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報告(2020)
- 李鑒修 李龍 王彥坤 康振海
- 2863字
- 2021-04-23 18:09:56
一 河北省培育文明鄉風的做法及成效
為了培育良好的鄉風、淳樸的民風,讓人們記住鄉愁,河北省在2019年塑造鄉風文明中精心部署、多措并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精心安排部署培育文明鄉風活動
2019年初,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的任務分解方案》,以省文明委名義印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王東峰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加強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治理的函》(冀文明函〔2019〕1號),組織各地加強對農村封建迷信活動的治理,推進移風易俗。年初在全省文明辦主任會議上安排部署移風易俗工作,開展婚喪嫁娶革新行動,集中整治在公共場所焚紙放炮、披麻戴孝、拋紙錢甚至組織封建迷信活動問題。2019年4月在邯鄲組織的全省文明創建工作觀摩交流活動、9月在邢臺平鄉縣召開的全省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工作現場觀摩會,對鄉風文明中關于開展移風易俗的工作進行安排調度。
(二)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一是注重思想引領。“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充分考慮群眾習慣,尊重習俗,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小馬扎”宣講小分隊、農民理論家等,發揮鄉鎮文化站、基層黨校、文化廣場和村民中心等各種宣傳作用,深入宣傳黨中央和省委關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邢臺市組織“小馬扎”宣講小分隊紛紛穿街走巷,到鄉村、文化站點、集市廣場,運用誦讀、快板、說唱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講,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注重教育感化。持續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涵育良好文明鄉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的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養成,激勵農民群眾積極投身于鄉村文明建設中。滄州肅寧鎮、保定市商平莊村等地廣泛開展“我和我的祖國”365百姓故事匯活動1000多場,20余萬人次參與,激揚社會正能量。三是注重實際融入。把發掘鄉村文化的時代價值、留住鄉村記憶、振興民俗文化,融入農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與法制宣傳教育相結合,增強農民群眾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四是注重運用各種基層的宣傳載體。運用村史館、文化長廊、農家書屋等載體,宣傳鄉風文明。鹿泉區下聶莊村通過繪制鄉村文化墻,評選村民創業典型,講述村莊發展歷程,引導村民愛黨愛國、艱苦創業、建設幸福美麗家園,近幾年村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依托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推動文明鄉風陣地建設
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持續深入移風易俗,培樹文明鄉風。組織各地全面加強以農村精神文明“十個一”建設創建工作為抓手,廣泛開展文明鄉風陣地建設和各項創建活動。結合文明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文明鄉鎮建設。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的比例高達65.4%,文明村占比達到43.5%,貧困地區文明村鎮占比也有較大提高。在推進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加大貧困地區工作力度,從各方面進行傾斜,推進貧困地區創建工作發展。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開展文明積分超市等文明鄉風建設。在南和縣,充分利用村內60個“農村文化禮堂”,通過設立道德榜、鄉賢榜、義舉榜,全面推進農村鄉風文明的陣地建設。
(四)發揮“兩會一約”的規范和移風易俗的作用
“兩會”指的是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一約”指的是村民的村規民約。一是完善村規民約,將治理天價彩禮、攀比風、人情債等鄉風陋俗列入其中,規范村民們的日常行為,管理村莊的公共秩序,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承德肖店村每家每戶都有一本《村規民約》,村民辦理一切事務都要依照村規民約進行,成為當地村民的“身份證”。二是建立完善紅白理事會,組織村民民主討論制定婚喪活動的各項標準和流程規范,切實發揮剎歪風、正民風的作用。定州鈕店村的紅白理事會,詳細規定紅白事標準,具體到煙酒的價位和用餐的桌數,在村“兩委”干部監督下嚴格執行,引導村民轉變老舊觀念,摒棄紅白事之中的陳規陋習。三是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作用,發動群眾對不贍養老人、不講道德、粗言穢語、賭博斗毆等陳規陋習和不文明、不道德行為進行評議,引導村民摒棄不道德不文明行為,崇尚勤儉、孝道、鄰里和睦、家庭和諧、互幫互助的文明鄉風。邯鄲市磁縣德政鎮后小寨村利用村內的“道德講堂”,引導村民們養成崇德向善、爭做孝順兒女、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事實證明,道德講堂以及持續講出農村鄉風文明的新風尚,目前全省各行政村普及率已經在95%以上。
(五)培樹群眾身邊先進典型
發揮典型的引領作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類典型為引領的工作常態。一是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先鋒帶頭作用。各地都把移風易俗作為黨委工作重要內容之一,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推動,并做好宣傳教育群眾工作。二是發揮評比表彰引領作用。河北省通過“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星級文明戶”“十大孝子”“身邊好人”等評比活動的開展,表彰村民們的美好道德善舉,傳播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提升鄉風文明,助推文明道德建設。2019年唐縣表彰1330個“十星級文明戶”家庭,對其中47個家庭中的大學生每人給予1000元獎勵,對4535個家庭成員進行免費體檢,發放免費旅游券等,引領了良好風尚。三是發揮新鄉賢骨干作用。引導各地建立以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鄉村教師、退伍軍人、文化能人、返鄉創業人士等為主組成的新鄉賢隊伍,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辛集市村村建立新鄉賢隊伍,幫助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明是非,影響帶動群眾重禮儀、守孝悌、行善舉。
(六)創新方式方法宣傳文明鄉風
河北省各地通過創新方式方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宣傳文明鄉風的思想和觀念。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通過廣泛開展文化活動,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或者紅白喜事等村民聚集的節日或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一些體現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歌曲、戲劇、小品、相聲等文藝活動等,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活動,引導村民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宣傳文明鄉風的理念和思想。承德、張家口有關縣區組織群眾在農閑時節編排小品、戲曲等各類移風易俗小節目100多個,在電視、網絡等多種平臺展播,并組織文藝愛好者深入社區、鄉村巡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觀念。組織省市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河北日報》(文明專版)每期推出文明鄉風典型,河北電視臺開設《文明鄉風看燕趙》專欄,深入挖掘推廣移風易俗好做法,宣傳各地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經驗,鞭撻抨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等不良現象,引導廣大農民自覺除陋習、樹新風。各地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常態化展示“千村百鎮”經驗,有效發揮示范作用。
(七)建立常態長效機制
河北省各地注重利用和發揮考核工作機制,切實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深入。各地還通過建立健全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事項的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后報告等各項機制制度,嚴禁黨員干部婚喪大操大辦、崇尚封建迷信、助長“高價彩禮”等行為。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通過制定移風易俗督導方案,明確標準要求、時間節點、人員組成等,不定期進行專項督導、暗訪檢查,有效防止了各種不良風氣,形成了防貧返貧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