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無用功,不為無用事
在物理學當中,功是一個量化的概念,通過功的計算公式,得出功的大小,但是功還分成有用功和無用功,如果做的是無用功,那不管你克服了多少阻力,也是白費事。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做功的過程,無論你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不斷做功。在面對具體的問題時,如果你沉下心來,冷靜思考和觀察,看清楚了形勢,那你做的各種努力就是有用功;如果你沒有通過仔細觀察,事情已經進入一個死胡同了,那你不管做多大的努力,對解決問題也是于事無補的。
一次,某著名數學教授去當地的一所中學去調研講學工作,忙了一上午以后,在休息間,學校領導特意叫來一名學生,說這個學生在學校很出名,有自己的特長,想要請這個數學教授來指點指點。教授一聽很高興,因為數學方面有特長很不容易,教授以為這個學生可能是一個數學奇才,于是讓這個學生給自己展示他的特長,只聽那個學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原來竟然是背誦起圓周率來了。據學校領導說,這個學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已經能夠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200多位,而且現在正準備向300位發起挑戰呢!然而,當這個數學教授聽完這個學生的匯報背誦后,并沒有表現出任何驚喜之情,只是輕嘆了一聲說:“夠了,已經很厲害了,不用再背了。”
我們學過一點數學的人都知道,圓周率在實際計算中一般僅僅用到小數點以后第二位,即3.14,最多也是記住3.1415926就可以了。如果是搞科研工作需要用到更多位,完全可以去查一些相關資料,需要用到第幾位都一目了然,而像這個“神童”花費這么大精力去背誦圓周率真的有必要嗎?這就是做了無用功,把這些時間和精力,可以用在學習別的知識上,正是因為這一點,這個教授才會如此無奈地一聲嘆息,而更多的是對這個學生的可惜之情。
一次,在某頻道一檔與飲食有關的節目中,請來了一位技藝高超的名廚。主持人介紹了半天這位名廚技藝如何高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正當大家準備欣賞廚師高超技藝的時候,熒屏上出現的場景卻令所有觀眾一片愕然——只見該名廚右手提著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左腳踏上方凳,伸手間挽起褲子,將一個拳頭大小的土豆放在了大腿上面,在音響師急促的打擊樂伴奏之下,以大腿為案板表演起切土豆絲的技藝來了。全場觀眾拍案叫絕。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廚師的功夫可謂是練到家了,但是卻是無用功,不能做為任何一家飯店推出特色菜。試想一下,如果你去飯店就餐,服務小姐手托菜盤款款走到你的桌前,用甜美的聲音介紹:請您品嘗本店特色菜,熗拌土豆絲,這道菜的特點是我們的名廚以大腿為案切出來的……不知道誰聽了這樣的介紹還能吃得下去。廚師們練就的如火純青的技藝不是沒有意義,只是這個技藝的表現形式選擇得不對,最多也只能夠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節目;如果菜的味道不能令顧客滿意,那就必須在如何抓住顧客的心方面多用功。
通過沉住氣,冷靜分析局勢,找對思路多做有用功,這個過程并沒有我們說得那么簡單。有的人以能記住所有的電話號碼為榮,甚至連一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電話號碼也要強迫自己背下來,目的就為了讓人家夸獎自己的記憶力好,借此滿足虛榮心;有的人以能背出全部足球或者籃球明星為榮,以為這樣就能算作是真的懂球,是真的球迷;還有的人以能背下來整本的《新華字典》為榮。我們先不論這些人那么做的目的或者動機是什么,也許是虛榮心的驅使,也許是真的把這些挑戰行為看作一種樂趣。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這些事情真的毫無意義,統統都是在做無用功。我們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沉下心來,弄清楚做一件事情的目的。與其背下所有的電話號碼,不如弄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朋友,哪些人是泛泛之交;與其背下所有的球星的名字,倒不如真正了解一名偉大球星是如何通過不懈努力取得輝煌成就的;與其背下整本《新華字典》,倒不如弄清楚每一個字的意思和用法。多沉下心來思考問題,尋找思路,借此來多做有用功。
當今這個社會,我們所面對的是如此殘酷的競爭,以至于我們無時無刻都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要想安身立命甚至有朝一日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真才實學和寒窗苦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比如,應該先解決衣食住行,再考慮花前月下;先解決遮風擋雨,再考慮金碧輝煌;先解決基本溫飽,再全力奔向小康。只要我們牢記行動之前先沉住氣,大干之前先理清思路,那么我們做的努力都會轉化成寶貴的有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