挫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也鼓勵了他們積極面對。
2.當遇到不能避免的失敗時
父母不要過分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挫時,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面對失敗的機會。
3.讓孩子在集體游戲中磨煉和提高耐挫力
讓孩子在集體游戲中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痛苦經歷能讓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們的內省技能。這樣,他們一方面學會了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他們也學會了如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4.大人和孩子游戲時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
適當的時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游戲,獎勵的前提是要孩子總結出輸的原因。通過這種辦法,可以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
總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當家長/父母發現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一旦不如人,就表現出不高興的時候,就說明孩子有“輸不起”的心態。對此,父母要進行有效干預,一段時間過后,這些引導就會起作用。在以后的競爭中,無論是輸是贏,孩子都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在這種輕松的心理環境中,孩子的表現也自然更優秀。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競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