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永遠的杜甫

江水靜靜地流淌,天空澄澈而高遠,遠山模糊而沉寂。好一道蒼涼的夔門秋色。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登臨夔門,眼前是漫山遍野的紅葉,腳下是滾滾東逝的長江。迎著蕭瑟的秋風,我不禁想,這就是當年杜甫登高的地方啊!年邁的杜甫拖著虛弱的病體登高望遠。三峽壯闊氣氛悲涼,蒼勁的江風吹得面頰生疼,兩岸茂密的樹林中不時傳來猿猴的悲鳴,一些不知名的鳥雀盤旋在天空不知道該飛往哪里,無邊的落葉撲撲簌簌飄落滿地,濁浪排空的長江帶著無盡的悲涼滾滾而來,想起自己艱難的歲月和坎坷的征途,不禁悲從中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世譽為“詩圣”,一生創作詩歌無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太多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正月,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南窯灣村。這一年,唐玄宗正式登基,由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唐朝的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這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時代。這一年,李白十一歲,王維十一歲,高適十歲,岑參也即將出生。

杜甫出生在一個極具詩書傳統的仕宦家庭,祖父杜審言是與宋之問齊名的初唐著名詩人,被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者。杜甫曾說過:“詩是吾家事。”他是把詩歌作為家族的一項重要傳統來繼承的,可見祖父杜審言對其影響之大。杜甫的父親杜閑官做得不大,也沒有多少名氣,而母親崔氏在杜甫出生幾年后就去世了,所以杜甫很小就寄養在東都洛陽的姑母家。姑母對杜甫百般呵護關懷備至,小時候杜甫和姑母的兒子同時染上了重病,姑母為了照顧杜甫而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年幼時的這場重病對杜甫的影響很大,后來杜甫身體一直不好其實和小時候這場病也有莫大的關聯。杜甫很小就開始了讀書寫字不斷思考,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杜甫開始與洛陽的文人有了來往,他的詩歌和文章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杜甫有著遠大的抱負和追求,他覺得自己應該出去闖蕩,去結交那些有學問有見識的前輩文人,為祖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帶著這樣遠大的政治抱負,杜甫開始了從731年到740年在吳越和齊趙兩次長期的漫游。漫游是那個特殊的時代大多數詩人都有過的經歷。漫游可以擴充知識和豐富生活閱歷,同時,漫游往往又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古代的讀書人都有著很高的濟世熱情,想走上仕途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想要走上仕途,要么得到達官貴人的推薦直接得到官職,要么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但是在唐朝有這么一個風氣,那就是即使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也要得到朝廷重要人物的推薦,否則是無法參加或者通過考試的。因此,漫游就成了當時的青年文人結交名流權貴,實現其政治目的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二十歲的杜甫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涯。杜甫首先選擇了江南一帶的吳越作為自己漫游的第一站。這次江南漫游,大大豐富了杜甫的知識和閱歷,為他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為了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時年二十四歲的杜甫從江南回到了故鄉河南鞏縣。但可惜的是,這次考試杜甫落榜了。落榜了的杜甫再一次開始了他的漫游生活,這一次漫游的地方他選擇了齊趙之間,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和河北南部地區。杜甫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啊走啊,走過春夏秋冬,走過陰晴圓缺。這一日,杜甫來到了山東境內,見到了巍峨的泰山,感慨萬千,于是一口氣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山巔,杜甫豪氣干云情難自禁,寫下了氣勢雄偉的《望岳》一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意境開闊,語言精辟,富有哲理,抒發了青年杜甫遠大的胸襟抱負。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地,郁郁蒼蒼的泰山風光,高遠偉大的寬廣胸懷。杜甫站在日觀峰上極目遠眺,他看到了凋敝的農村,戰亂的荒蕪,這在繁榮的開元盛世下是極其隱蔽的,年輕的杜甫目光深邃犀利,隱約形成了他對整個社會的深層見解。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結束了漫游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洛陽附近的首陽山陸渾山莊居住。在陸渾山莊,杜甫成親了,妻子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后,杜甫和妻子情深意篤相敬如賓,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不管生活怎樣艱難,妻子一直給予著他最溫暖的關懷和強有力的支持。陸渾山莊離東都洛陽比較近,杜甫時不時地到洛陽去拜訪洛陽的名士詩人,希望能在政治上找到出路。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春夏之交,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個詩人李白和杜甫相遇在了洛陽。當是時,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當年李白滿懷信心和希望來到長安,得到了唐玄宗親切的接見,并封他為供奉翰林。供奉翰林是一個沒有實權形同虛設的職位,這和李白的期望相去甚遠。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再加上性格狂傲,李白在朝中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心情越來越壓抑,整日縱酒狂歌。這一喝酒就容易醉,醉了就容易發泄心中的郁悶,因此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小人抓住了辮子,在唐玄宗面前肆意詆毀。于是,唐玄宗下詔,讓李白離開長安。李白帶著極其郁悶的心情離開了都城長安來到了東都洛陽,沒想到在洛陽遇到了杜甫。從此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一段佳話。杜甫和李白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于是決定一起出去漫游。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秋天,杜甫和李白乘著一葉輕舟,開始了他們的漫游。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梁宋一代的時候,唐朝另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也加進了他們的行列。高適是河北景縣一帶人,因創作了杰出的邊塞詩《燕歌行》而在詩壇名聲大振。此時這三人在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吟詩作文,共同感傷國事,過著一段自由快樂的日子。天寶四年(745年)初,高適到南方漫游,杜甫和李白一起北上山東濟南。李白到了紫極宮,杜甫去拜見當時的北海太守。這年秋天,杜甫到了袞州,李白也特意趕來袞州與杜甫會合,兩人再一次在一起開懷暢飲同被而眠。雖然兩個人整天都痛飲狂歌,但內心深處力求在政治上大展宏圖的愿望一直沒有熄滅。杜甫決定到長安去求取功名,而李白也要到南方去實現自己的愿望,于是兩人就在城東石門道別。但杜甫怎么也想不到,這一次分別以后,就再也沒有見到李白了。

唐都長安可謂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城市。杜甫初到長安,見到這么一幅充滿浪漫氣息的圖景,意氣風發壯志滿懷。帶著滿腹的學問和才華,懷著極大的自信和熱情,杜甫于天寶六年(747年)參加了朝廷舉行的制舉考試。當時的唐玄宗為了網羅人才,下詔說天下的讀書人都可以到京城來參加選拔考試。但是當時的宰相李林甫用心險惡,害怕參加考試的讀書人不肯受他控制而揭露他的惡行,于是玩弄陰謀控制考官,最后竟然讓參加考試的所有考生都落選了。這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也算是獨一無二的了。最后李林甫還厚顏無恥地對唐玄宗說:“野無遺賢。”意思是說,人才都已經被收羅到朝廷中了,民間再也沒有遺漏的人才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唐玄宗竟然相信了李林甫的鬼話。

其實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唐玄宗已經昏庸無度,唐王朝已經極其腐朽黑暗了。唐玄宗早年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他任人唯賢,善于納諫,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為相,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盛局面。但后來逐漸沉迷于聲色,迷信道教,重用李林甫等小人,導致政治越來越混亂,唐王朝也逐漸走向危機。

杜甫開始慢慢感覺到了唐朝這種令人窒息的黑暗。在這次全國考生落選的千古奇聞中,杜甫作為直接受害者逐漸感覺到了朝政腐敗、民生凋敝,而且自己十分贊賞的張九齡、李適之等人一個一個被排擠出朝廷,也在杜甫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陰影。

杜甫到長安后,結識了一些有權勢的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推薦,但都沒有什么結果。這其中還包括杜甫的熟人,時任尚書左丞的韋濟。此后幾年,杜甫一直在長安尋找得到推薦的機會,但仍然沒有什么回報。這時,杜甫的父親已經去世,杜甫又沒有其他什么經濟來源,他的生活越來越貧困,只好采集一些草藥在長安街市上出售,甚至低聲下氣地到一些貴族豪門中去當門客維持生計。在這種情況下,杜甫決定直接投獻文章給唐玄宗,以求一線生機。唐朝在武則天時期設立了一種人才推薦制度,求取官職的人可以將自己的文章投到一個地方,然后由有關官員報送皇帝。杜甫投了一次文章,沒有什么回音,后來又投了一次,終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贊賞,讓杜甫到集賢院參加由宰相主持的考試。一個人再有才華,生不逢時,那就是一種痛苦。很不幸,杜甫就帶有這種痛苦。參加完考試的杜甫滿懷信心地等待著朝廷的任命,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仍然沒有傳來任何消息。

杜甫的生活越來越艱苦,那年秋天,長安一直下著雨,杜甫住在簡陋的屋子里,墻角和床腳都長滿了青苔,他又冷又餓,還得了瘧疾,忽冷忽熱,臥病在床不能動彈,這樣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天。經過此次,本來身體就不是很好的杜甫已經變得十分虛弱了。除夕來臨,杜甫一個人困守長安一事無成,甚至連生活都沒有著落,只能把這滿腔的憂愁付諸酒中,爛醉如泥。

仕途的挫折,生活的貧困,杜甫對社會的觀察越來越細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天寶十年(751年)的一天,杜甫路過咸陽橋,看見遠征軍隊正在告別親人,時值寒冬臘月,送別的親人哭聲震天,場面十分凄慘,杜甫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寫下了著名的長詩《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此后不久,杜甫又創作了組詩《前出塞九首》。這組詩通過一個兵士十年從軍的遭遇和感受,反映了遠征將士們的痛苦,諷刺了唐玄宗的好大喜功,暴露了不義戰爭的罪惡。杜甫的這些詩歌充滿著對戰爭的控訴,對生命的關愛。杜甫對人類的仁愛胸懷超越了國界和民族的局限,達到了無垠的境界。

面對日益腐朽的唐朝政治,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春天,杜甫創作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詩中對楊國忠兄妹奢侈淫亂的生活作了揭露和諷刺,并且把諷刺的鋒芒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和楊貴妃。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是蜀州一個小官的女兒。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楊玉環嫁給了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妃,后來唐玄宗自己看上了她,就于天寶三年(744年)召她進宮,先是做女道士掩人耳目,后來于第二年正式冊封為貴妃。當時唐玄宗已經六十歲,而楊玉環才二十六歲。從此,唐玄宗就沉溺于楊貴妃的美色之中,不理政事,把所有的朝政都交給了李林甫,任由李林甫胡作非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這么一句詩描述了唐玄宗的荒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更是離譜。楊貴妃愛吃鮮荔枝,唐玄宗就派人從幾千里外的嶺南用快馬送到京城,為了讓荔枝保持新鮮,每到一個驛站換一次快馬,像傳遞緊急軍情一樣,以至于沿途跑死了不少馬匹。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還寫下了一首詩來諷刺此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僅如此,楊貴妃的家人也一個個都得到了封賞,從此把持朝政。李林甫死后,楊貴妃的從兄楊國忠為右相,開始了他的獨斷專權。

天寶十二年(753年)三月三日,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和楊國忠到了長安東南的曲江邊上游春飲宴,場面極度奢華。杜甫的《麗人行》正是通過對這次春游的描寫揭露了黑暗的唐朝現實。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杜甫得到自己多年老朋友蘇源明的資助,在長安城南十五里的下杜添置了住房,杜陵和少陵都在這一帶,所以杜甫常常自稱“少陵野老”。找到住房后,杜甫就到洛陽把自己的家人接了過來,此時他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宗文五歲,小兒子宗武還不滿一周歲。家人的到來讓杜甫暫時忘掉了多年的郁悶,但也嚴重加大了他的經濟負擔,生活更見窘迫了。杜甫想,在蕭蕭勁吹的寒風中,恐怕很難支持到冬天,自己已經有了白發,事業無成,一家人缺吃少穿,想想自己的命運和處境,不禁感傷落淚。生活如此艱難,在長安是待不下去了,待到秋雨一停,杜甫就帶著家人到了奉先縣(今陜西蒲城)投靠親戚。把家人安置妥當后,杜甫再一次來到了長安等待時機。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月,這對杜甫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日。此時,杜甫終于被任命為河西(今陜西合陽)縣尉。縣尉是一個什么樣的差事呢?實際上就是主管地方治安的低級官吏,干的就是抓人打人的雜事。這與杜甫的理想相去甚遠,而且杜甫也不愿意做逢迎上級和鞭打百姓的事,哪怕自己生活困難命運艱苦,他也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因此杜甫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任命。不久,杜甫被改任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級別更低的職位,職責是看守兵器管理鑰匙,簡單點說就相當于倉庫保管員。這個職位雖然低下,但杜甫覺得至少不會違背自己的良知,于是就接受了。

自己有了第一份工作,杜甫想到該去探望一下家人了,于是在這年的十一月初,杜甫離開長安直奔奉先。杜甫是在一個冬天的半夜從長安出發的,寒風呼嘯,樹木凋零,冷得連手指都是僵硬的,甚至無法系上斷開的衣帶。天色微明,杜甫路過驪山,唐玄宗正和他的楊貴妃住在山上的宮殿里,驪山云蒸霧罩,華清池熱氣騰騰,達官貴人尋歡作樂。杜甫心里難過至極。這些所有的奢華之物,都是窮苦老百姓的血汗做成的,都是官府用殘暴的手段強行從民間征收而來的,現在被這些整天無所事事的達官貴人們白白糟蹋了,而貧苦百姓現在甚至連生活都成問題,這到底是一個什么世道啊!杜甫想到這里悲憤難平,大聲疾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帶著強烈的悲憤,杜甫一路顛簸,終于回到了奉先的親戚家。杜甫滿懷期待地打開了木門,但是眼前的一幕足以讓杜甫暈死過去。簡陋的屋內,一家人正在那里號啕大哭,原來杜甫的小兒子已經活活餓死了。杜甫無法抑制心中巨大的悲痛,感情的潮水終于一瀉千里,痛哭流涕。為什么?這到底是為什么?自己的家庭是世代官宦,生來就享有特權,可以不交租稅,不服徭役,現在的生活都是如此的艱難,那些一般的貧苦老百姓的境況不知道有多悲慘了。多少貧苦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流亡!多少防守邊關的將士咬緊牙關,在生死的邊緣上掙扎!想到這些,杜甫無法平靜,他痛苦不堪,于是含著血淚,飽蘸筆墨,用悲憤異常的心情寫下了反映當時社會真實情況的長篇史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的思想成熟了,那些裘馬輕狂的生活已經變得很遙遠,他已從那個時代的狂熱中清醒過來,已從所謂的大唐盛世中清醒過來,他看到了這個社會處處存在的矛盾和處處潛伏的危機,他更加同情那些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老百姓。在這首詩中,杜甫記敘了經過驪山時的見聞和家庭的不幸遭遇,同時還抒發了自己的抱負。杜甫有著憂國憂民的品質,他一方面能從自己一家的不幸遭遇推想到天下百姓的悲慘境遇,一方面有著儒家的仁愛精神和兼濟天下的理想,不管自己的生活有多么悲慘,他始終相信,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讓天下的百姓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怎樣偉大的抱負啊!這是一種怎樣堅強的決心啊!這是一種怎樣無私的奉獻啊!這又是一種怎樣揪心的疼痛啊!

就在杜甫到奉先探望家人的時候,爆發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標志性叛亂——安史之亂。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為平盧和范陽以及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領十五萬兵馬在范陽(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叛亂一直持續了七年多,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安祿山發動叛亂后,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只用了三十三天就攻陷了東都洛陽。于是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不久之后,安祿山又攻占了潼關。在此萬分危急的時刻,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家偷偷逃離了長安,棄百姓的死活于不顧。太子李亨留在了關中主持軍事,安撫百姓。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三日,李亨在沒有得到唐玄宗明確詔意的情況下,于寧夏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杜甫正在奉先縣。杜甫返回長安后,見到形勢嚴峻,就帶著妻兒老小開始逃亡。逃亡路途的艱險自不必說。經過一路驚險,杜甫來到了今陜西富縣羌村。在這里,杜甫聽說了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于是帶著報效國家的信念告別家人,只身北上,想去投奔唐肅宗。沒想到在途中被叛軍擄掠而去,押解到了已經淪陷的長安。由于杜甫官職很小,政治上沒有什么地位,名氣不大,服裝破舊,相貌平平,所以并沒有被嚴格監視,還算比較自由。杜甫見到長安的破敗景象和種種人間慘劇,感慨萬千,在此期間寫下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作品。

拘禁長安的杜甫和家人隔絕,不知道他們是生是死,十分悲傷和痛苦。安史之亂是國家民族的大災難,不僅造成了杜甫一家的離散,同樣也給千千萬萬個家庭帶來了不幸和痛苦。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天,花開鳥鳴春意盎然,但是長安仍然一片荒蕪破敗,戰爭仍然在繼續。杜甫感傷國事,擔心家人,更牽掛天下的百姓,于是提筆揮就千古名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就在這年春天,整個局勢朝著有利于唐朝的方向發展了。安祿山被部下殺死。而在此時,唐朝的軍隊也打了幾個勝仗,唐肅宗已經到了鳳翔,離長安越來越近了。于是一些被關押的官員紛紛逃離洛陽和長安,準備去投奔唐肅宗。

杜甫歷經千難萬險,曉行夜宿,終于來到了鳳翔,見到了唐肅宗。見到唐肅宗的時候,杜甫腳穿麻鞋,衣服破舊,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杜甫不畏艱險來投奔唐肅宗,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忱。唐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是一個級別不高的諫官,可以接近皇帝,參與議論朝政,同時還有推薦人才的責任。一生悲苦的杜甫對此感激涕零,表示一定不負皇恩,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杜甫才擔任左拾遺沒多久,就差點兒遭到殺身之禍。唐肅宗因為受人挑撥罷免了當時的宰相房琯,杜甫覺得房琯在當時算是一個正直和有才能之士,對朝廷做了很大的貢獻,罷免他不是很妥當,于是上書為房琯打抱不平。唐肅宗勃然大怒,你杜甫算個啥啊!竟敢跟我對著干。于是欲給杜甫定罪。雖然最終免除了杜甫的罪責,但是從此以后唐肅宗就對杜甫幾乎是不理不睬了。因此杜甫想要在唐肅宗的朝廷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基本是不可能了。雖然我們現在看來杜甫的遭遇屬于正常的情況,因為古代正直的文人幾乎都是這個下場,但是杜甫自己當時還是相當的郁悶,甚至流露出要隱居山林的愿望。在這個時候,杜甫異常思念家人,于是向唐肅宗請假探親。

回家的路上,到處都是殘破的山河和悲慘的百姓,杜甫感到心情無比沉重,悲憤的情感仿佛鋪滿了山野。傍晚時分,杜甫終于回到了羌村的家中。夕陽就要落山了,天邊布滿了層層紅云,黯淡的陽光無力地照著荒蕪的大地。村子里的鳥雀啼叫不止,似乎在為杜甫的回來高興不已。妻子見到杜甫,喜出望外,覺得身逢亂世,丈夫居然能夠活著回來,真的是天大的恩賜。短暫的相聚之后,杜甫回到了現實中,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但是還在為了生計而茍且地活著,滿腔的報國熱情得不到施展,痛苦異常,于是在羌村探親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羌村三首》和《北征》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在詩歌中,杜甫表現出收復長安的強烈愿望,是杜甫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評論家看作是能體現杜甫“平生大本領”的文章。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朝郭子儀等人率軍收復了長安,進駐到洛陽。唐肅宗終于回到了長安,逃亡在四川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長安。得知消息的杜甫帶著家人高高興興地回到了長安,繼續擔任左拾遺一職。杜甫工作相當認真,有時候連覺都不睡,頭腦里始終想著怎樣才能為百姓做一些好事。回到長安的唐肅宗首先關心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于是開始排除異己,一些正直的人士開始遭到貶謫。率軍收復河南等地的宰相張鎬被貶謫。房琯被貶謫為遠州刺史。杜甫因為與房琯關系密切,被看作是房琯的同黨,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謫為華州(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司功參軍,主要管理當地的禮儀慶典和學校教育等事務。這期間,杜甫經常往來于洛陽和華州之間。而就在此時,局勢又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就在郭子儀等人久攻不下安慶緒的時候,史思明又開始起兵救援安慶緒,使得廣大地區再一次陷入了混亂之中。就在杜甫從洛陽回華州途中,他親眼見到了在戰亂之中老百姓遭到的苦難,于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

杜甫路過河南新安的時候,看到官吏正在按照征兵名冊點名,而且征的都是一些達不到年齡的少年去守衛洛陽。傍晚時分,隊伍開拔了,蒼茫的暮色中,悲慘的哭聲回蕩在山峰之間,杜甫感傷至極,于是就寫下了“三吏”中的《新安吏》一詩。從河南新安往西,在一天黃昏時分,杜甫來到了石壕村,投宿在一對善良的老夫妻家中,他們熱情地接待了杜甫。到了深夜,杜甫被一陣猛烈的打門聲驚醒,原來是官吏連夜強行抓壯丁來了。老頭子連忙翻墻準備逃走,老婆婆則為官吏打開了房門,然而卻遭到了官吏的粗暴呵斥。老婆婆向官吏哭訴,說自己三個兒子都在外面為朝廷打仗,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家中的男子就只剩下還在吃奶的孫子了。老婆婆還說愿意跟隨官兵一起回去給他們做飯,請求他們放過自己家里的男丁。老婆婆被帶走了,深夜一片死一般的沉寂。杜甫難掩悲憤,如實地記下了這次見聞,那就是“三吏”中的《石壕吏》一詩。杜甫繼續上路,等他趕到潼關的時候,看到了唐軍正在修筑城池。杜甫于是把在潼關的見聞也寫進了自己詩歌,那就是“三吏”中的《潼關吏》一詩。

杜甫的“三別”也是對當時殘酷現實的反映,給予了老百姓以極大的同情。《新婚別》表達了一個剛成親的新娘子送別丈夫上前線的痛苦之情。一對新婚夫婦剛剛成親的第二天,新郎就被征調到前線去打仗去了,新娘為新郎送行,眼里飽含淚水地控訴了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苦難,表達了生離死別的巨大痛苦和無奈。《垂老別》寫的是一個暮年從軍的老人,他的子孫已經全部在戰爭中犧牲了,現在沒有辦法,他也丟掉了拐杖穿上了盔甲上前線打戰,于是痛苦地和老伴告別,老伴疾病纏身,無法站立,只好臥倒在路邊為他送行。這是一種怎樣的慘狀啊!我在敘述的時候已經是淚水漣漣了。《無家別》寫的是一個潰敗的士兵僥幸逃回了家鄉,但是不久又被征調服役,因為戰亂中已經家破人亡,沒有親人告別,所以叫做“無家別”。

杜甫的“三吏三別”組詩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描寫,形象地描繪了安史之亂中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真實地展示了安史之亂給整個民族和國家造成的巨大苦難,暴露了唐王朝對待人民的殘暴行為,如實地描繪了那個災難深重的離亂時代的整體面貌,因而被稱為是反映“安史之亂”的“史詩”。

杜甫從洛陽回到華州后,關中大旱,造成了嚴重災荒,災民到處逃難,流離失所。此時的杜甫在華州的生活十分艱難,現實又是如此令他失望,司功參軍的職務也不能做什么實質性的工作,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遠大政治抱負了。于是杜甫辭去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悲慘生活。

杜甫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因為這一帶雨水比較充足,收成應該不成問題。辭官來到秦州,杜甫徹底擺脫了公務的羈絆,閑暇時間多了,有了更多的機會去觀察大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人事,在此期間寫下了一些詠物詩。秦州是個邊防重鎮,鄰近吐蕃,杜甫在此深感寂寞,因而更加思念遠在異鄉的親人和朋友。于是也創作了一些詩來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之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在杜甫的這些朋友中,他尤其懷念李白。自從十四年前在袞州分別后,杜甫就再也沒有見過李白了,不知道李白過得怎樣。其時李白在離開袞州之后,就開始了長期的漫游。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為了逃避戰亂,到了江南,最后上了廬山,后出任了李璘的幕府。本以為可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李白卻不幸掉進了政治的旋渦。隨著李璘兵敗被殺,李白也因“附逆”罪名進獄,后來被流放邊遠的夜郎(今貴州遵義)一帶。杜甫在秦州知道了李白被流放,非常擔憂,連續幾個夜晚做夢都夢見了李白,于是創作了詩歌《夢李白二首》和《天末懷李白》。杜甫在詩中這樣說: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在秦州待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時間并不算長,但是在此期間創作了八十多首詩,成為了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新的高峰期。此時的杜甫再次身陷貧病交加的困境。正在這個時候,同谷縣(今甘肅成縣)的縣宰來信邀請杜甫到他那里去,這對于此時的杜甫來說無異于救命稻草一樣,于是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杜甫開始了趕往同谷的旅途。可氣的是,當杜甫到了同谷后,那個縣宰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沒有幫助杜甫,于是杜甫一家的生活更加困難。在同谷住了個把月的時間,實在是無法生活下去,于是決定離開同谷到成都去。此時的杜甫想到成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安史之亂爆發后,長安和洛陽等大城市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和影響,而成都偏于西南一隅,因而遠離戰火,老百姓的生活較為穩定。再加上成都為蜀中要害,自古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所以成了離亂時代人們向往的地方。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想而知杜甫是經歷了多大的困難才到達成都的。到達成都之后,杜甫暫時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此時,杜甫的朋友高適正被貶謫在四川彭州任刺史,得知杜甫來到了成都,專門遣人給他送來了糧食,鄰居也送來了自家種的蔬菜。杜甫一家總算是暫時安定了下來。到達成都的第二年也就是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準備自己蓋房子,他在成都草堂寺以西的浣花溪邊選定了房址。這里環境非常優美,溪水長流,林潭幽美,無數蜻蜓在空中自由地翻飛,一只只水鳥在溪邊飛上飛下……經過親友的資助和自己的努力,杜甫的草堂終于搭成了。杜甫非常高興,覺得自己終于有了新居,不用再像鳥兒一樣到處漂泊了。杜甫在浣花溪草堂一共住了三年多時間,創作了二百六十多首詩,成都草堂時期是杜甫創作上大豐收的時期。在此期間,由于生活比較安定,心境比較閑適,這些詩大多是吟詠自然的,透露出難得的好心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當然這其中也有反映現實的沉郁悲涼的作品。浣花溪并不總是風和日麗,四季如春,有時也會遭遇狂風暴雨的襲擊。上元二年(761年)八月的一個傍晚,風雨交加,狂風吹掉了茅屋頂上的一些茅草,茅草被飛卷過江,散落在江邊,高的掛在樹枝上,低的飄落在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孩子公然抱著茅草跑進了竹林中,絲毫不理會自己聲嘶力竭的喊叫。拄著藜杖回來,空自嘆息一陣。過了一會兒,風停了,烏云密布,整個天空都變成了墨黑,天色一下子陰暗下來。接著連綿不斷地下起了雨,雨漏進茅屋里面,床頭被淋得濕透。床上的棉被用了多年,又破又爛,現在被雨淋濕,冷得跟鐵一樣。兒子的睡相很不好,把被子也給蹬破了。秋夜漫長,大雨不斷,何時才能等到天明呢!整夜無眠,杜甫想到普天之下還有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甚至比自己還要困難的人們在生存的邊緣線上掙扎,他們是多么需要溫暖和庇護啊!想著想著,杜甫不禁悲從中來,于是結合當時境況聯系現實,創作出了那首著名的長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詩的結尾,杜甫忽開異境,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出現,把個人的困苦丟在了一邊,體現出了杜甫難得的博大胸襟和憂國憂民的政治理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與鄰居村民的關系也很融洽,時常在一起飲酒。雖然浣花溪草堂在成都郊外,但仍然不時有客人來拜訪杜甫,杜甫也非常高興: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美麗迷人的自然風光,純樸友好的風俗人情,讓杜甫心情格外地舒適愉快,他多病的身體也漸漸好起來。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歷史古跡很多。杜甫在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去游覽古跡,憑吊先賢,而且寫下了許多詩。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他在游覽武侯祠時寫下的《蜀相》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歌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對其在北伐途中病逝,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的結局感到痛惜。杜甫由諸葛亮想到了自己。自己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無從實現,尤其是諸葛亮的大業未成一病不起最能夠引起杜甫的共鳴,杜甫不禁傷心落淚。往事越千年,歷史已發展。但是為什么遭遇卻總是那么的相似?一代一代的中國文人滿懷報國熱情,總是終其一生也難實現自己那可憐的報國夢。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一個中國歷史上永恒的話題!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在宮中病逝,唐肅宗的病情也開始加重,于是讓太子李豫監國,改元寶應。不久之后,唐肅宗逝世,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初年,成都爆發了叛亂,社會混亂不堪,于是杜甫動身前往梓州(今四川三臺)避亂。在梓州時,杜甫專程前往附近的射洪憑吊初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這個時候,唐軍在交戰中節節勝利,收復了很多失地,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平息。勝利的消息傳到梓州,杜甫欣喜若狂,老淚縱橫,吟出了其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抒發喜悅之情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朝初年是何等的盛世,國力是何等的強大,但是到了唐朝中晚期,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一個盛世之國。李淵、李世民要是知道他們的子孫這么不爭氣的話,恐怕也會氣得從地底下爬出來了。安史之亂好不容易才平定下來,吐蕃軍隊又開始進攻涇州(今甘肅涇縣),涇州刺史投降,并且帶著吐蕃軍隊直奔長安。唐代宗倉皇出逃,長安兵不血刃就又被占領。長安陷落的消息傳到梓州,杜甫怒不可遏:“滿朝的文武百官都到哪里去了?”杜甫此時心憂朝廷,心憂天下,雙鬢的白發一下子就多了起來。吐蕃在進攻陜西等地的同時還在其他各處進行攻擊,可憐的唐朝到了此時天天打仗,處處流血,但是朝廷中卻無人請求殺敵,舍身報國。杜甫悲憤至極:為什么自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為什么自己滿腔的報國熱情沒有報效的機會?只要能挽救時局,我怎能吝惜自己的生命。

終于還是有人站出來了。郭子儀!郭子儀再一次解了長安之圍。唐代宗也由逃亡的路上回到了長安。此時,杜甫本來準備乘船順長江而下出三峽到荊楚地區去的,但是臨走的時候聽說自己的朋友嚴武再次出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而到了成都,高興得不得了,于是帶著家人再次回到了成都。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親切,也是那么的美好,杜甫心情大好,提筆而就: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嚴武對杜甫確實很照顧,不僅一直資助他的生活,還一直在為杜甫表薦官職。終于在廣德二年(764年)六月,朝廷任命杜甫為節度參謀,授職檢校工部員外郎。這樣,杜甫又成了朝廷命官,有了工資,全家的生活有了著落。因為這次任職,杜甫被后世稱為“杜工部”。但是杜甫在這個職位上干了沒有多久,就因為一些原因辭職回到草堂了。這里有其他人的原因,也有杜甫自己的原因。因為杜甫比較正直,名氣也很大,還是嚴武的朋友,自然就遭到很多同僚的忌恨,杜甫覺得很是無聊,逐漸萌生退意。另外,杜甫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工作久了就會全身麻木不能動彈,而幕府的工作又十分辛苦,所以不得已而辭去了這份工作。

不幸的事情再一次給了杜甫沉重的打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杜甫的那些朋友一個接一個相繼逝世。王昌齡、王維、李白、高適……這些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一個個先后離他而去,杜甫悲慟欲絕。直至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也忽然暴病身亡。嚴武不僅在各方面關照杜甫,同時也是杜甫重要的詩友。嚴武一死,杜甫在生活上就失去了依靠,再在成都待下去也沒有什么意義了。于是,杜甫決定離開成都,乘船順江而下荊楚。

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帶著妻子兒女離開成都,乘船順岷江而下,途經樂山宜賓等地進長江,然后過重慶忠縣一路東下。在此途中,杜甫的各種疾病一起發作,雙腳麻痹,不能走動,于是稍作休息進行養病。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從他的《旅夜書懷》一詩中看到此行的無比艱難: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小船夜間停泊在江邊,岸上微風吹拂著細草,高聳的桅桿寂寞地直立。平野廣闊,星空垂掛在遠方。大江奔涌,月影在波濤中上下翻涌。杜甫想到,難道名聲只有靠詩文來顯揚嗎?現在自己年老多病,連官職也辭去了。晚年的自己到處漂泊,那樣子和在茫茫天地間到處飛翔的一只小小的沙鷗有什么區別呢?

杜甫這次病得不輕,一直到了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春天,時間已經過去半年多了,病情才有所好轉。春天的長江兩岸風景優美,杜甫一路順流而下,來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奉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千百年來文人學士匯集之地,素有“詩城”的美譽。城邊的瞿塘峽水流湍急,兩岸青山壁立千仞,對長江呈合圍之勢,形似一道門,故又稱夔門。長江到此之初變得極其狹窄,過了夔門則豁然開朗甚為寬闊,是為長江三峽之首。

杜甫在夔州一共住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但這卻是杜甫詩歌創作的豐產期。奉節的自然風光和風俗人情激起了杜甫不盡的創作靈感,那些寧靜幽雅的山谷溝壑,那些布滿蛛絲的風景名勝,那些長滿青苔的歷史遺跡,都使杜甫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杜甫一共寫了四百五十多首詩,相當于他全部詩作的百分之三十還多一些。千年人事滄桑,千年文化變遷,千年豐厚底蘊,如今漫步奉節新城,我們依然能夠時時感覺到杜甫當年留給我們的詩書氣息。

在這里,杜甫懷古傷今,寫下了著名的《詠懷古跡五首》。這五首詩都是七言律詩,而且每一首詩詠懷一個歷史人物,杜甫通過這些歷史人物來表達自己對歷史和人生的看法。比如其中寫到王昭君的第三首: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當年漢元帝因宮女過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于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丑。后漢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將昭君遠嫁異鄉。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北方大漠,最后竟再也沒有回來,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杜甫自己才高氣傲,抱負遠大,但是不為世用,年老漂泊他鄉,這種遭遇不正是和昭君很相似嗎?杜甫正是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三峽的秋天是悲涼肅殺的。草木衰敗,楓葉凋零。長江兩岸的山崖一片陰森蕭瑟,江中的波浪洶涌澎湃,邊塞的風云彌漫而來,整個大地都是陰沉沉的。這一片蕭條荒蕪之景引起了杜甫漂泊之感和故國之思。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于大歷元年(766年)秋天,在奉節寫下了著名的《秋興八首》。這些詩代表著唐代七律的最高水平,是杜甫留給我們后世的寶貴財富。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杜甫登高望遠,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在重陽登高后不久,杜甫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左耳聾了,右耳的聽力也大大減弱了,不僅聽不見落木蕭蕭,甚至連秋風的聲音也聽不見了。眼睛也變得昏暗不明,牙齒也掉得差不多了,各種疾病也嚴重起來,連字都寫不成了。疾病纏身,精神苦悶,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萬里飄泊,故鄉難回,親人離散,朋友歿亡,國家動蕩,民族危亡……這一切一切的痛苦和悲涼都壓在了杜甫身上,讓他沉重不堪。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春天,杜甫帶著家人離開奉節,出瞿塘峽順江東下江陵。到了江陵后,杜甫的生活更見窘迫,求差事不得,幾乎沒有人理會他。杜甫在這時有一首詩,我們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困境,他當時除了向人乞求賠笑,挨餓受凍外,似乎還遭受了別人的惡毒中傷。在這種情況下,杜甫在江陵實在是待不下去了,于是到了秋末,他移居到了湖北公安縣。在公安住了幾個月,于暮冬的時候,開始乘船到湖南。年底的時候,杜甫來到岳陽,帶著病重的身體登上了著名的岳陽樓,他舉目遠望,感慨萬千: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離開岳陽后,杜甫到達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本來準備去投靠朋友韋之晉的,但沒想到不久韋之晉就病逝了。杜甫實在沒有辦法,于是一家人只得住進了一條停泊在江邊的廢棄的小船上。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啊!

大歷五年(770年)的落花時節,杜甫在潭州遇到了李龜年,李龜年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紅極一時的歌唱家,經常進出王公貴族的府第,安史之亂后流落潭州一帶。此時兩人已經衰老不堪,杜甫不勝感慨,寫了《江南逢李龜年》一詩: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大歷五年四月的一個深夜,潭州兵馬使殺死刺史起兵作亂,潭州百姓驚恐萬分倉皇出逃,杜甫一家也夾雜在百姓中拼命逃走。到了湖南耒陽,遇到了大洪水,杜甫只得停靠在離耒陽縣城四十里的方田驛。洪水一直未退,乘坐的船只被困,杜甫一家已經五六天沒吃東西了。耒陽縣令知道杜甫被困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送來了足夠的食物,讓杜甫很是感動。水勢仍然不見消退,看來是無法前行了,杜甫只得改變計劃行走。過了幾日,洪水退去,好心的耒陽縣令派人尋找杜甫,怎么也找不到,以為杜甫已被洪水淹沒,于是就在耒陽城北二里的地方筑了一座空墳,以紀念這個偉大而苦命的詩人。

杜甫一家乘著船在湘江上漂流。時間到了冬天,寒風凜冽,大雪紛飛。杜甫此時已經是病到無法站立了,于是他就臥倒在船上,仍然用自己顫抖的手堅持寫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詩。不久之后,杜甫就在湘江中那條漂流的小船上死去,時年五十九歲。那是唐代宗大歷五年的一個冬天,湘江上空寒風呼嘯陰云徘徊……

偉大的詩人杜甫終于走完了他那悲苦的一生。帶著遺憾,帶著悲傷,帶著滿腔的愁怨。杜甫的一生太悲慘了,他幾乎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杜甫的仕途太坎坷了,他幾乎沒有得到朝廷的一次重用。杜甫的成就太偉大了,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唐詩的半壁江山。

敘述完杜甫的故事的時候,已經是公元2010年的除夕之夜了,外面煙花燦爛,響聲震天,整個夜空都洋溢在辭舊迎新的祥和氣氛中。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祭祖的風俗。我放下手中的筆,來到外面的院子里,燒幾張冥紙,點一炷清香,灑一杯烈酒。就讓這幾縷清煙帶著我無邊的敬意去祭奠千年前就已逝去的偉大詩人吧!

杜甫,永遠不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宕昌县| 华池县| 延长县| 漯河市| 敦化市| 荔浦县| 万州区| 湛江市| 蒙城县| 吴忠市| 霍邱县| 蓬安县| 双柏县| 灵丘县| 吴川市| 潼关县| 敦化市| 确山县| 周至县| 牙克石市| 安乡县| 平武县| 通州区| 光山县| 潼关县| 精河县| 沽源县| 潢川县| 大姚县| 陇西县| 新竹县| 九龙城区| 辽宁省| 浮山县| 肃宁县| 扎赉特旗| 抚远县| 扎赉特旗| 科技|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