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成就的富豪們
從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中國互聯網界滄海桑田,各種盈利模式層出不窮,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摔得頭破血流,有人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中傾家蕩產,有人在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虧損倒閉。時至今日,大批互聯網企業仍在盈利和虧損之間艱辛跋涉。
但不可否認,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為其創辦者帶來了無盡的財富。與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在短短十年間已經創造了數不清的富翁。
我們先來看一下互聯網的造富運動:馬化騰1998年注冊的騰訊公司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造就了5個億萬富翁,7個千萬富翁。
馬云于1999年1月創辦的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網站,上市開盤價30港元,阿里巴巴4900名員工人均身價都超過100萬港元。
李彥宏于2000年1月3日創建的百度在2005年登陸納斯達克。一夜之間,公司750名員工中就產生了6位億萬富翁,51位千萬富翁,240位百萬富翁。
互聯網的造富神話一直在繼續。
2011年3月31日凌晨,奇虎360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開盤價為27美元,首日報34.00美元,市值達到39.56億美元,超過了搜狐的33.26億美元。其創始人周鴻祎身價達到了7.3億美元。據業內人士估算,借助于此次上市,數百員工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
互聯網的財富積累軌跡,并不是累進式。一夜暴富是這個行業的常態。這些在計算機堆里埋頭苦干的毛頭小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錢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肩傳統行業的富豪了。連IT時代最老資格的白手起家的首富比爾·蓋茨都不得不承認,互聯網打造富豪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就在人們還對這些與互聯網一起成長壯大的富豪們頂禮膜拜時,互聯網二次造富時代來臨了。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并沒有擊垮互聯網,反而在互聯網的某些領域成為一個促發器,比如,網絡游戲正被資本所追逐,從上市公司分離出來。互聯網以一種二次造富的方式,引來無數的追隨者。
2009年4月2日,搜狐旗下子公司暢游,作為2009年中國互聯網第一IPO,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上市后受到華爾街追捧。包括暢游CEO王滔在內的暢游管理層擁有15.8%的股份,上市后王滔身價超過1億美元,600多位員工中新增大約位千萬美元級富翁、近百位百萬美元級富翁,10萬美元級富翁更是數不勝數。
下一個十年,中國互聯網將何去何從?我們似乎能看到未來的壯闊圖景:互聯網應用更深入,網民基數更大,生活與工作徹底因網絡而改變;掌上終端更強大,尤其在3G之后,無線互聯網將在每個人的手掌上獲得更強大的生命;互聯網新的模式、新的故事、新的人物依然會不斷涌現,成熟的傳統巨頭們為了適應新的競爭形勢也在不斷嬗變。互聯網的造富神話將會不斷續寫。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
詩人北島曾寫過一首極短的詩,題目叫《生活》,內容只有第一個字:網。如今,詩人這句經典的短詩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絕妙的寫真。
網絡靠一根網線把人們連接在一起,人們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可以真實自由地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可以用夢想點燃生活,用真情去溫暖對方的心靈。網絡的普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必需的服務,比如收發信息、親友聯系、網上購物、了解即時新聞、收看電視節目以及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等。借助于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變得更為簡單;通過網絡,人們擁有一個新的公共和私人的領域。網絡使人們在思想上甚至行動上都得到了解放,在現實中出現了嶄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友模式;網絡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使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
但是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網絡也是一樣,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利用不好,也可能會傷害到人類自身。
網絡為資料的收藏和查閱提供了方便,但由此而產生的盜版圖書、盜版文章隨處可見。
由于網絡存在著很大的虛擬性和不真實性,網絡的管理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規范性。網絡成為許多組織和個人宣傳自身理論和思想的地方,甚至成為政治團體和個人用來抨擊對手的工具,一些不法之徒也借助網絡平臺宣揚消極反動言論來毒害社會思想,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違反了國家法律,造成社會動蕩。
網絡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讓每個人足不出戶就能與世界各地的人聯系在一起,這也導致人們的集體交往意識變得越來越淡薄,社會意識隨之降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各個群體的聯系變得很不穩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家族親情的觀念變得越來越淡薄,鄰里之間的關系形同路人,社會關系變得越來越簡單。
此外,網絡游戲的出現使許多成年人因癡迷網絡導致妻離子散,丟失工作,消極待世;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耽誤學業,最終一事無成,成為造成社會問題的因素。同時,由于自身知識的缺陷和價值觀的淡薄,面對網絡信息很難判斷是非,一些人思想極端,集體意識淡漠,社會交際能力低下。
由于網絡監管不力,許多不法商家以網絡為依托制假售假,發布虛假信息進行詐騙。還有的商家虛假宣傳,以次充好,危害消費者利益,不僅侵犯了正規商家的權益,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近幾年興起的團購在給人們帶來價格優惠、購物方便的同時,也被一些不法商販利用起來欺騙消費者。一時間,網購深陷“誠信門”,極大地損害了網購網站的形象,也損害了整個網購行業的發展。
人類的任何發明創造都存在兩面性,互聯網作為一種應用工具和一種服務,總是存在利與弊。人們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些弊病。因而,對于商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逐步規范網絡環境,在經營網站的時候,既要獲取經濟效益,也要兼顧社會效益;對于消費者來說,不要對網絡太依賴,它只是工具,而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
從試錯中尋找成功路徑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解讀百度的成功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百度的成功是因為找到了盈利模式,它能夠獲取價值,是因為有一個獲取價值的機制。
作為百度的掌門人,李彥宏在中外經濟論壇上曾談到這一問題:百度靠什么來保持自己的市場地位?靠什么能在市場中具有持續的動力?李彥宏認為關鍵是能夠在市場中不斷地發現新的需求。
李彥宏崇拜的是硅谷的“工程師文化”和不懈的科技創新能力。正是因為百度在成長過程中付出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和勞動,才贏得廣大用戶的認可,才能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站穩腳跟。
我們說,百度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到今天,其實是一個判斷和試錯的過程。
第一,發展方向的判斷。如果當初選擇的發展方向不正確,無論怎樣發展都是徒勞的。而李彥宏獨具慧眼,選擇在恰當的時間進入該行業。在搜索領域,李彥宏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當他深刻認識到未來的世界屬于互聯網,而搜索引擎將是未來的技術前沿時,他便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決定的事情。如果他當初去做電子商務或門戶網站,百度也就不會誕生,中國的搜索引擎很可能已經是Google的天下。作為百度的掌門人,李彥宏率領百度一路走來,不知飽受了多少磨難和質疑,但他都能冷靜對待。
第二,立項時的試錯。百度的很多項目,都是誕生于很不成熟的想法,李彥宏總是鼓勵他的員工去進行創新,舍得給他們機會和投資資金去試錯。有時候明知風險很大,仍然要去做。試錯中得到的寶貴經驗推動百度技術團隊不斷成長。
第三,在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和試錯。百度是一家創新型公司,百度開發的產品都沒有現存的、可供參考的模式,只能在不斷試錯中使之臻于完善。在李彥宏看來,新產品在推出時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也不要期望完美了再推出,可以在推出后一點點發現問題,一點點改進,要讓新產品在無數點滴細節的完善中,逐步趨于完美。正是因為堅持了創新和試錯的原則,百度的新產品不斷增多,百度不斷做大做強自己。
第四,商業模式上的試錯。
2001年到2009年整整8年的時間,百度都堅持使用競價排名這種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在給百度帶來真金白銀的同時,也使百度飽受質疑,一度把李彥宏和百度推向風口浪尖。直到2009年12月1日,百度新一代商業產品“鳳巢”實現成功切換,新的商業模式徹底取代舊的商業模式。
第五,看問題的前瞻性。我們知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一直是在商業環境尚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取得高速發展的,即在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的同時,法律呈現出滯后的現象,表現為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在這種商業環境下,搶先進入者,意味著能夠贏得更多的商機。比如,百度MP3的開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假如2002年百度沒有抓住機會搶先一步開發MP3產品,而是坐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完善,那么百度就會喪失發展的先機,很難在競爭中打敗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的Google,也無法成為眾多用戶的首選搜索引擎。
但在充滿著諸多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存在極大的風險,如由于版權保護法在我國執行得不是很好,數字出版業的版權問題始終糾結不清,網絡侵權問題一時半會很難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著作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另一方面運作數字產品的網絡平臺很容易卷進輿論的漩渦,甚至被送上被告席。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出版業能否走得更遠,這塊蛋糕能否做得更大,還需要看產權保護機制是否健全。
在百度的發展過程中,李彥宏一直強調百度的“本土化”。
但即便是一家中國公司,百度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與中國的社會、商業環境進行不斷的磨合,才能開發出深受用戶好評的、能夠實現可持續經營的產品,才能扎根于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壤里,做到根深葉茂。關于這一點,可以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一段話作為佐證:“我們提出了一句話作為企業發展的理念-‘順潮流而動略有超前快半步’。什么叫‘順潮流’呢?
社會的發展是潮流,市場的需求是潮流,國家的政策導向是潮流。
當我們按這個潮流去做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略有超前就是順這個潮流時一定要走在前面,要領先,走在后面就沒機會了。要快半步,不能快一步,一步快得太多,有可能踩空腳。快半步,進能進,退能退,伸縮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