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肯錫精英的工作效率手冊
- 張浩峰
- 1015字
- 2021-06-04 14:54:49
2-2 SCQA架構到底是什么邏輯
我曾拜讀過一本叫《金字塔原理》的圖書,作者芭芭拉·明托是麥肯錫的第一個女咨詢顧問,她在書中提出一個結構化思維工具——SCQA架構。可以肯定的是,這已經成為麥肯錫公司對社會貢獻最大的工具之一。
SCQA是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Situation),即情境,通常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普遍認同的事,或事情發生的背景。
C(Complication),常譯為沖突,也就是情境中存在的矛盾。
Q(Question),即問題所在,針對某件事而言最重要的疑問。
A(Answer),即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必須有說服力。
SCQA究竟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廣告用的都是這個套路。
頭發老出油,還有頭皮屑——陳述事實背景S;
肩膀上總是白白一片,連帶著心情都變差了——在這個背景下發生了沖突C;
誰能救救我?——接下來該怎么辦?提出問題Q;
不用擔心,馬上用××!——給出解決方案A。
沒錯,SCQA就是這樣一套思考模型。它的邏輯是非常清楚的,即通過場景導入的形式將大家的注意力導入情境中,然后帶出沖突,通過邏輯化的說明將核心的問題擺出來,接下來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無論我們碰到什么問題或狀況,運用SCQA就可以勾勒出問題的全貌,并且直指本質性的方案,這就是SCQA的精髓。
在SCAQ結構中,沖突C是核心要素。圍繞這個核心要素,我們可以靈活調整S、C、Q、A的順序,從而突出不同的點,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提問Q常常可以省略。
◆A→S→C模式
把回答放在第一句,這樣開門見山的形式比較簡潔有力。

◆C→S→A模式
把沖突C放在開頭,關鍵在于強調沖突,引發眾人的憂慮和對答案的興趣。

◆Q→S→C→A模式
Q→S→C→A模式能突出解決問題的信心,是很多電影中遵循的思維方法。既可以制造懸疑,又能避免劇情枯燥,增加影片的張力。
《肖克申的救贖》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電影一開始主人公安迪正接受法官審判,并再三強調自己是冤枉的,引出了沖突,調動起觀眾興趣。話鋒一轉,簡單介紹背景情況,這時觀眾和講述者一起產生共鳴。隨著影片的繼續,講述者有條不紊地交代安迪的遭遇和結果,這就是答案。
SCQA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應用的過程并不固定,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各自的順序,這就需要自己領悟和學習了。
一般來說,如果是簡單易懂的事情,可先提出問題并給出答案,然后描述情境和沖突,以保證內容的短小精悍。而對于比較復雜的事情,則可以先引出沖突,然后描述情境和問題,接下來再給出答案。經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思考,你會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什么,以及如何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