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問題提出

在當前國家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如何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本書以研究生教育的“管辦評”分離為切入點,試圖運用治理理論、組織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博弈論等理論作為分析工具,以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提出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為模式,并聚焦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1)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如何,發揮了哪些作用?(2)當前制約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效作為的核心要素都有哪些?(3)國外相關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哪些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4)國外社會組織的組織制度、運行體制機制、組織結構等,對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效發揮作用都起到了哪些幫助?(5)我國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是什么,其組織職能等有哪些,它們在參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機遇和挑戰?(6)在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國社會組織可以在哪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其理性的行為模式是什么?

一 本研究的邏輯起點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作為我國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一切改革的核心要義和行動方向,都應該自覺圍繞這一總目標開展,服務于這一總目標、落實這一總目標。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需要激發社會活力,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為21世紀我國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明確提出“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在該文件中,發揮社會組織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首次正式出現在國家重大教育政策當中,表明國家日益重視和強調發揮社會力量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戰略部署,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部分詳細論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時,再次明確指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部分,專門論述了激發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中活力的多項具體舉措。《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更是多次提及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諸多方面的作用。在國家一系列政策中,有關社會組織作用的論述,構成了本書的政策根基。

透過以上國家有關研究生教育重大政策的文件可以發現,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各項事業治理包括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已經在國家層面達成共識,獲得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可以預期,社會組織在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必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必將會改變我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內在結構和外在功能,從而改變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權力分布格局和改革走向。在這些國家重大政策的文本表述中,無論是“發揮社會組織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還是具體到“發揮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等組織在質量標準制定、跟蹤評價、咨詢與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均面臨著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索,即這些政策如何真正落實的問題,進而涉及社會組織到底在哪些方面、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因此,本書認為,只有從學理角度探討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為模式,使之具有堅實的理論根基,才能在實踐層面做到有的放矢、有序推進,這也是本書問題開展的邏輯起點。

二 研究的主要問題

明確研究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本書選擇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為作為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是基于多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近年來,國內外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特別是在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中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社會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各國學者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深入研究。尤其是社會組織如何參與教育治理,已經成為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和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就我國而言,在當前我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進程中,社會組織獲得了一定的資源和地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社會組織自身是否已經具備承接政府職權的能力和條件,它們今后在哪些方面、如何發揮自身功效,去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要想深入探究這些問題,我們要以社會組織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剖析,才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組織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它全面參與到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動當中來,有助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也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同時,研究生教育治理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研究命題,選擇切入點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當前我國社會組織整體還不成熟,特別是長期關注和服務于研究生教育的社會組織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尋找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是本書研究的關鍵。為此,本書關注的問題為我國有哪些社會組織長期參與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治理活動?它們參與的范圍、程度如何,發揮了哪些作用?它們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為方式都有哪些?制約其行為方式的核心因素都有哪些?與其他主體之間如何劃分權力邊界?此外,目前國外類似的社會組織如何在本國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發揮作用,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國外社會組織在參與研究生教育治理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需要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動中去規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社會組織應從哪些方面,采取何種行為模式參與研究生教育治理,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這一系列的問題,本書將逐步進行深入系統闡釋。當然,本書并不是為了歸納或總結出社會組織參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幾種固定行為模式,而是為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新理念、新思維、新路徑。本書認為,基于“管辦評”分離的角度,去探討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不同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有助于發揮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才能加快推進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我國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的目標。

三 研究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創新型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推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經濟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和期望。這就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全面把握我國研究生教育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認清肩負的神圣使命,加快改革發展步伐。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活動,加快推動了我國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社會組織的快速健康發展,也持續助推了我國社會各項事業的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以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深化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理論意義

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組織體系,其治理的過程是利益相關者之間互相進行權力博弈、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分享資源、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心在于從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個層面上獲得社會的廣泛參與,形成政府宏觀管理、高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研究生教育治理格局,才能最終實現善治的目標。為此,必須明晰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責任邊界、提升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發揮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獨特作用,有助于形成科學、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能力,保障研究生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我國研究生教育經過40余年特別是近十多年的規模發展,正式進入以質量和內涵為主題的“質量時代”。[9]全面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既需要加強研究生教育的頂層設計,更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各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發揮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端人才聚集器、國家科技創新倍增器和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推進器的作用。

本書從學理角度探討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地位缺失、作用失靈等問題,并深入分析產生該問題的緣由,有助于豐富和拓展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相關理論。構建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基本行為模式,有助于拓展我國社會組織服務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范疇。從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現實困境出發,闡釋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應然舉措和實然行為,有助于明確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為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理論參考。社會組織參與研究生教育治理活動,是實現教育范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轉變的具體表現,是啟動和激活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機制,也是實現研究生教育治理民主化的本質要求。它既能夠推動社會組織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也能夠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支撐,為實現我國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目標做出貢獻。

(二)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事業發展邁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準確把握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中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實現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突破,需要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努力。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治理過程中,到底哪些社會組織能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有所作為,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這些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行為效果等,是研究生教育治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本書以當前我國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背景,對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有關研究生教育職能轉移過程中如何界定彼此責任邊界、準確進行自身定位及如何開展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研究,構建適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需要、滿足教育發展基本規律并切合我國社會組織實際的行為模式,能夠推進我國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和建設,有助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更好地推動我國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對美國、法國、英國三國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行為進行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國外社會組織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價值取向、運行模式、與政府的責任邊界和權力分配等,為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發揮作用提供現實經驗。以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為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從實踐層面探討它們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現實針對性較強,能為它們自身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可供參考的具體建議;同時,通過分析它們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發展目標、組織定位、運行模式、管理體制、行為方式與外部環境等內容,尋找出制約我國社會組織為研究生教育治理提供服務的關鍵因素,深入剖析深層次緣由,并提出針對性對策,幫助我國社會組織精準定位,使之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怀宁县| 梅河口市| 赤壁市| 建阳市| 酒泉市| 团风县| 绿春县| 盐山县| 辰溪县| 包头市| 珲春市| 中卫市| 固安县| 磐石市| 饶河县| 郑州市| 四会市| 雅安市| 广南县| 大连市| 罗山县| 淄博市| 商城县| 宁都县| 大悟县| 米易县| 微山县| 密山市| 榕江县| 安陆市| 万荣县| 西吉县| 屏南县| 图木舒克市| 微博| 鲁甸县| 宁阳县| 荥经县| 河津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