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盧克索
- 世界歷史百科:歷史的沉思·亞非奇跡(下)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3626字
- 2021-05-27 09:17:27
盧克索史話
“沒有去過盧克索就等于沒有到過埃及。”這是埃及人經常講的一句話。盧克索位于埃及首都開羅以南670千米處,有“上古埃及的珍珠”之稱,是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盧克索建于古城底比斯的遺址上。在第十七王朝時期,埃及因位置處于盧克索斯人統治的中心而逐漸聞名于世。當盧克索斯人被驅出埃及后,底比斯城就成為新王朝的都城,開始了埃及最強盛的時期,即新正國時代。當時的底比斯十分繁榮,人口達10萬。城市規劃得很好,光城門就有100多個。希臘大詩人荷馬曾在詩中贊嘆它是“一百扇城門的底比斯”。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雅赫摩斯開始擴建這座城市,并陸續修建了人批廟宇、雕像和墓地。古埃及人崇信太陽神,按照太陽東升西沒規律在尼羅河邊興建這座城池,東岸是活人的城,宮殿如云,廟宇森列;西岸是死人的城,陵寢深深,珍寶深積。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盧克索屢易其名。據說,古代埃及人把它稱為“瓦賽特”,因為它象征著王位和權力,被釋為“王笏之地”。希臘人來到這里后,把它稱為“塔依貝城”,意為“美好的城市”。后人還把它稱為“大神城”等等。一直到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才出現“盧克索”的稱呼,也有人稱它為“盧克索爾”?!氨R克索”一名是阿拉伯文的音譯,它與阿拉伯文中“宮殿”一詞的音譯非常接近。據傳當阿拉伯人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時,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他們看到許多氣勢雄偉的宮殿,便把這里稱為“宮殿之城”即“盧克索”。
公元前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盧克索日趨衰落。經過兩千多年的天災戰火,大多數宏偉的宮殿和神廟都湮沒了,但那些至今尚存的古跡仍可反映出當年的無限繁華。
盧克索神廟
盧克索神廟位于盧克索市中心的河岸上,建于公元前14世紀,是獻給太陽神的。神廟原長190多米,寬約50米,里面包括庭院、大柱廳和諸神殿等部分,神廟最南端是一座圣殿,殘存的遺跡中有一幅浮雕,描繪了法老由神引導步入圣殿的情景。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曾大力整修神廟。他是埃及歷史上頗有名望的一位國王,他具有雄才大略,喜歡南征北戰,也喜歡大興土木,一生建樹頗多。在正史和野史上,有許多關于他的記載。據載,他在世時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盧克索神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今天,參觀者一來到這里,立刻就會感到他的存在。在神廟塔門兩旁,聳立著兩尊高14米的坐像,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廟墻上的浮雕生動地描述了他執政初期與赫梯人作戰的情景。左右兩邊的浮雕構成一幅完整的組畫。左邊的畫面描繪了當時的軍營生活、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及法老御駕親征、在戰車上指揮戰斗的情況。右邊的畫面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這位法老如何彎弓射箭向敵人發動進攻及赫梯人潰逃的情景。在神廟的拉美西斯庭院北部入口處,是造型獨特的柱廊,柱子共14根,每根約16米高。似埃及紙莎蘋捆扎狀的雅致石柱的柱頂呈傘形花序狀,十分優美。石柱中間也立有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石雕像,旁邊的石壁上鐫刻著一些浮雕和文字,描繪了舉行慶典儀式的情形。中央大廳東面的降生室,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禮拜堂,四周石壁上的浮雕表現的是古埃及穆特穆伊亞女王和太陽神的象征性結婚,以及他們在女神幫助下,降生王子時的情景。
卡納克神殿
卡納克神殿是盧克索古跡的精華部分,因為它既是埃及最大的廟宇遺址,也是盧克索古跡中規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之宏偉、工藝之精細、構思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這座神廟位于盧克索北城側,始建于公元前19世紀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這項宏偉的工程前后持續了數個朝代,主要工程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時期。后來又幾經修葺和擴建,使神廟的面積達到了現在的31萬平方米。它有兩個塔門,大塔門在外,建于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統治時期的托勒密王朝,塔墻厚約15米,高約46米,寬113米。另一塔門的歷史更悠久,約建于3000年前,塔門的石頭上刻有艾米諾菲斯三世法老和圖坦卡蒙國王的名字。塔門兩旁各聳立著一尊拉美西斯;世的雕像??{克神殿的大柱廳素有“藝術世界奇觀”之稱。大廳建于兩代國王統治時期,即公元前1302年一公元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國王時期和公元前1290~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執政時期。大柱廳的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廳頂距地面約25米,由直徑為4米,高約21米的134根圓形石柱支撐,中間12根最大,每根高達20多米,柱冠直徑為3.6米,頂端可站立數十人。這些石柱由一米多高的鼓形石塊壘成,邊廊石柱高達13米。廳壁上刻有許多奇妙的浮雕和銘文,記載了國王與諸神之間的關系。走進神廟的小廳,可看到兩塊方尖碑,這是為紀念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圖坦蒙斯二世國王的王后。國王駕崩后,她于公元前1486年~公元前1468年執政。雙碑中有一塊粉紅色的花崗碑石,高30.5米,是從阿斯旺通過水路運來的。
神廟中的圣殿用花崗巖建成,分里外兩間。里面一間專為存放圣船之用,墻壁上的浮雕描繪了當年圣船出發的盛況。神廟中的節日廳建于第十八王朝法老執政期間,距今已有近3390年的歷史。廳頂由52根石柱支撐,廳內墻壁上也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浮雕。神廟的大庭院建于公元前945年,是埃及最大的神廟院,占地面積達7989.7平方米。院內浮雕和彩繪的題材很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埃及古代社會的生活。其中有國王、貴族祭祀活動的盛大場面,也有農夫、船匠生產勞動的情景。有些彩繪和浮雕逼真地刻畫出頑皮的兒童和爬動的蟲獸的形象,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方尖碑
古埃及文明最明顯的圖像之一就是方尖碑。盧克索神廟和卡納克神殿都豎有方尖碑。它是一種針狀,碑身由下而上逐漸變細的石造紀念碑,碑尖雕成小型金字塔的形狀,又稱為小金字塔或奔奔圣石。首批方尖碑似乎是古王國時期在赫利奧波利斯的太陽神廟所豎立的,到了新王國時期,大型的拔地獨立巨石方尖碑就在神廟和神殿前,成雙成對地豎立起來。
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了一個未完成的花崗巖方尖碑,它橫倒在亞斯文的北方采石場中,雕鑿的年代約在新王國時期,長度為41.75米,預估的重量約為1150噸。如果它不是在采石后期時出現了嚴重的石塊缺陷而遭到遺棄,可能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拔地獨立巨石方尖碑。英國最早研究亞斯文方尖碑的埃及學家恩格巴哈的實驗顯示,在雕鑿方尖碑周邊直徑0.5米寬的窄溝時,一個人用玄武巖石杵敲,一個小時只能敲掉5毫米的石材。
埃及人喜歡在豎好紀念碑之后,再對它進行最后的加工,但有時會有例外。如卡納克的圖坦蒙斯三世方尖碑,在立碑之前就已經被加工完畢。加工過程是這樣的,先由工人用石研磨機和上等的石英粉把碑磨得發亮,然后由工匠在表面上描畫,由熟練的雕刻工用石制工具進行雕刻,最后再在碑頂尖端蓋上金屬薄片,薄片被錘入浮雕的凹槽中固定。當碑被豎起后,這塊金銀鑲的尖頂反射陽光,使方尖碑閃閃發光,以至人們從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到。
雖然后來古埃及文明結束了,但是如何運送和豎立方尖碑的問題仍然存在。這是因為,它們奇特的外形與它們的象征意丈得到了羅馬統治者的青睞。奧古斯都在約公元前10世紀時,把第一批方尖碑運入羅馬。后來的皇帝也不斷地收集方尖碑,這樣使羅馬的方尖碑越來越多。其中幾個方尖碑在16~18世紀被從古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羅馬教皇將其作為重建市區計劃的一部分,把它們重新豎好。在19世紀,又有三座方尖碑從埃及運入巴黎,并先后在倫敦和紐約豎立起來。今天,在羅馬豎有15座埃及方尖碑,而埃及卻只剩下了四座。
每一座方尖碑從埃及被運走時,都采用了許多辦法,包括使用腳手架、滑輪和樞軸。然而,這些復雜的工程方案沒有哪個能與古埃及人在建造、樹立這些方尖碑所取得的成就相匹敵。他們在制造這些異常精美的紀念碑的過程中,只使用了石制工具,而且在運碑和豎碑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任何現代機械工具。
方尖碑的體積與重量多數龐大無比,這意味著最終將它們豎立到穩定垂直的位置,是古埃及人最有雄心也最驚險的工藝成就之一。由于目前并沒有任何關于樹立方尖碑的明確考古記錄,所以埃及考古學家與工程師們對豎立方尖碑的方式意見仍非常分歧。有人推測古埃及人是利用杠桿原理,并在底座下填滿石塊,再逐漸移走石塊,以繩索將方尖碑的最后幾個角度調整成垂直的位置,但此法只在少數的例子中才真正可行。就較大的方尖碑而言,有一說法認為,碑體是逐漸滑進一個很深的人造斜坡的,而方尖碑底座有一個旋轉溝槽,碑在豎立起來前可以調整、對齊。不過此說的不足在于,當方尖碑的底座下降時,用這種方式幾乎很難控制這塊巨石的平衡。1999年,有一組考古學家和工程師使用一個重25噸、新采來的方尖碑,嘗試用兩種不同的方式立碑,可惜都未獲成功。
最新說法認為,方尖碑可能是滑入一個填滿沙子的漏斗型坑洞,然后被豎起的。具體做法是,當碑體滑入坑洞后,小心地讓沙子流掉,使方尖碑逐漸被調整到正確的垂直位置。該理論的靈感來自于第十九王朝阿納斯塔西一世的紙莎草文獻,內容是以一位書記官學徒問答的形式出現的,其中有以下的命令:“你的群主由紅山運來紀念碑……由河岸運來的沙填滿了100個房間,沙子堆積在碑下。把填滿沙子的沙坑清光?!庇幸晃还こ處熥裾沾朔▽⒁恍卤晒Φ貥淦?,或許當年的古埃及人正是采用此法立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