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港資企業發展研究
- 陳廣漢
- 7209字
- 2021-05-11 18:09:55
四 典型的“香港制造”產業及企業
(一)特色產業
香港工業迅速崛起的過程中,涌現出一些突出的產業。表1-14列出了1960~1975年香港產品出口的分布情況,由于統計限制,本文采用莫凱在《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一書中研究的數據來分析,其中產品分類的方法是按照商品貿易分類法。主要選取紡織業、制衣業、塑膠業及電子工業來分析。
表1-14 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香港各類產品出口分布
續表
1.紡織業
紡織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世紀50年代香港發展最快的輕工行業,也是香港唯一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裝備的輕工行業,香港紡織業被稱為香港工業的“領頭羊”和全世界最現代的紡織業之一[31]。香港紡織業發展始于1947年,主要是一批滬、蘇、浙企業家在香港開設了多家較大型的紡織廠。1947~1954年,香港的紡紗能力增加了10倍,而從1955年到1962年,紡紗能力又增加了1.5倍。截至1962年底,香港共有紗廠35家,紗錠60萬枚,雇用工人19000多名,年產棉紗60萬巴。與此同時,香港還有大小布場263家,擁有織布機2萬多臺,雇用工人25600多名;大小染廠146家,雇用工人5200多名。1966年,香港開始生產人造纖維,此后產量增長也十分迅速。在此期間,香港的紡織業生產了大量的優質棉線、毛線等,除出口和本地銷售外,也為新興的制衣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但香港紡織品更容易受到進口國家的配額限制,1950年代末期,大量的香港棉紡織品出口到英國,引起了當地紡織工業的關注,進而對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英國限制從香港輸入棉紡織品,結果1959~1962年三年間,香港自動限制出口到英國的紡織品。這是香港紡織品首次受到配額限制。再接下來,香港成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正式會員,紡織品配額受到“自愿限制方案”(Voluntary Restraint Program)的限制,導致紡織品在香港總出口中所占份額日益下降。同樣屬于此類的還包括家具和鞋產業。當紡織品受到限制時,香港便提高品質,開始轉向毛紡、混紡、成衣等方面進行轉型。
2.制衣業
制衣業在香港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香港的制衣業,一般品質較低,主要輸往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主。1958年美國與香港地區之間實行棉織品貿易限制后,為了盡量利用配額和提高回報率,香港制衣業提高生產技術和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香港輸美服裝大量增加,制衣業也以此為契機得到迅速發展,香港很快成為世界知名的服裝出口地之一。1960年制衣業和紡織業的合計產值超過了造船業,有接近半數的工廠工人受雇于紡織和制衣業。到了1970年,香港服裝出口總值已經達到43.3億港元,占香港全部產品出口的35%。這一年制衣業雇用人數比紡織業多兩倍,成為制造業的最大行業。自此香港制衣業逐漸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道路發展。
3.塑膠業
塑膠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的行業。1967年以前,香港的塑膠制品包括塑膠花、塑膠玩具和塑膠用品三大類。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生產的塑膠花盛極一時,幾乎獨占了整個國際市場。但不久,塑膠花不受人們歡迎了,塑膠花廠基本關閉或者轉產。至于塑膠玩具,早期玩具主要以塑膠為原材料,1960年有85%的玩具用塑膠做成。以后生產玩具的廠家在此基礎上,結合新的生產技術,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玩具業。塑膠用品還包括日用品,例如廚具、雨衣等。1967年,塑膠制品的出口總值為9.23億港元,占香港產品出口總額的12%。同屬于此類型的還包括旅行用品和首飾等。它們雖然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但是產品多樣化、變化性強。香港的廠商利用其靈活多變的特點,通過新產品、新設計、新款式提高塑膠產品品質和產品價值,使塑膠業發展順利。
4.電子工業
香港最早的電子工業是1959年成立的晶體管收音機,該廠專門為SONY牌收音機進行裝配工序,1950年電子工業產品的出口額不足50萬港元,而1969年已經增加到4.94億港元,占香港產品出口總額的5%。1970年,香港的電子工業已經開始生產計算機零部件,從此進入計算機時代。同屬于此類型的還有機械、科學與光學儀器和鐘表等。這類產品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或70年代初期興起,增長迅速。到了70年代,香港電器與電子產品出口已經超越紡織品,成為僅次于制衣業的香港本地出口產品。
(二)特色企業
關于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熊彼特(Schumpeter.J.)為首的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家是一個創新者,他發揮開發新產品、找尋新材料來源、開拓新市場、采用新生產技術和發展新的組織形式等作用,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風險”。香港在工業化階段,幸運地擁有了一群卓越、能干的企業家,推動了香港的工業化。香港企業家具有拼搏精神,追求成就的欲望強,驅使本港的工業發展。制造業著名企業家安子介回憶自己在1950年創辦華山染廠的情況時說道:“當時建廠十分艱苦。華南染廠建在九龍青山道,那時香港經常斷水,而染廠正需要大量用水,我們只好到山上去泵水使用。”[32]“二戰”后,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類似的經歷。本文以長江實業及利豐集團為例,從企業的發展歷程及企業家精神的角度探討香港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歷程。
1.長江實業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實業)為長江集團的旗艦,是一家地產發展及策略性投資公司。它是香港一家跨國企業,集團在香港的分公司包括三家同為恒生指數成分股的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及電能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記港陸有限公司及TOM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實業到目前為止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之一。提及長江實業,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想到香港首富,也就是長江實業的創始人李嘉誠。而他的奮斗史也恰恰反映了香港的制造業發展史。
(1)手工作坊式的塑膠產業起步
李嘉誠于1928年在中國東南部的沿海城市潮州出生,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1939年6月,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家里。此時,香港恰逢亂世,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圣誕節前夕,香港英軍向日軍投降。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愈加困難,而父親李云經又在這時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因此,李嘉誠很早便輟學步入社會。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鐘表店當店員,學會了鐘表裝配修理技術。幾經跳槽,李先生不足15歲時到一家塑膠貿易公司任職。憑著努力,他18歲做了部門經理,20歲升為總經理。然而正是他具有香港企業家“追求創業”的精神,1950年夏新中國成立之初,22歲的李嘉誠決定開始創業,創立了“長江塑膠廠”。之所以選擇塑膠產業,是因為他確定塑膠產品作為時代的新興事物,具有低廉、耐用的特點,比木材和金屬產品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他選擇了生產塑膠玩具和家庭日用品為發展的突破口。
當時,“內地數十萬難民”涌入香港,香港鬧房荒,因此資金、廠房、設備都受到較大限制,只能采用落后的手工舊作坊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生產,李嘉誠同時身兼老板、操作工、技師、推銷員、會計等多個職務。由于李嘉誠對推銷輕車熟路,訂單逐漸增多,發展非常順利。
(2)開發新產品,生產塑膠花
一帆風順式的發展背后往往蘊含著較大的危機。長江塑膠廠曾出現產品質量等相關問題。隨著塑膠工廠的日益增多,競爭也日益激烈。競爭的規則就是優勝劣汰,粗劣的產品必然會被逐出市場。1955年,經歷“質量門”事件后,憑借真誠與誠信長江塑膠廠終于出現了轉機,產銷漸入佳境。李嘉誠生產的塑膠產品在香港市場占有了一定的份額。但是如果沒有新的產品出現,遲早還是會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1957年,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無意看到一則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正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則消息使李嘉誠意識到: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于是李嘉誠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經過精心的研制和數次的實驗,帶領長江塑膠廠率先在1957年生產出了第一批塑膠花,并且價格低廉、款式新穎。這些塑膠花迅速搶占香港及東南亞市場,憑借塑膠花這一契機,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塑膠廠迎來了創辦以來的第一次飛躍。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長江塑膠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
(3)擴大規模,構建股份制公司
雖然塑膠花為長江塑膠廠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如果不擴大規模、添加設備、改變原有的生產條件,那么長江實業很難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因此,他決定學習西方的企業組織結構及管理方式,將“長江塑膠廠”進行股份制改革。首先第一步改革是組建合伙式的有限公司,將籌集到的資金用于租賃廠房,投入生產。1957年底,長江塑膠廠正式改名為長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仍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塑膠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第二步改革是發展到相當規模,申請上市。果然,1972年11月長江集團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此時,李嘉誠把香港企業家所具備的靈活、創新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4)尋求海外銷路,擴大市場規模
長江公司塑膠花在香港市場占有一定份額后,李嘉誠開始考慮效仿紡織品、制衣業等行業,打開海外銷路,以此帶動生產。李嘉誠尋找各種機會,帶領歐洲的開發商參觀長江公司,并用自己的真誠與物美價廉的產品,獲得了歐洲最主要市場的批發商的青睞。從此,李嘉誠的產品直銷歐洲市場,接下來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并成為“塑膠花大王”。
(5)介入地產市場,走向事業輝煌
從李嘉誠艱苦的創業歷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善于洞察先機、勇于開拓的商業奇才。20世紀50~60年代,塑膠花業興旺一時,它除了物有所值、美觀耐用的優點外,還迎合了人們趕時髦的心理。但是萬物“盛極必衰”,塑膠花于是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的廠廈,靠出租物業賺取相應的利潤,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嘉誠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全部興建樓宇收租物業,雖然資金回籠較慢,但是有穩定的租金收入。同時物業增值,到了1979年,長江物業的利潤已經開始超過塑膠花。
總體來看,整個20世紀,香港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極為特殊的地位帶給了香港眾多的商機。而李嘉誠成功地抓住了這些機會。首先20世紀50年代,在李嘉誠創業初期,大批逃避戰亂的人們涌向香港,給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動力,也使香港本地的市場容量擴大了許多,為長江塑膠廠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及市場;同時,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轉向加工貿易,香港的工業以紡織、成衣業為龍頭,塑膠、玩具、日用五金等產業相繼崛起,成為香港經濟新支柱,李嘉誠的塑膠廠的創立、興起與發展恰好順應了這一經濟轉型的歷史潮流。但李嘉誠之所以能成功地把握每一次歷史機遇,也與他自身所代表的“創新、堅持、誠信、靈活”的香港企業家精神是分不開的。
2.長江制衣
長江制衣集團于1949年由陳瑞球博士創辦,并于1970年上市,是香港最大服裝集團之一,是享負盛名的OEM/ODM成衣生產商。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多元化的制衣企業,業務遍布全球,員工超過2萬人,門店超過1200間,是一個集成衣制作、紡織、批發于一體的跨國集團,主要生產男女裝、西褲、休閑褲、外套、馬球襯衫及T恤等。旗下子公司YGM貿易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出產香港品牌成衣。廠房分設內地、馬來西亞及港、澳等地區,業務遍及東南亞、美國、意大利、法國及英國各地。長江貿易有限公司是該集團另一上市公司,主營成衣批發及零售業務,并代理皮爾卡丹、華倫天奴等名牌服裝。集團以香港地區為基地,并擴展中國其他城市以至世界各地。該公司在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孟加拉國和內地都設立了辦事處;并于香港、內地(無錫、番禺、東莞)及孟加拉國和柬埔寨建立了生產線。外銷市場以歐美、日本及東南亞為主。
創辦人陳瑞球,1926年10月22日生于廣州,被稱為“香港紡織大王”,現任長江制衣集團、YGM貿易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著名實業家、工業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曾獲香港政府授予“太平紳士”并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及英女王頒授“英帝國官佐勛章”。在香港,提起陳瑞球的名字,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香港的紡織制衣業,而他正是香港光榮的舊經濟及香港現代創業精神的寫照。以面積計算,香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百萬富翁。他們大多數在房地產或股票市場致富;陳瑞球則屬于少數的例外。他致富之道是傳統的:就是先制造,后銷售。
1937年,陳瑞球11歲喪父。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陳瑞球一家搬遷到澳門。一年后,澳門發生霍亂疫癥,陳家又遷往香港。然而,1941年香港淪陷,為躲避戰亂,陳家逃往廣州,不久再輾轉至澳門。從此,陳瑞球結束了求學生涯,走上了經商之路。直到1945年9月16日,香港解放,陳家再次移居香港,傳承祖業,繼續做傳統的布匹絲綢生意。1949年,陳瑞球在香港創辦長江制衣廠,主要生產襯衫供應本地市場,其后更出口至歐美市場。他對香港紡織業制衣業的發展曾做出突出的貢獻。
首先,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口配額制成立時,殖民地政府傾向于將所有配額分給英資和印資的出口商,陳瑞球與已故林根成先生聯合各大商會代表向政府力爭公平分配配額方法,最終獲政府同意,出口商和廠商各分一半配額。此舉不但為香港制衣業奠下基石,也為香港成衣出口帶來三十多年的平穩增長,使紡織業及制衣業成為本港的一個主要工業。
其次,紡織制衣業是由紡紗、織布、針織、漂染和成衣這幾個主要生產環節所組成,早年每個生產環節都有自己的商會。為了將各個不同的紡織漂染制衣業商會凝聚起來,陳瑞球和業界翹楚于1988年成立香港紡織業聯會,他亦在眾望所歸下成為該會首屆主席。陳瑞球定期向政府剖析實況,提供意見,多年來無私地捍衛業界的整體利益;最令人稱道的是,經過他多番努力爭取,香港紡織業聯會終于在立法會功能團體組別爭取到一個席位,為香港成衣出口三十多年的平穩增長奠下基石。
陳瑞球不只是照顧他的同業,他更相信成衣業要健康成長,就必先照顧前線工人。20世紀80年代香港尚未有強積金,長期服務金(員工被解雇或退休,雇主要按年資做出補償)成為員工離職的唯一保障。陳瑞球以資方代表的身份,以多種方式參與香港的勞資關系發展,成為業內的理性聲音,致力平衡東主的需要與工人的利益;最終促成長期服務金計劃的落實。長期服務金計劃被譽為香港勞資雙方經協商而達成共識的里程碑。
3.利豐集團
香港利豐集團起源于廣州的華資貿易(1906~1949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出口貿易商號之一。初時該集團只從事瓷器及絲綢生意;一年之后,增添了其他的貨品,包括竹器、藤器、玉石、象牙及其他手工藝品,以及煙花爆竹類別。1937年12月28日,利豐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創立。截止到2012年,集團旗下有利亞(零售)有限公司,利豐集團、利邦與利越時裝有限公司。利豐(零售)有限公司業務包括大家所熟悉的OK便利店、玩具“反”斗城和圣安娜餅屋;業務網絡覆蓋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東南亞等其他市場,逾600家店。利和集團,以專業物流服務為根基,為客戶提供經銷、物流、制造服務領域內的一系列服務項目。業務網絡覆蓋大中華區,東盟,美國及英國,經營著90多個經銷中心,在內地設有18個經銷公司,10000家現代經銷門店。利邦時裝有限公司是大中華區其中一家大型男士服裝零售集團。現在在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和澳門收購經營11個包括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Kent & curwen和D'urban等中檔到高檔的男士服裝品牌,全國有超過350間門店,設于各一線城市之高級商場及百貨公司。利越時裝有限公司,負責中國內地里奧(LEO,意大利)、捷寶(GIBO,意大利)、古杰師(UFFIZI,意大利)、奧維路(OVVIO,意大利)、綠適(Roots,加拿大)品牌銷售業務。
它雖然并不是傳統的香港制造業,但其發展也能間接體現出香港制造業的發展歷程。
(1)植根香港的出口貿易商
1935年初,由于戰爭原因,馮柏燎先生將成立于廣州的利豐集團轉移到香港。在香港初期,利豐集團仍然主要從事進出口業務。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反而促進了香港貿易的發展,尤其是輸往英國的港制手電筒最受歡迎,因此,在此期間,利豐成立了——域多利電筒制造有限公司。但隨著香港的淪陷,占領當局實施貿易壟斷政策,香港大多數的貿易、制造陷入癱瘓。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利豐產業迅速恢復,主要經營藤器、竹器家具,中國土特產如象牙、爆竹等,主要出口美國,貨源則大多數來自香港本地及內地。
(2)積極參與工業化進程
香港工業化開始后,紡織、制衣業進入全盛時期,塑料、玩具、鐘表、金屬制品等也相繼發展,并帶動了香港航運、金融等產業的發展。面對香港經濟的轉型,利豐也及時調整策略,積極參與工業化進程。尤其是1949年以后,難民潮涌入香港,勞動人口突然增加,有助于香港發展以制造生產為主導的勞工密集市場經濟,利豐最初的出口產品類別包括服裝、玩具、電子產品及塑料花。塑料品、煙花及紡織品這罕見的組合,讓利豐成為香港以現金計算的最大出口商之一。
當時,塑料花業一度成為僅次于紡織業的第二大產業,利豐向當地廠家大規模采購塑料花產品出口海外,并成立了“偉大實業”公司,專門生產塑料花。最值得稱道的是,它采用了上文提及的“外判”的生產方式,按件計發,將塑料花瓣派發給家庭,由家庭的主婦及兒童做成塑料花成品,為數以千計的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除了塑料花外,利豐還涉足藤器、木器等產品的生產,后來隨著業務的發展,利豐專門從事采購代理服務。
(3)專門化采購業務
20世紀70年代初,亞洲四小龍迅速崛起,以低成本的方式互相競爭。西方的零售商則越來越傾向于直接與亞洲供貨商交易。在此情形下,利豐再難以按照以往外向型的出口模式繼續盈利。于是公司決定上市,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專注于做生產的管理者,為以美國為主的零售商提供增值服務,包括在亞洲物色最具效益的生產基地和協助這些美國企業處理在亞洲的采購業務等。
利豐集團的發展也與香港工業化的進程息息相關,為香港工業品的對外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利豐自身的業務結構,也能反映香港工業化的轉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