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李彥宏在書中這樣總結到。
李彥宏對硅谷領悟得如此之深,3年后他所創建的百度完全繼承了硅谷的精髓-創新。正如李彥宏在《硅谷商戰》的自序中所寫的:“我們不應該滿足于簡單的照搬硅谷的經濟模式,我們要學會掌握其中的游戲規則,這樣才能采取主動,人家做出個什么來,我們去做一個中文版,這固然需要。但是我們能不能按照這些新的思路,嘗試一些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讓別人來超我們。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經營上,中國都有很多很聰明的人,我們研究好了游戲規則就有可能打敗對手。我們如果能夠讓人家按照我們的游戲規則來辦事,我們就有了主動權。”
回國創業:抓住國內的發展機會
李彥宏為什么會選擇回國,這是幾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第一個因素,是他的妻子馬東敏。
1995年,李彥宏在紐約的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上見到了比自己小兩歲的馬東敏。馬東敏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看到馬東敏的第一眼,李彥宏想到了“一見鐘情”這個詞,僅僅用了6個月,李彥宏就如愿讓馬東敏成了自己的新娘。不久,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那時,在國外工作的李彥宏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是信息搜索領域的杰出專家,擁有華爾街道·瓊斯子公司70余萬股期權;后來跳槽到硅谷當工程師,在硅谷有了豪華別墅和名車。
那時李彥宏還不到30歲。
年少得志的李彥宏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難免有些洋洋得意,他在每天緊張工作之余,在自家的豪華別墅的后花園里種了些花草西瓜之類。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為博士的馬東敏似乎比丈夫看得更為深遠,她認為李彥宏在信息技術領域是頂尖專家,應該獨立創業,而不應該替別人打工受制于人。有一天,李彥宏下班回家,發現菜地里的花草等植物全被拔掉了。李彥宏生氣地指責妻子:“我的西瓜馬上就要收獲了,為什么你把它們毀了?”馬東敏針鋒相對:“我不毀掉菜地,菜地就會毀掉我的丈夫。你是世界頂尖的IT專家,我強烈反對你變成一個加利福尼亞農夫!”
妻子的話強烈地刺激了李彥宏。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不該沉溺于安樂,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能甘心于待在別人開的公司里打工過清閑日子。那天晚上,李彥宏走到默默流淚的妻子面前,輕輕地挽住她說:“你說得對,我是應該有自己的事業。”妻子破涕為笑:“這樣做才不辜負你超群的才華。”正是妻子馬東敏激發了李彥宏的創業激情,他選擇回國創業,于是有了百度。
李彥宏回國的第二個因素,是李彥宏的“野心”。那還是在Infoseek公司工作的時候,作為技術總監,李彥宏并沒有只是把眼光局限于技術層面上,而是十分關注公司的發展方向,他希望公司能加大對搜索引擎技術的開發投入,把能找到的網頁數量提上去。但公司認為只要能搜到6000萬個左右的網頁就足夠了,不再想提升搜索引擎技術。當李彥宏把看到的許多關于公司的發展方向的問題同管理層交流后,管理層并不采納他的意見,公司管理層認為,作為技術人員只要干好技術工作就行了。經過再三思考,李彥宏感到,在Infoseek,他充其量只是一個工程師,并不是一個決策者,憑著他多年做技術的經驗和對互聯網今后的發展方向的把握,他感到“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搜索遲早會成為熱點。”經過再三思考,李彥宏毅然放棄在Infoseek公司50多萬美金的股權,決定回國創業。后來,Infoseek公司被迪斯尼收購,李彥宏再次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第三個因素,是國內的發展形勢。從1991年到1999年,李彥宏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8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行業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浪、搜狐、中華網、網易、雅虎中國等網站在這股強勁的風暴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國內互聯網行業呈幾何級數膨脹,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98年夏天,李彥宏應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作了一次技術講座,搜狐的一幫員工也去聽他講課,課后這些員工鼓勵他說:“你有這么好的技術,還不回國自己創業?我們搜狐買你的技術!”聽了這些話,李彥宏貌似沉靜,實則有些怦然心動。
第二年10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這次中國之行,李彥宏耳濡目染了中國互聯網涌動的大潮。在中國,他看到街上有人穿著印章百度:李彥宏終生不悔的選擇著“.com”的T恤,人們的名片上也開始有E-mail地址。李彥宏于是作出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出現了能為搜索引擎服務付費的門戶網站。但要辭職創業,離開Infoseek,意味著李彥宏要放棄幾十萬的股票期權。
他身邊的朋友都勸他,以他的眼光不如再找一家前景好的公司,趁股票期權值錢早點進去。但李彥宏的想法是:“當時,我已經吃穿不愁了,再多幾十萬股票期權也不能讓我更高興,再找一家公司靠別人的領導和判斷決定我的命運更不是我希望的。既然我對很多事情能看得比較清楚,能判斷下一個方向是什么,為什么不自己做呢?”
此時的李彥宏,便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眼光:凡事向前看兩年
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說:“當一個新生事物出現,只有5%的人知道時趕快做,這就是機會,做早就是先機,別管是什么行業;當有50%的人知道時,你做個消費者就行了;當超過50%時,你看都不用去看了!”眼光,是一個人觀察事物的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事的關鍵。眼光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具有超前眼光的人,往往能最先捕捉到商機,把握住取得成功的機會。
做高門檻的搜索引擎產品
在搜索領域,李彥宏不僅在中國算得上是最早的專家,在世界上也算是躋身前列的專家。
1996年,李彥宏發明了“超鏈分析”,這是1999年之后,世界主流搜索引擎都采用的一種搜索引擎技術。
1998年,在硅谷,李彥宏是第一個將長遠分析理論和技術實際運用到搜索引擎的人。那時,Google還不是一家主流搜索引擎企業,但已經開始使用這套東西做搜索引擎。
2000年,當李彥宏回國做百度的時候,Google也還不是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司。
也就是說,搜索引擎的門檻非常高,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
李彥宏的判斷是很有根據的,在網絡技術領域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他對這個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走向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在互聯網領域,當網頁內容還不多時,搜索引擎還可有可無,隨著網上內容的豐富,人們對搜索引擎的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它的發展潛力巨大。李彥宏記得,在美國留學期間,一次打高爾夫球的間隙,他的導師說了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搜索引擎技術是互聯網一項最基本的功能,應當有未來。”導師的話,更堅定了李彥宏的信心。
事實上,當時給李彥宏誘惑的不止有電子商務,當他去找風險投資時,其中一些風險投資者給他出主意,讓做一個自動翻譯的網站。因為那時候網上有很多英文的信息,中文的信息卻非常少。這些風險投資讓李彥宏做翻譯網站,就是希望把英文信息自動地翻譯成中文,這樣中國人上網也可以找到一些相應的信息。
這個想法對李彥宏來說其實也挺有吸引力,李彥宏用他現有的技術也能做到。但是經過幾天的思考,他最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中文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文字,或者說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文化需要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翻譯在市場上競爭,我們需要把中文的東西也像英文的一樣方便地檢索出來,也希望中文的內容迅速地上網,所以李彥宏最終還是決定做一個獨立的中文的搜索引擎,而不是做一個英文的翻譯網站。
“向前看兩年”的理念,讓李彥宏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做中文搜索。
從2004年起,隨著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成熟,百度迎來了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爆發時期。當然,這里所說的“市場的成熟”,既包括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也包括互聯網上中文信息的不斷增加。這兩項的積累增長到一定程度后,搜索引擎突然成為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
在百度后來的成長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與百度競爭的企業,但由于搜索引擎本身對技術的高要求,這些企業在市場中轉瞬即逝。今天,真正有市場地位的專攻搜索引擎的企業非常少,在全球范圍來看,大約4家,這4家分別在中國、美國、俄羅斯和韓國。
即便是在經濟發達的西歐,也沒有自己的搜索引擎,原因就在于這是一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行業,幾乎沒有可供參考的模式,一般人做不了。
技術創新:“我把錢都放在了技術上”
百度今天取得的成績是靠日積月累,逐步發展起來的。懷揣幾項搜索技術專利的李彥宏,在創建百度之初,就打定主意:“我們做的東西一定是水平最好的。”百度從1999年成立發展到今天,一舉取Goole在搜索領域的地位而代之,主要就是其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而百度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在跟全世界最強大的高科技公司進行正面交鋒,要跟它們比人才,比技術,比管理,比系統。這給百度帶來了很大壓力,但與此同時,也逼迫百度不斷進行技術創新。
李彥宏特別推崇美國硅谷的創新精神。“不創新,毋寧死。”
李彥宏用一句類似當年美國獨立先鋒們的名言來強調自己對創新的重視。百度的工程師中流行著另一句話:“因為創新,所以百度”,百度的每一次技術飛躍,無不伴隨著創新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