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河北省培育文明鄉風的新典型新做法

河北省在文明鄉風建設中,涌現了石家莊鹿泉區向陳規陋習“宣戰”,邯鄲市推行移風易俗“十個一”,石家莊市藁城區杜村以“傳評幫樂美”為路徑構筑村民精神家園培育鄉風文明等典型案例。

(一)石家莊鹿泉區向陳規陋習“宣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過去,在石家莊鹿泉區,搬家過壽、生日百日、訂婚結婚等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蔚然成風。追根溯源,這些陳規陋習的形成在于大家的攀比和注重面子的心理。為了改變這種陋習,為群眾減負松綁,鹿泉區向陳規陋習宣戰,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移風易俗、根除陳規陋習為目標,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大力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的重要作用,對紅白喜事的宴客酒席數量、席面飯菜標準、親朋好友禮金額度等逐一進行細密的規定,避免了鋪張浪費,使婚喪嫁娶費用直線下降。

實行獎懲制度,推行新風尚。該區南甘子村把執行《紅白理事會章程》與村民利益直接掛鉤,凡是違反《章程》的,采取了取消村60歲以上老人福利、取消合作醫療補助金、取消全家福利金等5項措施。韓家園村、東郭莊村、符家莊村,實行紅白事獎懲制度,實行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簡辦,對遵守《紅白理事會章程》的村民獎勵500元和1500元。

堅持發揮先鋒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該區每年評選“最美家庭”(50個)、“美麗庭院”示范戶(30個)、“孝老愛親”先進模范(20個)。開展“好婆媳”“好妯娌”“好家風”等評選表彰活動,組建“六大嫂志愿服務隊”,使道德模范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以良好家風帶動了村風民風。馮金秀家庭榮獲河北省“最美家庭”稱號。楊軍雷、張素霞入選2019年“時代新人 河北好人”,全省僅評選出30人,石家莊市鹿泉區就有2人上榜。

良好風尚寓教于樂。鹿泉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發揮優秀村風民風、良好家風、社會習俗等良好風尚的教育作用,不斷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東郭莊村啟動了“強德治、促文明、樹新風”功德錄活動,特別是為本村村民自愿捐助4萬余元的醫藥費,體現了病魔無情、人間有愛的社會正能量,是“以德治村”的生動體現。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該區創建了賀莊村等3個市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村。打造了臺頭村根雕小院、梁莊村舞秧歌小院、北白砂村舞龍小院等15家展現地方特色、體現傳統風貌的文化小院,這些小院成為農村移風易俗、鄉風文明的文化宣傳陣地,下一步,該區將繼續打造以民俗文化、孝道文化、民居文化為重點的文化小院。

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該區以傳統節日文化帶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發展鄉賢文化,塑造奮發向上的人文環境。組織開展了千人歌詠比賽、千人廣場舞大賽、“尋找新鄉賢”、“鮮花獻雷鋒”、“草根大舞臺”等300多場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移風易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邯鄲市推行移風易俗“十個一”,倡樹鄉風文明

河北省邯鄲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陳規陋習,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和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惠民利民工程持續推進。通過制定移風易俗“十個一”的工作措施,天價彩禮、婚喪事大操大辦等陋俗得到明顯遏制。

一是簽訂一份承諾書。切實抓好黨員干部這個關鍵環節,全市所有黨員干部全部簽訂《邯鄲市黨員干部移風易俗公開承諾書》,從自身做起,嚴格執行移風易俗規定,并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二是成立一個村民事務理事會(紅白理事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正式成立紅白理事會。人員由村民自己公選出有德行、有能力、有公益心的群眾組成。紅白理事會的構成完整,包括“四有”(有機構、有章程、有臺賬、有場地)。各村民事務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立足實際、集思廣益、發揚民主,制定本村的紅白事標準。

三是完善一個村規民約。強化村規民約的道德約束作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修訂完善的過程發揚民主,通過網絡投票、集體表決等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確保群眾由衷支持、自覺維護。

四是舉辦一系列集體婚禮。堅持喜慶熱烈、文明節儉的原則,利用“元旦”“元宵節”“五一”“七夕”“十一”等時間節點,全年至少舉辦兩次集體婚禮,切實減輕男女雙方家庭負擔,引導青年自覺抵制天價彩禮。

五是搭建一個公益相親平臺。針對現在大齡青年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建立單身檔案信息資源庫,同時為單身青年建立志愿者婚戀介紹團隊,為市、縣、鄉、村的單身青年組織公益相親平臺。定期組織線上和線下的公益相親聯誼活動,吸引適齡青年參加。

六是創作一批文藝作品。突出以文化人,挖掘群眾身邊事例,集中編排創作一批以移風易俗為題材的精品文藝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弘揚鄉風文明。與“三下鄉”“惠民幫幫宣講團”等活動相結合,計劃深入社區、鄉村演出1000場,做到周周有好戲、月月有精品。對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反響較好的文藝精品,整合錄制成視頻在邯鄲文明網、邯鄲廣播電視臺、“文明鄉風匯”四級微信矩陣展示宣傳。

七是開設一批專題專欄。堅持輿論先行,在市級媒體開設移風易俗專題專欄,《邯鄲日報》、邯鄲廣播電視臺每半月刊播一期,邯鄲新聞網、邯鄲文明網等網站,“邯鄲發布”“文明邯鄲”等微信公眾號,“文明鄉風匯”四級微信矩陣廣泛推送,宣傳先進典型,曝光陳規陋習,引領文明節儉新風尚。

八是制定一套獎勵機制。建立健全移風易俗獎勵機制,圍繞醫療、就學、就業、低保等方面制定惠民政策,對移風易俗先進典型進行政策激勵。

九是開展一項推選活動。注重培樹移風易俗先進典型,采取村推薦、鄉審核、縣表彰的方式,在全縣內每季度開展一次“三好一佳”,即好公婆、好媳婦、好兒女、十佳紅白理事會的評選活動。完善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單位評定條件,將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其中,對出現索要天價彩禮、黨員干部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并造成惡劣影響的,實行一票否決。

(三)石家莊市藁城區杜村以“傳評幫樂美”為推進路徑構筑村民精神家園

石家莊市藁城區崗上鎮杜村,現有1560戶、5068口人。近年來,該村以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為核心,以建設德善杜村、構筑精神家園為目標,以“傳評幫樂美”為推進路徑,注重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志愿服務載體,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創建成效。該村先后獲得“石家莊市文明村”“河北省宣傳文化工作示范村”“河北省美麗鄉村”“河北省鄉村旅游建設示范村”“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不僅成為村民身之所寄的“幸福家園”,更成為心之所系的“精神家園”,廣大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傳:傳遞黨聲民聲,架起干群連心橋。發揮傳統媒介和新興媒體傳播功能,讓廣大村民及時了解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使村干部及時獲悉村民心聲。用活老陣地,傳遞政策理論武裝頭腦。讓文化墻“靚起來”,繪制懸掛貼出了一批以樹立良好鄉風文明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和文化宣傳欄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浸潤群眾心靈。讓大喇叭“響起來”,用藁城“百姓話”“地方話”,對國家大事、“三農”政策等內容進行播放,使群眾感受到黨的方針政策與家庭幸福、個人發展息息相關。讓活動室“動起來”,組織村“兩委”成員、學校老師和新鄉賢開展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等活動,使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善用新媒體,傳遞村務民聲促進共治。建立了面向全體村民的“杜村之家”QQ群,組建了擁有1500名成員的微信群,每家每戶至少有1人在群,利用“兩群”積極開展村務活動。村莊發展、社保發放、土地流轉、村史館建設等大事小情,都通過“群”進行公開;村民訴求、政策疑慮等,由村干部在線回應;村內制度建設如村規民約等,在群內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并盡可能迅速地解答群眾的問題和需求。

評:評樹德善典型,激發村莊正能量。把評選樹立德善典型作為引導村民向善向上、弘揚時代新風的重要措施,先后評樹出“星級文明戶”“優秀志愿者”“最美家庭”“孝老愛親標兵”等“德善典型”500多個。堅持群眾評、評群眾,挖掘群眾身邊德善典型。杜村每年開展德善典型評樹活動,通過“群”發布推選標準,讓群眾“村里找、群里推、一起評”,使身邊的榜樣等不斷涌現。村民劉力娟十幾年如一日照顧年邁患病的婆婆,苗翠勉為村里留守兒童捐贈冬衣等,這些生活在村民身邊的“德善人物”成為村民隨時學習的榜樣。平時人們拿起手機就能看到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好人好事,每一次點贊就是被感染受教育的過程。推動“好人好報、德者有得”,讓德善典型變身“百姓明星”。2019年2月,開設“德善杜村”微信公眾號,建起“德善檔案”,定期公布德善人物和先進事例,目前已“入檔”25例。同時,運用大喇叭廣播、上善行功德榜等形式,對“德善典型”進行宣傳;通過在重要節慶活動中進行表彰、頒發榮譽證書等形式,宣揚他們的德善事跡。發揮傳幫帶作用,讓德善人人向往。對評選出的德善典型,不僅曬在“功德簿”上,寫在“事跡欄”里,還經常組織他們走進村里的“道德大講堂”,與村民面對面地開展交流,如照顧老人的技巧、誠信經營的理念、美化庭院的方法等,讓更多村民感到好人并不遙遠,通過努力人人可以做到。現在進入“德善檔案”已經成為村民的樸素愿望,爭做“杜村好人”“文明家庭”已經成了村民的精神追求。

幫:幫解困難問題,志愿服務展作為。圍繞村民需求,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排憂解難,進而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促進自治。“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活動深入人心,面向全民建隊伍,匯聚多方力量。成立了四方面志愿者隊伍:①“心向黨”黨員志愿服務隊,由村內有活動能力的86名黨員組成,實行“黨員設崗、群眾點單”模式,設立了科技普及、民事調解、文體組織等10個志愿服務崗。每個黨員志愿者還固定聯系10戶村民,講解惠農政策、幫解實際問題。②“鏗鏘玫瑰”巾幗志愿服務隊,設有“紅嫂”“愛心”“英姿”“創新”4個分隊、600多名志愿者,服務領域廣泛。③“青春無限”青年志愿服務隊,由212名青年志愿者組成,負責聯系村里75周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對老人進行日常生活照顧。④“閃閃紅星”少年志愿服務隊,由村內120余名中小學生組成,開展村莊打掃、村內美化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根據需求搞活動,補位村莊治理。杜村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關愛困難家庭,做群眾的“知心人”;調解婚姻關系、鄰里糾紛,做村民的“調解員”;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做村民的“開心果”;組織村莊巡邏,做村莊的“守門人”。僅僅2019年上半年開展的各類村莊志愿服務活動就高達近千次,6月份組織的“杜村文明素質提升月行動”,通過文明引導,亂排亂放、停車占位等不文明行為得到有效遏制。立足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志愿者服務隊伍通過微信群收集群眾需求,建立供需對接機制。不定期發布服務項目和活動信息,讓志愿服務成為杜村特色名片。向需要幫助的村民發放了1139張黨員志愿者連心卡、47張巾幗志愿者愛心聯系卡和212張青年志愿者應急聯系卡,建立了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供需對接聯系,讓守望相助、患難相恤蔚然成風。落實回饋激勵機制,將志愿者服務的情況真實有效地記入到志愿者的檔案中,與黨員發展、年終考核等關聯起來,在“三八”和“七一”等節日期間,專門開展宣傳表彰優秀志愿者活動,激發廣大志愿者長期志愿服務的意愿,杜村的“巾幗志愿服務隊”已經被全國婦聯評為優秀志愿服務組織。

樂:樂享文化生活,提振百姓精氣神。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杜村人人都是“演員”、家家都有“高手”,村民們在文化活動中凈化心靈、在歡聲笑語里提升文明素質,做到了“與快樂相伴、與文明同行”。用悠久歷史喚醒鄉愁。針對民風淳樸、歷史文化悠久的村情現狀,在傳承歷史文化和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下大力氣攻關。發動全村老人對村莊歷史進行挖掘,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和實物資料,建成了杜村村史館,將600多年的村莊記憶展示在村民面前。在村莊入口處建立了村莊標識“和氏璧”,寓意杜村人傳承和發揚團結奉獻的精神,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不斷創造更加和諧幸福的生活。千年古槐設立保護墻、防護欄,建成古槐公園,使“杜村之魂”成為杜村人的鄉愁寄托。用傳統民俗凝聚人氣。弘揚當地傳統民俗,組織具有鄉土文化特長的村民,先后組建了華林樂隊、北會飛龍戰鼓隊、金鈸女子戰鼓隊和創新鼓樂隊四支隊伍,成員180余人,多次參加各級組織的文化活動展演,飛龍戰鼓隊已受邀在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上演出。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杜村都要舉辦隆重熱鬧的廟會,村民們賞春景、觀表演、吃美食,提升了對家鄉的文化自豪感。用文化活動提振精神。村內建成了5個文化廣場,面積2200余平方米,為村民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充足的場地,吸引群眾踴躍參與。村里經常組織廣場舞表演、羽毛球友誼賽等文娛活動,每年舉辦“村晚”、文藝匯演等大型演出。由村民自導自演的戰鼓、快板、詩朗誦《我驕傲我是杜村人》、合唱《我們杜村好》等,讓村民充分感受到杜村的生活變遷,激發了熱愛家鄉的榮譽感。

美:美化建設家園,繪制杜村新畫卷。為了讓杜村人更有“面子”,村黨支部團結帶領全體村民,凝心聚力搞發展,全心全意創事業。美化村莊環境,讓村容村貌美起來。以前的杜村晴天土、雨天泥。近年來,全面推進農村面貌改造,156條街道實現100%全面硬化,并配有310盞路燈,方便了群眾出行;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和清潔隊,垃圾日產日清;全村廁所無害化率達100%,綠化覆蓋率達48%,實現了“門廳整潔、綠樹成蔭心寬路暢、優美宜居”。發展園區產業,讓村莊的集體產業美起來。杜村充分打造“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注冊的“杜鄉緣”獲得國家級A級綠色認證。“杜鄉緣”為綠色種植專業的合作社,并且成了“河北省三十佳農產品品牌”。發展集“采摘、觀光、體驗、科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已建有日光溫室218座,占地1138畝,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產值500余萬元。201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達17000余元,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推動移風易俗,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村規民約重新修訂,從遵紀守法、婚姻家庭土地管理等8個方面對村民行為作出具體規范,將追求“德善”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建立由公道正派、群眾公認人員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制定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發揮村“兩委”成員和每個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倡導移風易俗,狠剎人情風。現在村民辦紅事平均節約萬余元,辦白事平均節約5000余元,操辦費用平均壓縮了50%。目前,全村沒有參與非法邪教、拜神弄鬼等現象,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简阳市| 正定县| 蒙自县| 新河县| 内江市| 准格尔旗| 浏阳市| 北京市| 汤阴县| 沽源县| 七台河市| 广安市| 安龙县| 湖口县| 宝应县| 宽甸| 合水县| 安庆市| 永嘉县| 海宁市| 玉环县| 安塞县| 西城区| 威信县| 宣武区| 大港区| 新化县| 乌兰县| 聂拉木县| 临汾市| 瑞昌市| 德惠市| 新密市| 琼海市| 文安县| 商都县| 葫芦岛市| 读书| 庄浪县|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