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流行時期的心理狀況
-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納
- 1432字
- 2021-05-27 15:46:42
第一章 COVID-19簡介
有些人可能會提及個人危機或社會危機。個人危機指的是由于內部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個人改變了對自身現在、未來甚至過去的看法,進而質疑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或自己某一階段的所有想法和信念。這種危機表現在家庭成員特別是親近的人死亡或發生事故時,同時會對個人健康或者自主性產生影響。個人也可能因為情感問題比如戀愛關系破裂或者青少年時期父母離婚而面臨危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危機的產生歸咎于大量不同的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但緊接著社會危機就會出現,如同人道主義危機時期數百萬人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放棄一切,逃離出去。同樣,經濟危機出現時,成千上萬的人在一夜之間失去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自己和親人的生存都受到威脅(@NTN24ve,2018)(見圖1)。
這類危機都與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出現,疾病可能會危及原先健康的人。COVID-19期間,數千名醫生和衛生人員每天拼盡全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減輕病毒的影響,所以大流行病和衛生緊急情況也屬這一類。
[委內瑞拉進入以非洲為首的人道主義危機國家行列]
媒體通常會根據不同的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網頁數據報道病例和死亡人數,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系統科學與工程中心(John Hopkins, CSSE, 2020)以數字和視覺方式呈現每個國家和全世界的病例、死亡人數和康復人數。

2020年3月7日,我開始下筆寫書時,全世界的病例數為102.470例,分布在101個國家。中國有80 651例,其次是韓國7 041例,伊朗4 747例。西班牙排在第十位, 401個病例(見圖2)。
該門戶網站還報道截至目前死亡人數為3491人,已有57462人康復。
2020年3月19日的數據更新之后,全球受影響的人數為218,827人,分布在160個國家,全球死亡人數為8,811人。(見圖3)。

COVID-19這個詞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2月11日提出的,指在中國某省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其首例疾病的報告時間為2019年12月31日(WHO,2020),通過谷歌(Google Trend,2020)上COVID-19的搜索趨勢可以看出這個詞的搜索量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增加,在2月11日到12日、2月23日到24日、3月1日到2日之間翻了一番,只有在2月28日到3月1日之間有所減少(見圖4)。

就各個國家的關注程度而言,過去一個月內,搜索頻次最高的國家是新加坡,其次是冰島、中國內地和香港。谷歌搜索結果顯示共有65個國家參與其中,美國排在第20位,西班牙排在第48位,土耳其排在最后一位(見圖5)。
搜索結果反映病例最多的國家中民眾關注度并非最高。這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某些人群中出現恐慌情緒,或者使用其他方式來獲取相關信息。例如,在一些亞洲國家,百度是最常用的搜索引擎。

因此,如果調出之前包括以COVID、病毒和冠狀病毒作為搜索詞的搜索數據,可以看出這個問題從2020年1月20日開始引發關注,而COVID或COVID-19這個詞,也就是它的正式名稱,并未用于搜索這個問題有關的信息,反而病毒這個詞的搜索量要高得多,冠狀病毒這個詞的搜索量則更高(見圖6)。

上一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1月20日至31日期間,人們對病毒和冠狀病毒這兩個詞都表現出了興趣,隨后逐漸喪失興趣,到2月20日,人們對冠狀病毒的興趣成倍增加。
在谷歌上使用最后一個搜索詞進行搜索最多的國家是意大利,其次是新加坡和瑞士。在有數據可查的64個國家中,西班牙排在第五位,美國排在第十九位(見圖7)。
這一數據確實與不斷增長的感染人數相吻合,但愛爾蘭例外,搜索頻次體現了社會恐慌,而非當時的實際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