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商鞅推行新法
書名: 資治通鑒(第一卷)作者名: 司馬光編著本章字數: 5229字更新時間: 2021-05-24 14:26:22
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余,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于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
【譯文】
秦獻公逝世,兒子秦孝公即位。孝公已二十一歲了。這時,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之間有十余個小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界。魏國自鄭縣(今陜西華縣)沿洛河向北直到上郡(今陜西綏德),修筑了長城。楚國擁有自漢中(今陜西南鄭),南到巴城(今四川重慶)、黔中(今湖南沅陵)地區。他們都把秦國當作落后的夷狄部族看待,擯斥秦國,使它不能參加中原各國的會盟活動。于是,秦孝公發奮圖強,廣布恩德,整頓內政,決心使秦國迅速強盛起來。
八年(庚申,前361年),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宮,與之分土?!庇谑切l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愿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家。
【譯文】
八年(庚申,前361年),秦孝公在國內發布命令說:“從前,我們的國君穆公,在岐山(今陜西岐山境內)、雍水(在今陜西鳳翔境內)之間勵精圖治,布德講武,東面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為兩國國界;向西稱霸夷狄,拓地千里。天子委以主管西方之重任,各諸侯國都來祝賀。他為后世開辟了基業,極為光榮偉大??墒?,后來經歷了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國無寧日,內憂連綿,無暇顧及外事。于是,三晉攻占了我們祖先的黃河西岸領土,這是莫大的恥辱。獻公即位后,鎮撫邊境,遷都櫟陽(今陜西臨潼),并立志東征,收復穆公時的全部國土,恢復穆公時的政令傳統。我每思念父親壯志未遂,與世長辭,常常痛徹心脾。賓客和群臣中,如有人能出奇計,使秦國強大,我將恭恭敬敬地請他做高官,并劃分國土,封以爵位?!毙l國的公孫鞅聽說發布了這個命令,就西入秦國。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庶孫,喜好法家、名家的學說,對法律深有研究。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做事。公叔座深知他有才干,還未來得及推薦重用,適逢病重,魏惠王(魏瑩)前往探視,問道:“公叔先生,您的病體如有三長兩短,國家大事怎么辦呢!”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您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他治理。”魏惠王沉默不語。公叔痤說:“君上既然不接受建議重用衛鞅,那就一定要把他殺死,決不能讓他出境!”魏惠王答應后離去。公叔痤召來衛鞅,向他道歉說:“我把國君放在前面,把臣子擺在后面,所以先為國君出謀劃策,然后再告知你。你必須趕快離開這兒?!毙l鞅說:“國君既不能聽您的話重用我,又怎會聽您的話殺我呢!”并沒有離去。魏惠王出來后,對左右說:“公叔宰相病入膏肓,太可悲了!想讓我把國家大事交衛鞅,然后又勸我殺他。豈不荒謬!”衛鞅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以富國強兵之術說動他。秦孝公大喜,與他共商國事。
十年(前359年),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备数堅唬骸安蝗?。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币孕l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貪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
衛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嶺陀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圣,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然后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惫珡闹?,使衛鞅將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御之。
【譯文】
十年(前359年),衛鞅志在變法革新,秦國有些人很不高興。衛鞅對秦孝公說:“普通人不能參與事業創始的謀劃,而可以共同歡慶事業的成功。講求高尚道德的人總是與世俗偏見格格不入,建立大功業的人不必與蕓蕓眾生謀劃機密大事。所以,圣賢之人只要能強國,并不恪守傳統舊規?!备数堈f:“不對!按舊章法辦事,官吏熟悉、習慣,而百姓也安然處之。”衛鞅說:“普通人習慣于陳規舊俗,學者們局限于所聞所見的狹小天地。這兩種人,做官奉守成法是可以的,但不能與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事情。智慧者創制法規,愚笨者因循舊制;賢明者變更禮法,無能者死守不變。”秦孝公贊道:“說得好!”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法條令。命令百姓以什伍之數組織起來,互相監督糾發,一家有罪,九家連坐。告發犯罪者,與在戰場上斬殺敵人首級同樣獎賞;知奸不報者,與在戰場上降敵同樣受罰。建立軍功者,受上賞;私自毆斗者,視情節輕重處以不等的刑罰。致力于農業這個本業、勤于耕織使糧豐帛多的人,免除他們自身的賦稅;從事工商等末業以及因懶惰而貧窮的人,一旦被糾舉出來,就收錄其家,將其妻子降為奴婢。王室宗親,未有戰功可論的一律不得仍在宗屬之籍。地位尊卑、爵秩等級,都有明確規定,各有差別和秩序。田土宅第、奴婢姬妾、衣服式樣,都有名分差別。有功于國的人,使其處處榮耀;無功于國的人雖富有,也不被人敬重、臉上無光。
變法令既備,尚未公布,唯恐人民不能深信不疑。于是,在國都櫟陽(今陜西省臨潼縣)集市南門樹立三丈高的木桿,招募能移動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奇怪賞額太高,不敢移動。就又增加賞額說:“能移者,給五十金?!庇幸粋€人按要求移置了木桿,就真的給予五十金的獎賞。然后,才下達了變法令。
變法令實行了一年,秦國有上千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好。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之所以不能暢行無阻,在于上層特權人物阻撓、違犯!”太子是王儲,不能動刑。于是,就將太子傅公子虔處以劓刑,將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人就全都謹慎遵守變法令了。變法實行了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山上無盜賊。百姓勇于為國戰斗,怯于私自斗毆。村鎮城鄉,一派升平景象。當初說變法令壞話的秦國老百姓中,又有人來說變法令的好話。衛鞅說:“這些都是亂法之民!”全都流放到邊陲。從此以后,民眾再也不敢議論政令了。
商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的關系,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樣,不是魏國吞并秦國,就是秦國兼并魏國。為什么這樣說呢?魏國東面是險山惡嶺,建都于安邑城,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自獲得崤山以東的有利地形。它強盛的時候就向西侵入秦國,窘困時就向東收縮自?!,F在秦國在您的賢明領導下,國勢漸強,而魏國去年大敗于齊國,各國都背棄了與它的盟約,我們可以乘機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抗,只能向東撤退。那時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制服各諸侯國,就奠定了稱霸的大業。”秦孝公聽從了商鞅的建議,派他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為將軍前來迎擊。
軍既相距,衛鞅遺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惫訁n以為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嘆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衛鞅商于十五邑,號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淪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仆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譯文】
兩軍對壘,商鞅派人送信給公子卬,寫道:“當年我與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為兩軍大將。我不忍心互相攻殺,想見面后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后罷兵回國,使秦國、魏國兩國以后相安無事。”公子卬信以為真,便前來赴會。兩方盟誓結束,正飲酒時,商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沖出來,俘虜了公子卬,又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派人向秦國獻出黃河以西一帶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這時,他才懊惱地說:“我真后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公孫鞅!”
秦國封給商鞅了商、於等地的十五個邑,封號為商君。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因為公子虔的門下指控商鞅要謀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鞅只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國。秦國軍隊進攻商鞅,將他斬殺,車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起初,商鞅在秦國做國相時,制定的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擔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趙良來見商鞅,商鞅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大夫百里奚誰更高明?”趙良說:“一千個人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于直言不諱。請允許我全部說出心里的意見,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嗎?”商鞅說:“好吧!”
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谥?,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璧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对姟吩唬骸萌苏吲d,失人者崩?!藬嫡?,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造字:外邊的門子框是簡體)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稌吩唬骸训抡卟?,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于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譯文】
趙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里奚,原來是楚國的一個鄉下人,秦穆公把他從卑賤的養牛郎提拔到萬民之上、無人可及的崇高職位。他在秦國做國相六七年,向東討伐了鄭國,三次為晉國扶立國君,還有一次拯救楚國于危難之中。他做國相,勞累了不乘車,炎熱的夏天也不打起傘蓋。他在國中巡察,從沒有眾多車馬隨從,也不舞刀弄劍。他去世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連孩子也悲傷地不唱歌謠,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謠曲了,以此自覺遵守喪禮?,F在再來看您,您靠著結交國君的寵臣景監才得以面見秦王,待到您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閉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時候,后面尾隨大批車輛,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防衛措施缺了一樣,您肯定不敢出門?!渡袝分姓f:‘倚仗仁德者昌盛,憑借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險處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失了,卻還貪戀商于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累百姓的怨恨。到時候一旦秦王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報復你的罪名會少嗎?”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五個月后就大難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