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 與學生談社會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1249字
- 2021-05-30 20:59:21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校園語言時,學生在校內說規范口語已初步養成習慣。我們就積極引導學生,讓普通話進入家庭、進入社會,去影響身邊的人,并讓規范的口語為我所用,為大家所用,從而促進了農村的文明建設,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校門外使用規范口語,促進規范口語社會化為
為了讓規范口語進一步得到鞏固并它進一步得以推廣,我們從目前全國轟轟烈烈推廣普通話,以及許多世界友人也學習普通話的情況,結合社會上一些因不講普通話而引起笑話,給生活帶來不便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積極引導他們與家長、朋友、親戚、鄰居等談話時敢說、多說規范口語,不斷鼓勵做得好的同學,促進規范口語的社會化。于是,我們不僅能在路上聽到學生甜甜地說“老師好!”“老師再見!”同學之間用規范的口語進行交流,還聽到許多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在家里與家長、鄰居間談話都能用普通話,甚至要求對方也用普通話。
有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家長跟老師反映,他的孩子在家都說普通話,還要求家人都說普通話,就連未上過學的奶奶也不例外,可奶奶不會講普通話,孫子就主動當起奶奶的“老師”,天天教奶奶說普通話。在孩子的影響下,奶奶的普通話大有進步,現在也能較流利地用普通話與人對話了。由原來校內也用方言,到現在規范口語走向社會,這是多么可喜的變化啊!
能用規范的文明語言解決一些社會實際問題
由于使用了規范的口語,學生的粗話、臟話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的禮貌用語,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道歉語言》公開課后,在校內引起了很大反響,各教師紛紛效仿,也上了《道歉語言》的口語訓練課,于是校園內外,文明之花遍地開,“對不起”、“沒關系”、“請原諒”、“謝謝”等語言不絕于耳。學生不但能用規范的口語解決同學之間發生的事,還能處理社會上的一些麻煩小事,排解糾紛。
如一學生在一次放學的路上,與一青年的自行車相撞,那青年立即火冒三丈,眼看一場“戰爭”就要爆發。那學生立即向青年道歉,很有條理地用規范語言向對方講明自己的錯誤,然后再一次誠懇地請對方原諒。那青年見此情景,火也消了,還直夸他是個好孩子!一場“戰爭”避免了,規范語言發揮了神奇的作用。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此外,一些學生能主動尊敬老人,勸解家長孝敬長輩等,解決了不少社會實際問題。
使用規范語言,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許多場合都要使用口語,所以,我們有意識地加強“口語為社會服務”的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如交際能力、經銷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等。
規范語言可以激發學生說的興趣,使學生紛紛談論國家大事或社會新聞。
我們在“晨間談話”及“口語訓練活動課”中讓學生一談論印象深刻的電視新聞,談論自己見到的最新消息,把這些學生喜歡談論的話題拋給學生,大大激發了學生說話的興趣,如“西部開發問題”、“對貪污受賄的治理”、“臺灣問題”等,以及身邊發生的熱點新聞,如“海警戰士奮力救學童”、“拾到巨款還失主”、“安全帽中隱藏的危機”、“十七萬無買兩塊銀元”等事。無疑,對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