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掃帚獎的獎品,是北方掃炕用的小笤帚,用高粱穗子扎成。這些笤帚說不上做工考究,但比起它要“獎勵”的電影,卻顯得用心一些。在過去三屆的頒獎現場,這些笤帚只拿上臺展示了一下,并無人領走。今年有些讓人意外,還真出現了領笤帚的人。
這是一個純民間的電影獎,由《青年電影手冊》創辦,不是評出中國年度最佳電影,而是選出最令人失望的電影。在這爛片多如牛毛的年代,要入選金掃帚獎,競爭顯然要比金雞獎激烈。當然該獎也有門檻,除影片夠“爛”外,還得有知名度,或有大制作、大導演、大明星、大宣傳、高票房,至少得占上一項才有資格參評。所以這些年上榜的影片、導演與演員,大多人們耳熟能詳,因此金掃帚獎至少顯出些不媚權勢的風骨。
做了幾屆金掃帚獎的評委,我對是否有人領獎并無期望,甚至認為,無人領獎,才能顯出該獎的價值。沒想到的是,才辦到第四屆,就出現了領獎人。因《河東獅吼2》而獲最差導演獎的馬偉豪,派來助理領獎,并發表獲獎感言稱:“估計這是一個不內定、不黑箱的獎項。我得此大力鞭策,身心恐慌而自責,同時也為這獎項背后的精神喝彩。”一時間,現場掌聲四起,為這位香港導演直面批評的勇氣而鼓掌。其后,獲最差中小成本影片獎的《瘋狂的蠢賊》制片人,不僅親手接過了“金掃帚”,還宣讀了檢討書,現場向觀眾長時間地鞠躬致歉。
有意思的是,獲最差男演員獎的小沈陽在頒獎后,也在微博上接受了金掃帚獎,并寫道:“金掃帚,應該辦下去。給我的獎我會虛心接受!我打心眼里承認確實是爛!這也是在我往后的路上的鼓勵和歷練。”趙本山也表示,今年要減少愛徒的拍戲量。比起前幾年電影人的集體沉默,這些回應至少表明電影人也在成長。古人說“知恥近乎勇”,有勇氣面對觀眾批評,至少說明內心還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對電影藝術和觀眾還有基本的尊重。這或許也是成長需要的動力。
金掃帚獎創辦之初,可能很多人認為是惡搞或玩笑,但連續4年的嚴肅評選,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改變看法。不僅媒體有越來越多的報道,網友在門戶網站的投票數量也在激增,從上屆的20多萬投票,到今年的200多萬,顯然更多人看到了金掃帚獎的價值。因為要讓民眾對電影藝術標準形成一個基本共識,除了要讓最佳影片實至名歸以外,還得揭下那些徒有其表、名不副實的“大片”的“畫皮”。中國的各種電影獎之所以敢注水、注水多,就在于藝術標準模糊。金掃帚獎的出現,至少提供了打破這種對權威盲目崇拜的可能,讓民眾獲得一個獨立評價電影的空間。有了來自“最爛”的制衡,一個社會對電影的評價才能趨向公允、客觀,而不是讓某些電影利益集團自說自話。
沒有最差,哪有最佳?對中國電影來說,這個獎的價值,顯然要超過那些歌功頌德的“貼金獎”,或自娛自樂的“花錢獎”。對買獎成風的電影圈來說,金掃帚獎至少呈現給社會與民眾一份公正評選最差的勇氣。電影人當然更應勇敢面對這些來自民間的負面評價,只有認識到民眾欣賞水準與自身作品的差距,或許才能促使電影人創作出真正的精品。
雖然這個獎只代表一部分影迷與評論人的意見,但這個獎能讓更多的人聽到對電影的不同聲音。觀眾消費了爛片,只能自認倒霉,無法找導演索賠,但能借這個投票,表達一下心中的怨氣。所謂對電影行業的監督,也需要通過類似的電影維權行為才可能完成。反觀如今越發粗濫的各類電影獎,之所以潛規則橫行,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此類“藝術打假”的勇氣。
中國電影去年生產了近750部故事片,仍然是爛片居多。雖然對爛片的質疑從未停過,爛片卻橫行得越來越肆無忌憚。究竟是中國電影人創作力萎縮,還是電影管理者封閉的管控導致各種投機取巧的假文化和偽文化產品大行其道,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文化的繁榮必然來自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自由,如果對待文化沒有開放、寬容的心態,爛片現象只會愈演愈烈。當然,這份開放、寬容的心態,首先要存在于電影人的內心。
市場經濟已改變很多市場的權力結構,電影界同樣如此,只依靠行業管理部門調整業界秩序,或許會越管越亂。我們更需要的是行業的自我管理,只有多出現一些像金掃帚獎這樣能進行真實批評的平臺和民間組織,才有助于電影界形成自治和自律的機制。這種有獎勵、有批評的行業秩序,必須是基于共同價值建立起來的,必須是一種真實的信用體系。只有這樣,才可能得到業內人士與民眾的信任和尊重。
有人領金掃帚獎,說明電影人對批評有了更開放的心態。但如何用這把“金掃帚”掃一掃積滿污垢的影壇,掃一掃每個電影人的內心,卻仍然任重道遠。
注:載《北京青年報》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