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21年、朝鮮宣祖26年(公元1593年)3月15日,在朝鮮都城王京附近的龍山倉的談判中加藤清正堅持不釋放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陪臣們,誰都也無可奈何。看來談判的氣氛馬上就要發生變化了,小西行長于是立即小聲在沈惟敬的耳朵邊悄悄小聲說道:“大人,我們日本當初就沒有與你們大明成為敵人的想法,大明朝廷只要同意我們通貢,我們就立即率領軍隊撤退。”然后小西行長又指著加藤清正說道:“大人,我跟加藤之間一直都有很深的矛盾,向來不和,他就仗著自己抓了區區兩個王子的功勞,就整天在我面前揚武揚威的,我早就煩透了,根本就不想打,只盼著能早一天回到日本。只要大人稍微松口,我這里再調解一下,這件事情不就辦成了。”
沈惟敬知道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是一對冤家,并且二人一直都不對付,他在心里思考道:“但是現在是在談判,如果說他們二人在我面前耍脾氣的話,會不會是一個在我面前唱紅臉,一個在我面前唱白臉,給我施加壓力呢?”
接著沈惟敬又想到:“算了,不管他們二人現在是在我面前真的在鬧矛盾,還是故意給我施加壓力,他們都要做出妥協,因為他們現在的糧食快要耗盡了,而且現在談判的地方就是此前李提督派人燒毀他們糧食的地方,并且他們現在已經可能被我們明軍強大的兵力已經震懾住了,那就和他們繼續談下去吧。”
接下來談判繼續進行,在談判中小西行長向沈惟敬提議:“大人,你們明軍可以先派遣兩名使者乘船渡海到日本,向太閣大人乞和;然后再以你們大明皇帝的名義,派遣另一名使者乘船渡海到日本,并且同意恢復日本與大明之間的貿易往來(實際上也就是通貢),這樣一來,太閣大人就會同意我們軍隊從朝鮮半島撤兵了。”
關于小西行長的這個提議,日本方面其實另有想法,實際上,他們要求明朝方面派遣使者到日本談判,目的就是日軍想用來要挾明軍、掩護日軍撤退的人質。所以,他們要求明軍必須派遣使者出使日本。
不管怎么樣,為了使談判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沈惟敬對小西行長的提議表示同意,但是沈惟敬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在他帶來使者(實際上也就是人質)以后,日軍要在4月8日從王京撤出,第二個條件是在撤退當天釋放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陪臣們。并且沈惟敬還向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承諾:日軍如果現在答應,并且保證屢行這兩個條件之后,我們大明朝廷也會馬上同意日本的通貢要求。
沈惟敬在這次談判中答應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提出的通貢要求,此前已經是得到了兵部尚書石星的同意,石星的態度此前一直是主戰的,但是他現在轉變同意與日軍進行談判,是因為經過此前碧蹄館之戰的失敗后,明軍中的許多將領包括李如松等人的態度都開始轉向與日軍進行和談,并且明軍現在很難能打開僵局,同時他希望談判成功之后能夠使日軍盡快從王京撤退,而且沈惟敬等人在前往王京李如松和宋應昌也表示同意日軍的通貢要求。
同時,沈惟敬還向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提出要求:日軍從王京撤退之后,不能率軍去攻打朝鮮的全羅道(今朝鮮半島西南部);日軍在撤退的時候,要將龍山倉剩余的糧食留下,不能燒毀或者撤退時一起帶走;并且在撤退時,日軍方面要留下一名將領作為人質。對于這些要求,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人也都表示同意。
就這樣雙方經過來回的商討,沈惟敬與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等人達成了一個初步協議:
第一,日軍承諾4月8日從王京撤退,明軍也承諾把軍隊分批次撤回明朝的遼東境內。
第二,大明要派遣正式的談判使者,前往日本就封貢事宜與豐臣秀吉直接會談。
第三,日軍要在4月8日從王京撤退當天釋放被俘虜的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陪臣們。
龍山倉和談結束后,第二天早上,也就是3月16日早上,沈惟敬讓沈思賢留在這里等到時候日軍撤退時負責押運糧食,然后沈惟敬就和胡澤一起乘船離開,3月24日,沈惟敬和胡澤回到義州,向宋應昌匯報了這次和談的過程和結果。
4月2日到3日間,副總兵劉綎率領5000多名四川兵渡過鴨綠江進入了朝鮮境內。
但是日軍后來沒有在4月8日從王京撤退,他們一直拖到明朝萬歷21年、朝鮮宣祖26年(公元1593年)4月19日,才從王京撤退離開,并前往朝鮮的釜山一帶,撤退時日軍還帶走了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陪臣們,一直到了7月間,日軍才把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陪臣們釋放出來。4月19日,日軍撤退后,李如松立即率領明朝聯軍在第二天,也就是4月20日進占了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