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
- 鄭一群編著
- 1752字
- 2021-06-04 18:20:25
運用靜想,充實自身的靈性
靜想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種子的靜想,一種是有種子的靜想。所謂無種子的靜想,就是“無為”,無念,無思慮。有種子的靜想,就是“有為法”。
所以“無種子靜想”,就像是你徹底忘記了呼吸這件每分每秒都要做的事情。你沒有思想,沒有心念,也不再有呼與吸,徹底達到“大寂靜”的狀態。歐林將之稱為“意識的休息”,也有人將之稱為“大休憩”。換言之,就是徹徹底底地放松,放下所有的私心雜念,使心靈得到充分而又完整的休息。這種狀態也叫三摩地,也有人將其稱為禪定。
所謂有種子靜想,更像是把自己的心智看成是一個容器。而各種思想振動都以波的形態在宇宙間彌漫。在此過程中,你邀請一個思想進入你的“心智”,然后釋放它,接下來再邀請另一個,然后再釋放……這就宛如思想會呼吸一樣,在一呼一吸之間進出你的心智體。假如你的振動偏高,偏輕盈,你就與輕松、明亮的思想產生共振,從而將較為光亮的思想拉入自己的心中,并且創造相應的體驗;假如你的振動偏低,偏厚重,你就與厚重的思想共振,從而吸納諸如此類的思想進入心中,因此,你的意識創造了你的實相,厚重的情境從四面八方涌來。這就是所謂的吸引法則,也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的道理。
不過,很多時候,你的振動是由你對生命、對實相的領會而產生的,你無法左右自己的震動,所以你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在修行時,有一種“有為法”能夠產生正念。既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么就要在自己有正念時盡量使自己的心神停歇在正念上,從而盡情地享受當下的一刻。當你的思想與呼吸停止在某個點時,你可以盡力不讓這個思想呼出,這就像你努力憋住氣不讓將其呼出一樣,從而將其定在那里。此時此刻,只要這個思想保持停滯狀態,下一個思想就無法進來。如此一來,你就打斷了思想的流動。你止于這個想法上,使自己的心神完全聚焦在這里,這里就是你,你就是這個想法,持續這種狀態,你就是它,它就是你。這就是有種子靜想,也叫有種子的定。在祈禱與祝福中,人們經常使用這種靜定。因為當你處于祈禱、祝福的狀態時,你就會長時間地停留在一個善愿中,所以,你所有的能量都與這個善愿對齊,你將成為這個善愿。
歐林的大部分靜想都屬于第一種。通過歐林的引導,人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從而使各種善念在心中舞蹈,逐漸地,你就會與善念融為一體,它變成你,你變成它。在潛意識中,你可以用較高振動對較低振動取而代之,植入光的、愛的、覺醒的種子。歐林曾經說:有個無欲的境界:你只是存在,你沒有任何企求,你的生活完全不涉及有與無。在你還沒有發展到這個層次之前,你可以先把渴望當作助你成長的利器。每個渴望皆有成因,因此,你可以為了成為大我而渴望靈性的成長。強烈希求成長,讓它占據你的整個腦海,彌漫你一切的想法。你越渴望成長,你就越能將自己的所有行為導向靈性成長,從而加速達到開悟境界。
瑪麗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和家庭。因為一些不尋常的經歷,每天早晨,她都在一種必須寫東西的強烈欲望中醒來。瑪麗患有嚴重的風濕癥,特別痛苦。與此同時,為了重新探索自己的信仰與生命目標,她陷入了苦苦的掙扎之中。
因為接二連三發生了一些事情,所以瑪麗的朋友建議她練習靜想,以此充實自身的靈性。開始的時候,瑪麗對朋友的建議持質疑的態度,畢竟這對于她來說是一件極為不尋常的事。不過,最終她還是采納了朋友的建議,開始練習靜想。隨著練習的時間越來越長,瑪麗進步得很快,漸漸地打開了自己,迎接靈性的成長,與此同時,她還日益感受到在奮斗與掙扎中尋找到愛、信心和勇氣。
終于有一天,瑪麗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和勇氣,決定試試看自己到底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讓她想不到的是,她提起筆來,文如泉涌,一發而不可收拾,寫出了很多頗有靈性的文章。在練習靜想的過程中,她的內心日益充實豐盈,充滿了愛、靈性和力量。通過自己的筆端,瑪麗把自己的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別人。
靈魂的旅程,靈源所傳授的知識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靈性追求者,其目的是喚醒人類內在的神光。要經由戒律及有恒的鍛煉以達到真理的無限光輝,經由心靈的傳導通達心靈的天空,最后到達至上永恒之境。如果一個人能夠獲得如此榮耀,就將擁有無限的力量,安坐在他的神圣境界中,啜飲無限喜樂,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圣人,一個永遠覺醒的靈魂向導,帶領追求靈性的人們徑直走上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