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勞動密集出口型工業體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

復雜的社會背景使得香港在“二戰”后的幾十年里,經濟迅速發展,由一個轉口港躍升為新興經濟體,躋身于世界工業經濟體行列。在此期間,香港人口迅速回升,制造業體系正式形成,帶動了香港經濟的繁榮與起飛。

(一)香港經濟總體形勢

1.GDP增長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香港只經歷了短暫的恢復期,很快就進入高速增長的軌道。1947~1978年32年間,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由15.35億港元增加到852.06億港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9.98%,如表1-4所示[25]。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源于它能夠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恢復了亞洲重要轉口港的地位,50年代起又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城市,70年代又成為舉世公認的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國際都會和旅游點。因此,國際上把資源匱乏、土地狹小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破壞的香港如此迅速地改變面貌的現象,稱為“東方奇跡”。

表1-4 1947~1978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及增長率

1950~1955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3.37%,這一時期是香港工業的開始。香港迅速建立了勞動密集型工業體系,開拓國際市場。1961~1965年,香港工業發展更為迅速,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8%。

2.“亞洲四小龍”中最為突出

香港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增長水平與同時期的亞洲其他三小龍相比,也是名列前茅。如表1-5所示,在1960~1970年,香港地區最先實行外向型的出口工業化的策略,經濟增長最為顯著,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20世紀70年代末。而臺灣地區雖然也于50年代開始進行工業化,但政策完全與香港地區不同。它的內部市場規模比香港地區大,采用了近10年的進口替代政策促進本土工業的發展,直到內部市場飽和才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政策。韓國的內部經濟規模更大,初期同樣采用促進本土工業發展代替進口的發展策略。新加坡采取進口替代的時間較短,工業化開始幾年后便迅速轉向出口導向,60年代末期,經濟也開始迅速發展。綜合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道路,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背景與經濟政策有所不同,但最后都是以面向出口市場為主導,創造了經濟的奇跡。香港地區在初期表現尤為突出,但到了70年代末,開始受到限制,也導致香港工業后期的轉移與轉型。

表1-5 亞洲“四小龍”本地實際GDP增速比較

3.經濟結構呈現“失衡性”

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是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具有較強關聯性的兩個不同的指標。如果把經濟增長視為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過程,那么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則是保障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能否形成與市場要求相吻合的社會經濟結構,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重要的影響。由于香港本身并沒有早期的統計資料,本研究只能從世界銀行公布統計的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在各部門及行業間的分布來大致分析。

如表1-6所示,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末,香港制造業份額大幅增加;同時,與制造業出口相關的服務行業,如貿易與金融等增長比較迅速。而農業及礦業,則日益衰減。總的來說,香港在20世紀50~70年代,第二產業開始迅速上升,差不多維持了20年;與此同時,第三產業也開始發生變化。作為一個人口稠密并以貿易為率先發展產業的地區,香港服務行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直至70年代后期,香港制造業開始衰落,而服務業所占比重則進一步增加,這也標志著香港由工業化城市向服務業城市轉型的開始。

表1-6 1950~1980年香港生產總值的產業分布

(二)香港制造業發展情況[26]

1.制造業初期以“船舶工業”為主

20世紀40年代末期,香港的整體經濟是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要支撐的。船舶工業是當時香港最大規模的制造業。其制造船舶是為了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重要轉口港和貿易中心的地位。至于一般制造業,主要生產棉線、針織品、食品等,但總體產量不高,以自給自足為主。

由表1-7可知,以雇用人數相對比例來看,1947年香港最重要的七個工業部門分別為:運輸設備、紡織、金屬制品、橡膠品、出版及印刷、工業化學及化學產品、食品工業。但1953年,香港的工業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完成了轉口港向工業城市的轉變。而到了1959年,重要的工業部門則變為紡織業、制衣及紡織品、食品工業、木材與軟木制品、家私及陳設等,行業較1947年有了較大調整。在此期間,除了船舶業的衰退,其他一些產業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表1-7 香港主要制造業人數及企業數變化(1947~1959年)

續表

2.新型產業迅速崛起

20世紀50年代中期,紡織業迅速崛起并維持其“領導工業”地位,1959年,紡織業基本占據所有制造業雇用人數的1/4;其次,制衣業迅速崛起,雇用人數占比由1947年的2.5%增長至1959年的19.0%,與紡織業并駕齊驅。而相對下降比較明顯的包括橡膠業、工業化學與化學產品業以及運輸設備業。這也體現了香港工業逐漸由與“船舶”有關的制造業轉型為“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的特點。與此同時,其他產業也不斷有新產品出現,涌向國際市場。例如電器與電機工業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生產電子元件、收音機,到了60年代末期電子收音機成為該工業的主要產品;原本被列入“其他”項的塑膠玩具與產品業也逐漸回升,生產的塑料玩具、塑膠花及其他產品在50年代中期迅速暢銷,使塑膠產品成為單獨的工業,成為香港重要的工業之一。到了20世紀60年代,香港制造業繼續高速發展,特別是面向出口的紡織、制衣及塑膠、電子等產業。1970年香港產品總出口額達到123.47億港元,比1960年增加3.3倍,平均每年遞增15.7%。

(三)香港工業的發展特征

賴德爾(Reidel)曾在《香港工業化模式》(The Hong Kong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一文中對“二戰”后初期的“香港工業化模式”的特征做出精要的概括:

香港擅長制造標準化的消費品以供出口至高收入國家,同時,這塊殖民地以亞洲國家為其提供原材料,也有賴于西方國家提供生產資料。另一項關鍵特征是其出口行銷的方法。香港依靠制造商、批發商和歐美大型連鎖零售商來行銷其產品這一特征,加上其制成品的高度標準化,幾乎沒有需要“研發”,即意味著香港企業家只需要盡可能地發揮所長:生產。[27]

短短幾句話,概括了香港工業化模式的重點:出口、輕工業、標準化,因此,下文分別從以上幾點擴展來探討香港工業的發展特征。

1.出口導向型

前文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改變了之前的國際分工:工業化發達的國家將一些生產程序日益成熟的產業如成衣、玩具等轉向勞動力及其他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進行生產。最早轉向海外生產的產品,都是標準化的消費品,并不需要復雜的生產技術,香港廠家的主要角色就是按照訂單的要求,進行生產、加工即可。因此,香港在“工業化”初期,便采用“出口導向型”的工業化策略,并取得成功。這與一般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首先采取“進口替代”型的策略完全不同。如表1-8所示,1948~1959年,本地出口的增幅急速擴大,平均每年增長率可達27.2%,由此推斷,香港的工業發展完全是由出口帶動的。

表1-8 1948~1959年香港本地出口、轉口與進口額(當年價格)

港英政府在1969年的年報中也宣稱“估計約百分之九十的工業產值來自出口”。1971年的《產業結構調查》更是詳細列出香港制造業產品出口額占產值的比重。由此可見,香港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始終是占據產值絕對比例的。

表1-9 1971年香港各制造業產品出口額占該產業產值的比例

出口導向型經濟可以分為“生產者驅動”與“消費者驅動”兩種模式。在工業化初期,香港擔任的是一個“代工”的角色,沒有負責設計的任務,更不會有自己的品牌。廉價的勞動力就是香港的獨特優勢。產品生產完后,再直接出口到海外批發,經銷商經過中介將產品出口至外國的百貨公司[28],如表1-10所示,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占總和額比例1960年為67.5%,而到了1970年,甚至達到了84.2%,其中對美國的出口額又占據了超過一半。按照“全球商品鏈”價值體系,香港屬于消費者驅動市場型:當地的制造商作為代工生產者,根據貿易公司、海外連鎖零售商、買家、代理商的制成品要求,投入生產。

表1-10 1960年、1965年、1970年香港工業化時期產品分地區出口額及占比

2.中小型企業為主

香港土地狹小,資源有限,這些都決定著香港不具備大規模發展重工業的條件。而輕工業由于所需資本少、技術簡單,而且資金周轉快,轉行業或者改變所生產的花色品種也比較方便,很適合香港多數廠商的具體情況。同時,這些生產廠商以小型工廠為主,在香港被聯合國列為“新興工業化”地區的1981年,香港共有注冊工廠47996家,其中49人以下的小廠占到92.4%,500人以上的僅占據0.3%。

表1-11 1951~1987年部分年份香港大、中、小型工廠占工廠總數的比例

續表

根據很多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經驗,工業化將逐漸淘汰傳統式經營的小工廠,發展大規模生產方式的大工廠,使生產的平均規模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但香港的經驗卻恰恰相反。工業化的進程不但沒有淘汰小工廠,反而是小型工廠不斷增加,使得制造業的平均企業規模逐漸縮小。根據經濟學的企業發展理論,大企業首先可以在技術上采用更為先進的技術、設備,降低平均成本;其次可以通過分工和專門化增加效率;再次可以更好地占有市場,發揮壟斷力量。但為什么香港的小型工廠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日漸茁壯呢?

莫凱在《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一書中指出,形成這種中小企業靈活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家精神”,這也是恩萊特在《香港優勢》一書中所重點強調的“香港企業家精神”:“自開埠以來,香港一直是外向型的城市,信息流通快捷、經濟環境寬松,人們養成了靠自己的性格,并意識到‘只有自己當家作主,才能保證最佳的生活’。而推動香港蓬勃發展的正是這種精神”。薛鳳旋曾總結香港中小企業盛行的原因:“香港的工業行業加入門檻并不高,以致很多熟悉行業運作的如有經驗的熟練工人,動了做老板的念頭,導致了小廠數目不斷增加。”[29]也就是說,香港的最初生產加工、配裝等程序,從業者只要懂得相應的技術,便有條件進入此行業中。同時,在香港制造業內部存在一個相當龐大的“外判”系統[30],即某些較大的或者有實力的工廠從海外買家或者貿易公司接到訂單,會因為旺季繁忙或者訂單量過于龐大,將業務外判給其他代工工廠來進行。也正是這個“外判”系統,一方面孕育了香港的很多企業家。香港人創業欲望強烈,只要有些經驗,都愿意自立門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生產的靈活性,使香港制造存在一個彈性的生產系統。

3.勞動密集型

林江曾對香港制造業的霍夫曼比例進行研究,將食品、成衣、紡織、皮革、紙品及印花列為輕工業部門,化學、橡膠、金屬裝備、電機電子、運輸設備列為重工業部門,結果發現香港霍夫曼比例在1973~1989年從未下降到1以下。

表1-12 1973~1989年香港的制造業霍夫曼比例

也就是說,香港從未出現過“重工業”化趨勢,輕工產業長期擔任主要角色。而輕工產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勞動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是按照生產投入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配備比例而劃分的一種經濟類型,即勞動投入較多而資本、技術投入較少的經濟類型。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開始邁向工業化時期,資本、技術、勞動力等三大生產要素中,勞動力是最充裕的,因此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工資是最低的。根據比較優勢原理,香港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也就不足為奇了。按照香港經濟學家饒美蛟的計算:1973年香港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93.5%,而資本密集型的產值僅占到6.5%。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工資的上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占全部制造業產值的比例開始有所下降。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的企業家先后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開始向批發、零售、設計等業務方面轉型。

表1-13 1973年、1978年香港制造業各行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达尔| 法库县| 汨罗市| 抚远县| 西乡县| 利津县| 得荣县| 芦溪县| 呼伦贝尔市| 雅江县| 斗六市| 霞浦县| 舞阳县| 綦江县| 宜川县| 麻阳| 高阳县| 泰兴市| 洪湖市| 濮阳市| 濮阳市| 枝江市| 永安市| 延吉市| 濮阳市| 行唐县| 静乐县| 麟游县| 贵州省| 浮梁县| 吴桥县| 稻城县| 鱼台县| 丰镇市| 鲁甸县| 象州县| 资阳市| 图们市| 资阳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