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真實進步指標測算報告(2018)
- 關成華 涂勤
- 1953字
- 2021-04-29 18:13:54
第1章 緒論
早在20世紀20年代,現代福利經濟學創始人A.C.Pigou,就在其著作《福利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Welfare)中,闡述過將國民收入與福利等價起來的思想。但是在當時,這個想法還難以真正實現,因為沒有成熟的宏觀經濟測度體系。1953年,聯合國發布“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其中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為該體系的核心內容,受到廣泛的關注與推崇,其主要核算一定時期內國家的生產能力,衡量經濟的發達程度。
1970年以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影響福利水平的不僅僅是經濟因素,社會、環境等因素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經濟增長或收入增加不能等同于福利提升,比如在自然災害等破壞性項目上支出增加,雖然GDP增加,但實則意味著國民享受到的福利減少。同時,生產的最優規模、資源的公平分配與效率配置等,成為經濟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對人類福利水平的測度,需要將社會、環境等因素納入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因此學術界對已有的宏觀框架進行研究和調整,或者直接開發新的框架,福利測度方法的探索迎來了一個熱潮。
伴隨著觀念的進步,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相關學科也得到了重大發展,產生了很多新學派、新理論。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新古典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經濟倫理學、綠色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等。[1]這些理論大部分發源于美國,既為真實進步指標(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的產生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其進一步發展完善創造了有利條件??傊?,從1970~1990年的實踐與理論發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GPI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這一背景為GPI后來在國際上迅速流行,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GPI誕生的直接原因是對GDP的反思與批評。但是事實上,其更深刻的時代背景,是人們對于經濟福利的認知覺醒與不懈追求。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就開始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他們意識到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并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在這個時期,發達國家經過二戰后的高速發展,經濟開始普遍遭遇危機,國家的福利政策困難重重,社會中貧富分化、矛盾沖突不斷加劇,自殺、犯罪、毒品等問題日益凸顯。自20世紀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經濟增長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即使如此,環境與社會問題也仍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甚至出現了進一步惡化的趨勢,比如絕對貧困、森林破壞、氣候變化等。
與此同時,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的政府管理體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西方國家的政府開始學習私人企業的經驗,通過運用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手段,建立健全的績效管理和考核體系,全面提升執政能力與服務水平。這個改革在1990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即普遍建設服務型政府,以服務為本、以公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得到了廣泛接受和實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這一理念的落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處于發展時期的中國,政府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采取粗放的增長模式,導致中國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貧富分化、社會矛盾加劇,環境惡化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p>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政府來說,如何在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保證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保證人們享受可持續的福利,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其中,最直接和迫切的任務,是建立健全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由此,GPI這類新型指標體系的建立自然成為必要。
本報告的主要目的是基于2017年中國真實進步微觀調查數據和宏觀數據,通過對GPI的系統研究和測算,全面、準確地展示中國真實進步的理論與實踐狀況,推動國內相關研究與應用的深入開展,并為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本報告主要分為六章:第1章為緒論;第2章為真實進步指標理論綜述,主要內容為GDP存在的不足,其他測算社會發展福利水平的指標,GPI的理論與邏輯,GPI的指標設置,GPI的應用以及GPI的評價與前景;第3章為市場基礎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第4章為要素資本提供的服務價值,第5章為環境與社會成本,其中,第3、4、5章主要根據對中國真實進步微觀數據的處理和宏觀數據的收集,對中國GPI各賬戶分類指標進行核算和結果展示;第6章為真實進步指標測算結果及比較分析,主要基于測算的人均GPI和人均GPI/GDP,各省人均GPI和人均GPI/GDP,進行了國別、區域和省際對比分析。
[1] 關于各理論形成的具體時間,新古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是1970年代,經濟倫理學是1970~1980年代,綠色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都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正是在這個時期,MEW、ISEW和GPI相繼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