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效。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而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譯文】
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齊威王、魏惠王在郊外相會打獵。魏惠王問“齊國也有寶物嗎?”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說:“我的國家雖小,尚且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所發之光能照亮車前車后各十二輛車的,就有十顆。以齊國之大,難道就沒有寶嗎?”齊威王說:“我認定寶物的看法與您不同。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守衛南城,楚國人不敢進犯,泗水流域十二個諸侯都來我國朝拜。大臣中有位盼子,派他守衛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趙國人就不敢東來黃河捕魚。我的吏員有位黔夫,派他守衛徐州(在今河北大城),燕國人在城北門祭祀祈禱,趙國人在城西門祭祀祈禱。遷徙而來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種首,派他防備盜賊,做到了道不拾遺。這四位臣吏,光輝遠照千里,豈止十二輛車呢!”魏惠王面有羞愧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