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射洪市北二十三公里的金華鎮涪江之濱有一座金華山。涪江煙波浩渺,由北向南滾滾而來。山上林木蓊郁,古柏蒼天。行走在山中時,山中雖無塵雨,卻有空翠濕人衣的感覺。山水在此相依,顯得十分清幽秀麗。因此被譽為:天下無雙景,人間第一山。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野望》一詩來描寫山中勝景: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
山連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如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綠,極目傷神誰為攜。
金華山的前山為金華道觀,始建于梁天監年間(502年),后山則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著名詩人陳子昂少時的讀書臺。林木蒼翠,深幽靜謐。置身其中,只覺得神清氣爽,內心無比愜意。靜靜漫步林間,仿佛聽到了一個蒼勁的聲音隱隱傳來: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初唐政治家和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被后世稱為陳拾遺。陳子昂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開創了初唐一代詩風,因此被認為是唐詩之祖。陳子昂生于661年,為唐高宗李治時期,此時的大唐建國已經數十年了,經歷了將近四百年分裂動蕩的中國也終于實現了統一。江山易主,太平盛世,然而初唐的文風仍然沿襲六朝的風格,綺靡纖弱無關痛癢,極盡鋪陳之能事,只見文字之美,不見思想抱負。唐初詩文此時雖然經過了初唐四杰的披荊斬棘漸創新路,但是靡靡之氣仍重,整個詩風還是籠罩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裝飾風格中,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領域。相比日益繁榮的政治和經濟,初唐的文學顯得和當時的時代特征不合。于是,歷史最終選擇了才情四溢的陳子昂來完成這一偉大使命。陳子昂胸懷大志,主張文以載道,寫詩作文當如屈原、阮籍這樣有真性情的古人高士,抒肺腑之言,發金石之聲,擲地有聲,振人心胸。陳子昂經過自己的努力,以復古的名義完成了唐詩的創新。可以說,沒有陳子昂的不懈努力,就沒有我們今天引以為傲的唐代詩歌,他為以后唐詩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他向詞藻華麗而內容空洞的詩風宣戰的典型代表: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陳子昂無疑是成功的,然而作為一位政治家,陳子昂無疑是失敗的。從他走上仕途開始,從政十五年,官位未顯,仕途坎坷,其間經歷了兩次從軍,兩次貶官,兩次下獄直至最終慘死獄中。陳子昂的一生是坎坷的,是曲折的,更是悲壯的。
陳子昂出生于富貴之家,祖上曾世代為官,到了他父親陳元敬這一輩時,已經財冠于世了。陳元敬這個人還不壞,有些樂善好施。唐朝初年,由于連年戰亂,水旱蟲災,陳子昂的家鄉田畝荒蕪,餓殍遍野,陳元敬于是拿出一萬擔小米賑濟災民。陳子昂也因受父輩影響,從小就行俠仗義,輕財好施。陳家世代豪杰,家風自然有些尚武輕文。何況當時正值唐朝建立之初,社會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因此陳子昂直到十八歲了,都還不識幾個字。少年陳子昂就如野馬般四處游蕩,過著一種游俠的生活。在尚武的唐朝,陳子昂從小就習武,但是武藝不高,然而他卻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傲骨和凜然正氣。陳子昂身上有著俠客的情懷,路遇不平往往拔刀相助,在他不到十八歲時,在家鄉就贏得了劫富濟貧的美名。
這里我先敘述一個小故事來說說陳子昂的俠客氣:陳子昂曾經與一個劫匪比劍,劫匪的允諾是,如果陳子昂贏了,他就把所劫來的錢財物歸原主。劫匪是個職業殺手,陳子昂最多不過算是個業余俠客,如果真比起來,陳子昂取勝的把握并不大。于是在一個荒涼的樹林里,劫匪先拔出了劍。陳子昂也開始拔劍,所不同的是他拔劍的動作非常緩慢而沉穩。他氣宇軒昂,毫無畏懼,而武功比他高出許多的劫匪看著他拔劍的動作,看著他的劍反射出來的寒光,看著他的劍一點一點地露出鋒芒。劫匪心里開始發毛,開始恐懼,他懷疑面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少年是不是一位身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就在陳子昂劍鋒出鞘的那一瞬間,劫匪撲通一下跪倒在陳子昂的面前承認自己輸了,愿意把劫來的財物全部歸還,并發誓永生不再做劫匪。這是一個故事,我們甚至可以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這也從側面體現了陳子昂的俠客風骨,而且這種風骨直接影響了陳子昂后來的詩歌風格。
陳子昂十八歲了,這在古代不算一個小的年齡了。這時的陳子昂棄武從文,閉門謝客,發奮讀書,樹立了兼濟天下的遠大政治抱負。陳子昂是一個天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爛熟于胸。此時的陳子昂開始出發了,向著那個遙遠的夢想出發了。在陳子昂二十歲的時候,他拒絕了父母為自己舉行的盛大的弱冠禮,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裝,向著一個陌生的地方出發了。那個陌生的地方就是當時的都城長安。他要到那個地方去實現自己那兼濟天下的理想。他要去考狀元。繁華的長安靜靜地立在那里,等待著陳子昂的到來。
長安,陳子昂來了。年少輕狂的陳子昂來了。
在家鄉射洪,陳子昂是一個名人,是一個俠客,是一個才子。在唐都長安,陳子昂什么也不是。這里有太多的名人,太多的俠客,太多的才子。陳子昂和古代許多懷揣夢想的讀書人一樣,把自己的詩文裝進信封,企圖得到長安名流達士的賞識和認可。但是事與愿違,陳子昂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歸。陽光如此美好而溫暖,陳子昂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長安繁華的街頭,心里有著說不完的煩惱和憂傷。
陳子昂走著走著,發現一位老者在街邊的十字路口叫賣他的胡琴:“上好的胡琴,知音者快來買呀!”陳子昂慢慢走過去,看看這把琴確實是好琴,便對老者說:“老伯,我想要買這把琴,您老出個價吧。”老者把陳子昂打量了一番后說:“先生果真想買這把琴嗎?我看先生舉止不俗,定非等閑之輩。別人買此琴不能少于三千錢,先生若買就兩千錢吧。只要這把琴能夠尋到真正知音之人,得以物盡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一把琴兩千錢在當時也算是天價了,陳子昂卻毫不猶豫地將琴買了下來。圍觀的人見這位書生花這么多錢買了一把琴,都覺得這琴和人都有些不同尋常!陳子昂看看眾人說:“在下陳子昂,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里為大家演奏,敬請各位蒞臨。”
這件事很快就在長安傳開了,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來聽陳子昂彈琴,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各界名流。陳子昂抱著琴緩緩出場,對觀眾抱拳一揖道:“感謝各位捧場,但我陳子昂彈琴是假,摔琴是真!”話音剛落,陳子昂就將琴高高舉起當眾往地上一摔,立刻弦斷琴碎,把眾人驚得是目瞪口呆!陳子昂朗聲笑道:“我陳子昂自幼刻苦讀書,經史子集爛熟于心,詩詞歌賦長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之志,但我卻處處遭人冷遇。今日借摔琴之機讓眾位讀一讀我的詩文,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陳子昂說罷,從箱子里取出詩詞文稿,分發給在場的眾人。在場的一些名流看了陳子昂的詩文后,個個感嘆不已,這一首首詩一篇篇文章果然字字珠璣,精美絕倫!于是,陳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錦繡詩文便在京城長安傳開了!從此,陳子昂的住所每日來訪者絡繹不絕。后來陳子昂的詩名傳到了朝廷里,使得這位才華出眾的詩人終于得到了重用。
這就是著名的伯玉毀琴的故事。陳子昂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讓朝廷知道了自己。在讓朝廷知道自己的同時,也讓自己走上了一條充滿悲壯蒼涼的不歸路。
陳子昂在自己二十四歲時中了進士。遺憾的是他并沒有像他當初說的要中狀元,甚至連榜眼和探花也沒有中。但好歹陳子昂還是中了。要不然我們現在就無法知道陳子昂那一生悲慘的仕途了。中了進士的陳子昂官拜麟臺正字,開始了他那悲慘的歲月。
中了進士,陳子昂很是高興,準備大展宏圖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了。然而,陳子昂當時面對的是強大得不能再強大的武氏集團。當初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武媚娘已經不再嫵媚,幽暗陰森的大明宮里只有一位集狠毒與仁慈于一身的女皇武則天。武則天對陳子昂這樣的青年才俊既賞識又忌恨,賞識他時就破格提拔他,忌恨他時就毫不留情地打擊他。陳子昂就在這樣的境遇中度過了自己艱難的仕途。
武則天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對于她的功績,我們不好評說,那是歷史學家的事。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她對于陳子昂的所作所為。武則天曾經是一個尊重人才尊重知識,起用賢士以振興國威的女皇,頗有唐太宗的風度。長壽二年(693年)重陽節,武則天命朝廷學士隨行游龍門并要求學士們賦詩,從中選出詩魁予以重獎。此時的陳子昂雖然官職低微,但詩名頗盛,受女皇重視也一同隨行。此行武則天收到約三十首詩篇,她挑選了其中自己寵愛的侄兒武三思和尚書監丞宋之問以及麟臺正字陳子昂等人的詩交給上官婉兒命她一首一首地念,然后再一起評議。上官婉兒首先念的是武三思的詩,接下來一首是尚書監丞大學士宋之問的《謁龍門》詩:
佛像千尊起,恩沫萬家園。
福如兩山松,壽比洛河源。
大詩人張九齡聞畢稱贊:情真意切,乃好詩中的好詩。張若虛也說:韻律優美,定可再奪詩冠。張九齡和張若虛可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廣為人們所知,其中有這樣一個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被譽為唐詩中的精品: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上官婉兒最后展開了陳子昂的詩稿,展開后不禁大驚失色,手捧詩稿面露難色。武則天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直接催促,上官婉兒才壯著膽子念完陳子昂的《感遇》詩:
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黃屋非堯意,瑤臺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清凈道彌敦。
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
云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奈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
原來,此時的武則天過分尊崇佛教,廣建寺廟,勞民傷財。陳子昂對此深為不滿,故以此詩警喻,直抒胸臆,言辭剛烈。好一個不畏強權的陳伯玉,好一個鋒芒畢露的陳子昂。古代文人身上那種剛烈清高的骨氣再一次讓我們肅然起敬。詩一念完,全場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武則天環視眾臣后,面帶微笑向狄仁杰問道:狄愛卿,這三首詩,你有何看法?
狄仁杰乃是一位斷案如神的清官,也是一位剛正不阿的賢相,沉思片刻直率地說:“……陳學士直言廣建佛寺耗財之時弊,為民請命,心系朝廷,字字鏗鏘,真乃時代強音也!”
武則天聽后點頭稱贊:陳愛卿《感遇》詩緊扣時政,正視現實,忠言直諫,不趨炎附勢,不溢美嬌情,今日之詩魁當陳愛卿莫屬。說完武則天還親自賜給她一條龍珠玉帶并當眾降旨,擢升陳子昂為右拾遺。
這是武則天對陳子昂賞識重用的一面,當然還有其對陳子昂進行殘酷打擊的一面。武則天是一個皇帝,而且是一個女皇帝。她有著皇帝的無盡權力和思考方式,還有著女人的復雜心思和處世原則。中國是一個男權社會,這一點根深蒂固。男人當皇帝統治國家還算正常,一個女人當皇帝來統治國家,這一點怎么都無法讓人接受。即便武則天的皇帝當得比歷史上很多男人都強。但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還是出現了大量的反對派。武則天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大力起用酷吏開始殘酷鎮壓反對派,對李唐宗室大開殺戒,血雨腥風,可謂殺氣騰騰,天下莫敢出言。歷史總是在這樣的殘酷鎮壓和血流成河中慢慢向前發展的。現在看來,真是讓人萬分感慨。
陳子昂是一個文人,是一個正直的文人,更是一個俠肝義膽的文人。所以他對于武則天的做法就不滿了,這一不滿他就直言敢諫。武則天對此大為惱火。武則天這一惱火,她的侄子武三思就不干了,于是就設計陷害陳子昂,陳子昂也因此身陷牢獄。古代的文人啊!你們一次一次地以言獲罪!你們一次一次地正視淋漓的鮮血!你們一次一次地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樣的事件我們現在是看得太多了,多得有點讓我們不忍看下去了。忠奸怎能兩立。歷史總是重演。
陳子昂出獄了。出獄后的陳子昂依然改不了他骨子里那股豪俠氣概。關了那么久依然沒有關掉他身上的凜然正氣。其實武則天的內心深處是很賞識陳子昂的,只是陳子昂太過于鋒利,他的做事方式總是讓武則天接受不了。于是,武則天就想殺殺他的銳氣。陳子昂依然是那個陳子昂,他出獄后依然關心國家大事,依然提出一些逆耳的忠言。武則天對此采取的措施是不搭理他,不管陳子昂提什么意見,都不采用。但是武則天又不想廢掉他,于是陳子昂就成了一個擺設、一個花瓶。
堂堂七尺男兒,滿腔報國熱情,被架空了的陳子昂不得不感嘆英雄末路了。陳子昂站在長安街頭靜靜地想:在朝廷既然已經無所作為了,那就出去走走吧!或許還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武則天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出現災荒,遍地饑民,李盡忠和孫萬榮等叛亂,攻陷營州。武則天派遣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而且沒有什么謀略。于次年(697年)兵敗,先頭部隊被契丹鐵騎踐踏得落花流水,膽小怕事的武攸宜竟然把部隊駐扎在河北薊縣,不敢前進。情況緊急,身為參軍的陳子昂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指責武攸宜畏首畏尾,視軍國大事為兒戲,并請求武攸宜給他一萬精兵充當先驅以擊敵。武攸宜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家伙,他拒絕了陳子昂的請求。稍后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言,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把陳子昂降為軍曹。這對陳子昂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個打擊讓陳子昂幾乎絕望。這樣,在武攸宜的軍隊里陳子昂幾乎又成了一個擺設。陳子昂不明白,他只是想好好地報效國家,好好地為國家盡自己應該盡的職責,他不圖什么賞賜,可是為什么總是得到這樣的結果呢?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心情沉重的陳子昂獨自一人默默登上了古老而滄桑的幽州臺。當他登臨幽州臺的那一刻,一直以來壓抑在胸中的情感像潮水一樣奔涌而出。陳子昂靜靜地觀望,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面對著浩渺的蒼穹,不見了當年求賢若渴的燕昭王,只有他一個人孤獨的身影躑躅徘徊在這破敗的幽州臺上。古代那些明君賢士早已逝去,空留下一些歷史的陳跡供人憑吊。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幽州臺依舊是原來的幽州臺,然而人卻已經是面目全非了!陳子昂想到自己已逝的青春和難酬的壯志,內心涌起一陣絕望的孤獨。沒人理會。沒人同情。無法撫平的惆悵在陳子昂內心不住地翻涌,終于化作兩行熱淚……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個仰天長嘆的末路英雄的淚水!這是一個骨氣剛健的知識分子的淚水!這是一個壯志難酬的文人俠客的淚水!所有的悲傷,所有的寂寞,所有的渴望,全都融進了這兩行淚水,順著古老的幽州臺滾滾而下。正是有了這樣的淚水,中國的知識分子才有了人生的坐標。正是有了這樣的淚水,中國的文化歷史才有了無窮的魅力。
眼里滿含淚水,陳子昂終于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神情異常悲涼。那是超脫了時空的英雄氣概,那是挾帶著深沉的人生感傷,那是孕育著博大的歷史情懷。陳子昂在蕭瑟的秋風中穩靜地站立,神色憂傷,長須飄飄。那一刻,我想到了兩個詞:蒼涼!悲壯!
蒼涼的人生,悲壯的仕途,動人的絕唱。
此次從軍幽州,陳子昂算是把武攸宜這個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得罪到家了,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圣歷元年(698年),接近不惑的陳子昂以父親年老多病為由,辭官還鄉,過著隱居山林的日子。陳子昂選擇了放棄,他徹底絕望了,他受的傷太深了,他努力奮斗過,他拼命追求過,但他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于是他只能選擇獨善其身。
本想學陶淵明寄情山水,采菊東籬,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度此余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此期間,射洪縣令段簡受武三思的指使,對陳子昂進行殘酷的迫害,羅織罪名把陳子昂投進了監獄。這一次,陳子昂進去之后就再也沒有出來。段簡在獄中對陳子昂進行了非人的折磨,以致陳子昂最終慘死獄中。時年四十二歲。一代英才就這樣被迫害致死了,真是天理何在啊!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陳子昂被段簡關押的消息傳到了武則天那里,武則天因特別喜愛陳子昂的才華,就從宮中派了兩位女將軍火速趕到四川射洪,命令段簡釋放陳子昂。當兩位女將軍奉詔來到射洪縣境內涪江對岸時,突然烏天黑地,大雨傾盆,涪江河水暴漲,沒法渡河。兩位女將軍焦急萬分,但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幾天過后,洪水終于退去了。女將軍過河打聽陳子昂的消息,才知陳子昂已在獄中被段簡折磨致死了。她們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悲痛萬分,想到自己難以回朝復命,于是兩人就投江自盡了。射洪人民為了紀念這兩位女將軍,紛紛捐款請來能工巧匠,在女將軍投江的山崖上,刻下了她們身穿鎧甲腰系佩劍的英武形象,并把這兒取名為“將軍碑”。直到現在,“將軍碑”還立于金華山山腳下的涪江邊上。我到射洪的時候,看到山崖上那英武的形象,總是會想到那含冤而死的陳子昂,也總是會想到那個在幽州臺上淚流滿面的悲情男人。
在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的院子里,還有一塊臭石。相傳為當時的射洪縣令段簡所變,只要一敲擊石頭就會散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來。段簡變石頭,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是后人逞惡揚善的心理慰藉而已,就像秦檜跪于岳飛墓前一樣。
歷史總會記住那些具有豐功偉績的人,不管再過去多少年,歷史總會記住他們。歷史的悲劇時刻提醒著我們,歷史的悲劇也一定會帶給我們以巨大的震撼。但是為什么這些歷史悲劇總會重演呢?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總是在這樣一些血淚中交織著前進,在這樣一些痛苦中緩慢地發展。陳子昂走了,留下了無盡的苦楚和遺憾,留下了一腔未能施展的抱負,留下了一堆真假難辨的傳奇。
涪江靜靜地流淌,日夜不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到涪江來尋找陳子昂的蹤跡,驀然回首,原來陳子昂一直活在自己心中。掬一捧涪江水,帶一陣松濤聲,我們在射洪追尋著古人的腳步。沿著涪江安靜地走著,陳子昂的身影一直陪伴在左右,怎么也揮之不去。夜色已深,天空星星點點。現在的涪江邊上已是萬家燈火霓虹閃爍,但是我總是覺得在這一片璀璨的燈火之中,陳子昂一直在那遙遠的夜空,凝視著這燈火中的人們,眼里飽含著渴望和期待。想到這里,我不禁抬頭看了看遙遠的夜空,那里高遠深邃,透出許多神秘。
陳子昂那幽怨的眼神,我們真的讀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