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施恩不圖報 斗粟當萬鐘
- 菜根譚新讀
- 胡元斌 郭艷紅編著
- 1037字
- 2021-05-25 14:35:12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即斗粟可當萬鐘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心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
奢者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余;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新讀
施加恩惠的人不記在心里也不對外張揚,即使付出很少也能得到回報;用物品幫助別人,老是計較付出,總想要回報,即使付出很多,也難成一點功德。
人的境遇有幸運也有不幸運,又怎能要求與眾不同?人的情緒有穩定也有浮躁,又怎能要求事事順遂?如能心平氣和地觀察,也是人生一個很好的修養途徑。
只有高尚的人才能讀古人的道德文章。不然看到一件好事就視為自己的見解,聽到一句好話就拿來掩飾過錯,就等于是資助兵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
揮霍無度的人,錢再多也不夠,哪比得上雖然貧窮卻節儉的人呢?聰明能干的人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怨恨,怎能比得上雖然愚笨卻安逸無事而保全本性的人呢?
讀書時看不出古今圣賢的哲學道理,就好像成了抄書的傭工;當官不能愛撫百姓,就如同披著官服的強盜;講授學問不親自去實踐,就好像是口頭禪;建立功業如果不想施恩于天下百姓,積累德行,就像過眼的曇花,一現即敗。
故事
商紂王的象牙筷子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在這位精明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
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他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認為,紂王既然使用了稀有昂貴的象牙作筷子,與之相配套的杯盤碗盞就再也不會用陶制土燒的笨重物了,而必然會換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
餐具一旦換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盤碗,紂王就一定不會再去吃大豆一類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計地享用牦牛、象、豹之類的胎兒等山珍美味了。
緊接著,在盡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時,紂王一定不會再去穿粗布縫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濕的茅屋下,而必然會換成一套又一套的綾羅綢緞,并且住進高樓大廈之中。
箕子害怕照此演變下去,必定會帶來一個悲慘的結局。所以,他從紂王一開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感到了一種不祥的恐懼。
僅僅五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恣意驕奢,斷送了商湯綿延五百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