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誰把中國捧上了天(5)

按原則,中外雙方的出資是一比一,但也要看對方的情況,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宏告訴筆者,在發達國家,外方的資金投入往往要比中方高出許多。具體對于他們而言,漢辦每年提供給他們的經費是10萬美元,而英國教育部一開始就向中國研究中心和孔子學院提供了500萬英鎊的支持。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DavidY.S.Lou也告訴筆者,他們學校出的經費遠比漢辦多,“幾乎多一倍”。

孔子學院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孔子學院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品,是中國實施和平外交戰略、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措施。”這是美國《紐約時報》對孔子學院的評價。

這無疑也是中方最希望達成的戰略目標。DavidY.S.Lou是一名華裔,生于浙江,年輕時去了美國,后來成為一名工程師和教授。這種身份使他成為孔子學院院長的最佳人選。“美國人也好,歐洲人也好,對中國政府、中國人并不是很清楚,他們平常也看不到中文報紙,而西方媒體有時候比較偏,所以很需要增進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他說,“但是以往中國官方的宣傳很難讓他們接受,而通過孔子學院其效果要好很多。”

劉宏通過孔子學院組織了600名英國大學生來中國參觀,讓他們走進工廠、社區,走進中國人的家庭,“回去后我們做了問卷調查,85%以上的學生表示對中國的印象發生了很大變化,并表示要從事與中國相關的行業或者學習與中國相關的科目。”

“我們最大的收獲是促進了國際話語體系的轉換。”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告訴筆者,“傳統的宣傳方式,總說我對、我正確,少有互動。沒有互動就不會產生共鳴,就不會有交流,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后還可能反對你。孔子學院提供了一張很好的平臺,讓中外雙方坐下來,甚至一個地區、全世界都坐下來。講好了我們是坐下說的,不打架,大家心平氣和的。這樣經過一次兩次三次的溝通,最終就像奧運五環那樣,有區別,有重疊,最終實現和諧。”

在孔子學院,確實有很生動的互動。席格倫組織過“中國文化日”活動,展示太極拳、中國茶道、書法等,“各種各樣的,一個文化大拼盤”。參觀者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尤其茶道課大受歡迎,有40多人參加。洗茶、沖茶、泡茶、品茶,大家看得饒有興致。在品嘗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名茶的時候,老師還道出了中國茶道深層的人文含義:“茶有道,心無界”,一飲其茗,二飲甘露,三飲含英咀華?”

至于中國以政府的力量推動對外漢語戰略的質疑,許琳說話直率:“不同的聲音肯定有,比如擔憂外國說我們搞文化輸出,造成威脅論。實際上,現在應該是正本清源的時候——我就要說,我就要輸出。我們的文化幾千年沒有斷,是因為我們的包容性,我們是一種‘和’的文化,是一種好的文化,干嘛不說呢?”

中國外交靜悄悄的革命

中國一方面借助孔子學院往外推廣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和就業。

如果不是自己表明身份,你一定看不出眼前這位叫宋姃殷的女孩是外國人——婉約的東方面孔,一口地道的普通話,一手雋秀的漢字,與中國人毫無二致。

事實上,她來自韓國,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一年級博士生。足以迷惑中國人的中文能力是她修煉多年的結果。7年前,當她的同學紛紛選擇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她卻選擇了中國,先在北京語言大學讀本科,然后到人大讀碩士,碩士畢業后又考上了博士。

在中國人民大學,像宋姃殷這樣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留學生有許多。但他們還僅僅是“冰山一角”。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副處長石佳友向筆者介紹,人大目前在冊的留學生有1576名。

這個數字放在北京市的各個高校中并不突出——北京招收留學生數量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語言大學4439名,北京大學3354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785名。

再把范圍擴大,全中國共有多少像宋姃殷這樣的留學生?數字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2008年在華學習的各類留學人員總數為223500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

22萬這個數字也會很快被拋到身后。“教育部將大力支持各高等學校吸引外國留學生,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全年在華留學生總數達到50萬的目標,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2009年12月,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告訴筆者。

曾幾何時,中國人削尖了腦袋去海外留學,如今,中國也逐漸成為了留學的目的地。這看起來也是中國軟實力提高的跡象。

事實上,在2007年的時候,國外學者不僅已經注意到了中國軟實力的提高,而且還有了研究成果。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訪問學者約書亞·柯蘭齊克在在5月28日出版了新書《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是如何改變世界的?》。該書第一次系統地梳理了中國軟實力如何在亞洲及整個世界發展的思路,也提示美國政府要正視中國影響力提升的現實。

柯蘭齊克可謂另辟蹊徑,不去研究中國GDP的增長和軍事實力的壯大,而是集中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外交風格的變化。他認為,中國外交這十幾年來變得“更加成熟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中國積極接觸發展中國家。它主動融入當地經濟、貿易的做法很值得肯定”。

曾經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經濟學家》報道東南亞和中國事務的柯蘭齊克有著豐富的亞洲經歷,他注意到了孔子學院,認為中國注重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和東南亞國家進行交流。“中國成功地喚起了東南亞人民學習漢語的熱情。其中的一個例子是泰國。三十年前,泰國人學習漢語還是非法行為。現在,中國密切與泰國交往,整個氛圍都改變了。泰國的政客紛紛以渲染自己的華裔祖先、傳統為傲。泰國前首相他信在任時更是多次訪華,努力推動泰中之間的經貿與文化往來。”

不過,他論述的重點并非在此。他主要是論述了中國在近10年中如何利用援助、貿易、投資等軟實力外交策略來打消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疑慮,并與這些發展中國家建立和鞏固彼此間的友好關系,尤其是同東南亞國家、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中國的軟實力外交所做的很多事情,如鼓勵國際交流、加大對外援助力度等,都是美國所欠缺的。”

應當說,柯蘭齊克的觀察很準確。的確,在他的新著推出的前10年,中國對外政策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折。這種轉折很清楚地體現在對外援助領域。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王逸舟曾向筆者談起這種轉變,他認為改革開放之后,1997年應該說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轉折點,之前中國較少參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通過雙邊渠道和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邊援助,對韓國等國提供40億美元援助。“1997年是一個重要起點,中國開始由單純受援國轉變為出資國。”

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亞洲的鄰居們對中國頗有芥蒂,認為中國的崛起必將威脅他們的安全。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負責任表現在一定意義上消解了鄰居們的疑慮。而且這僅僅是開始。中國更大的戰略是通過經濟合作加深與東南亞的互信。

2000年1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朱镕基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

中國的經濟外交消除了政治外交的障礙。2003年10月,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東南亞地區以外第一個加入該條約的大國。

而在外援上,中國的力度也在顯著增加。在2005年9月14日的聯合國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做了關于援助發展中國家的五項舉措,其中包括“在今后兩年內免除或以其他處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2004年底前對華到期未還的全部無息和低息政府貸款”及“今后三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及優惠出口買方信貸”,成為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援助的最大手筆。

事實上,中國外交在新世紀以來經歷了諸多的“第一次”:2002年10月,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舉行反恐軍事演習,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與外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后,中國分別與印度、巴基斯坦、英國、法國等國舉行了一系列聯合軍事演習。

2003年6月,胡錦濤主席參加在法國舉行的八國集團(G8)峰會,這是中國第一次接受G8邀請,而此前中國曾多次拒絕G8的邀請。

2004年11月,首屆東盟地區論壇安全政策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倡議由中方在前一年提出。

……

這一系列“第一次”折射出中國外交的轉向——由過去的被動反應到積極主動。王逸舟對這一轉型抱有很高評價,認為這實際上是中國外交的“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還有許多指標可以佐證這一“革命”。在國際維和上,1990年4月,中國第一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了5名軍事觀察員,開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如今,中國已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數最多的國家。蘇丹、剛果(金)、利比里亞、黎巴嫩、東帝汶、海地……中國維和人員的足跡遍布非洲、中東、南亞與拉美。有這樣一組數字:中國派出的維和部隊先后勘察、修筑道路7000多公里、橋梁200多座,接診、收治病人4萬多人次,運輸人員與物資累計行程達470多萬公里,排除地雷等各種不明爆炸物7000多枚。自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已先后有8名維和官兵在執行任務中犧牲。目前,中國仍有約2000名維和官兵在聯合國9個維和任務區和聯合國維和部執行任務。

在參與國際組織方面,中國也在這10多年間實現了質的突破。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才真正開始全面參與到國際組織當中來。有統計顯示,20世紀60年代,中國參與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數量接近于零,到了90年代中期已經上升到接近發達國家和國際上十分活躍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水平。

更為積極主動、只講經濟合作和政治參與卻不宣揚武力的外交轉型顯然對中國的軟實力提升有幫助。“中國的軟實力外交實施以來,在亞洲得到了很多積極地回應。”柯蘭齊克認為,這一政策在亞洲的實踐整體而言是成功的。“自從奉行了軟實力外交,中國取得的直接成就是減少了亞洲國家的戒心。現在,說中國威脅的聲音小了,想和中國結成伙伴關系的多了。”

“中國的軟實力外交明顯改變了它在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形象,使它在國際舞臺上變得更積極活躍而富有建設性,甚至很多國家現在更喜歡中國,而非美國了。”柯蘭齊克說。

五、中國主導世界元年

“中國一直被一種‘自卑感’所困擾,就像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迫切需要認同和尊重那樣。奧運會或許能成為治愈這種綜合征的一個轉折點。”

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史中,北京奧運會是無法繞過去的一個環節。自中國申奧以來,這就是一個政治事件。尤其經歷了2008年早些時候的拉薩“3·14事件”和火炬傳遞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中西交鋒之后,北京奧運會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么?變成了一個更為有趣的話題。

奧運會帷幕剛落下,筆者就這個話題與四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北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副部長徐濟成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進行了訪談,他們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喻國明:我看到國外媒介或者知名人士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講到此次奧運會的觀感,都用了“很努力”這個詞來形容中國。過去他們對中國人的發展狀態了解有限,只看到中國的商品,這種基于商品的認知會產生狹隘,產生諸如市場份額等方面的抱怨。他們沒看到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和風貌。這次奧運會,無論精致程度還是志愿者以及各方面的協同配合,確實反映了我們很努力的態度,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融入世界大家庭的熱心,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王逸舟:我覺得這次奧運是對中國人精神的一種陶冶。這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奧運精神的真諦,不只是獎牌,也包括對弱者的贊許和尊重,對規則的認可等。特別需要一提的是志愿者。可以說今年是“志愿者元年”,這是中國公民社會成長的重要標志。

鄭也夫:我們老有個情結,過去受列強欺負,在國際上沒地位,金牌也比不過人家,覺得低人一等。舉國體制的建立就是要找面子,找自尊心。總不忘一段失意和受辱,是病態。這一次我們終于拿到第一,我預料,奧運對國人心理的最大影響,不是民族自尊心的提升,而是民族心態在補償后漸漸端正。我們能不能告別“憤青”,成為心態平和的成年人,這次奧運會是一種契機。

徐濟成:北京奧運會是一個機會,讓世界從一個整體看到了中國,看到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理念,看到中國人是怎么樣生活和建設國家的。中國像一個大禮包,原來被西方各種媒體包著,好的不好的,都是外國媒體賦予我們的。但真正的禮物是什么沒人看到。奧運會把包裝紙撕掉,呈現出了禮物。

另外,通過奧運會,世界也接受了中國的一些做法。以前他們講絕對人權,絕對自由。這種說法在西方文化體制下別人根本無法反對。但是,西方人來到中國以后,看到我們超大的人口密度,也會覺得如果在公共行為上沒有一點紀律性,社會秩序沒法維持。這種了解對于中西方的溝通是很有益的。

奧運會或許會治愈中國的自卑綜合征

就像這四位專家所說的,世界終于有了一個集中了解中國的窗口,很多東西令他們感到新鮮和意外。除了雄偉絢麗的奧運場館和其他硬件設施外,中國的年輕人讓世界感到了中國的活力——風華正茂的他們被稱為“鳥巢一代”,他們站在每個比賽場館的入口歡迎各種膚色的觀眾,比賽結束了,他們在出口依然保持整齊的隊列,笑臉相送。

外媒評價說,奧運會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他們掌握了嫻熟的外語,擅長與外國人對話,愛國心強,責任感重,具有奉獻精神,心理素質好,有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他們是出色的“80后外交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秀山| 石河子市| 临汾市| 河源市| 丽江市| 永福县| 巨鹿县| 蒙自县| 辽阳县| 大埔区| 北票市| 富平县| 吉林省| 山阳县| 姜堰市| 三江| 青阳县| 古浪县| 山东省| 温宿县| 曲水县| 锡林浩特市| 白沙| 阜宁县| 垫江县| 岗巴县| 阜康市| 于田县| 乌恰县| 大荔县| 九龙县| 普宁市| 屯门区| 肇源县| 溧阳市| 莲花县| 蕲春县| 中牟县| 汶上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