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港資企業發展研究
- 陳廣漢
- 5447字
- 2021-05-11 18:09:54
二 復雜的社會背景促進靈活多變的香港制造業崛起
一般而言,在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制造業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香港也同樣如此。它從“二戰”后初期的轉口港發展成為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城市,進而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旅運中心。然而香港工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香港的工業崛起于20世紀50年代,在這之前,香港雖然有天然良港但缺乏自然資源,一直以轉口貿易為其經濟的主要來源,香港的制造業相關產品在出口額中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早前在香港曾出現稍具規模的船舶工業,但20世紀50年代的制造業仍以簡單的“家庭手工業”為主,也許照此趨勢發展,香港將繼續發揮它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貿易產業,制造業將成為外貿產業的附屬,并不會大規模發展,甚至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然而,19世紀60年代以后香港就被英國先后占領九龍和新界,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后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一系列事件。正是復雜的社會背景促進了香港制造業的崛起,這也是香港制造業“靈活多變”特色的體現。
(一)國外背景
在20世紀初,香港制造業剛剛有發展的趨勢,太平洋戰爭于1941年12月8日爆發了。日本軍隊進攻香港,直至1945年9月,駐港日軍向同盟國投降,日軍占領香港3年零8個月,對香港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在此期間,日軍封閉了英資、美資及其他同盟資本,并大肆掠奪當地糧食、商品等物資,導致香港居民大批逃亡。1945年底,全港人口由1941年的164萬人減少到1945年約60萬人。可以說此時的香港百業凋零、市場蕭條,制造業乃至轉口貿易業全部陷入癱瘓當中。然而“二戰”后一系列國外國內背景的改變促進了香港工業的重新崛起,并進入快速發展期。
首先,“二戰”后歐洲工業的嚴重破壞為香港工業的恢復創造了先天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初兩年,歐洲各國的工業受到戰爭破壞,輸出能力大大降低,并需要從香港地區進口一些短缺的工業品,如膠鞋、小型電器等;1947年10月英、法、美等二十三個國家簽訂《關稅貿易總協定》,西方主要國家一再降低主要關稅,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的香港同樣享有此優惠條件。市場的擴大加上稅收的優惠條件,使得以火柴業、膠鞋業為代表的香港制造業開始恢復。接著,紡織、成衣、印刷等行業也紛紛起步,香港的制造業開始在國際上具備競爭力。截至1946年,香港制造業開始有900多家。1947年,根據港英政府的統計處資料,在《國際標準工業分類》(ISIC)明細表中,香港的制造業已經包括以下的行業和產品。
食品工業(ISIC20):水果及蔬菜罐頭或加工業、植物油、醬油、美食粉、面包、餅干、糖果、食糖。
飲料(ISIC21):汽水。
煙草(ISIC22):香煙及雪茄。
紡織(ISIC23):紡紗、織布、整染、針織。
鞋履、制衣及紡織品(ISIC24):鞋(膠鞋除外),成衣及紡織品。
木材及軟木制品(ISIC25):鋸木、木箱。
家俬及陳設(ISIC26):木家俬、藤家俬。
紙及紙制品(ISIC27):紙類產品。
出版及印刷(ISIC28):印刷、報紙。
皮鞋及皮革產品(ISIC29):無明細分類。
橡膠品(ISIC30):膠鞋。
工業化學及化學產品(ISIC31):藥、漆、火柴。
石油及煤產品(ISIC32):無明細分類。
非金屬產品(ISIC33):玻璃及玻璃制品。
基本鋼材(ISIC34):鑄鋼。
金屬制品(ISIC35):鐵罐、搪瓷、熱水壺、電鍍、手電筒。
非電機類機器(ISIC36):機械修理。
電機機器及電器配件產品(ISIC37):電燈膽、電池。
運輸設備(ISIC38):造船及修理、汽車修理。
其他制造品(ISIC39):紐扣。
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后香港恢復期的工業以輕工業、中小型、外向型為主要特點,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其中從業人數在500人以上的產業如表1-1所示。
表1-1 1945~1947年較大規模制造業及其從業人數
其次,西方國家經濟秩序重建促使香港走上輕工業發展道路。20世紀50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重建完成,貿易自由化開始開展。但是由于其制造業工人的工資較高,他們不得不尋找低工資的國家或地區購買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產品。正如以往的外界需求使其成為一個轉口埠一樣,香港這次同樣抓住機會,迅速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工業城市。此輪國際競爭中崛起的除香港地區外還有日本,但與日本相比,香港地區缺乏自然資源,內部市場也很小,沒有任何條件發展重工業。因此,這種先天的條件決定了香港工業化的走向——發展輕工業。輕工業的特點是技術簡單,起步時間較短、生產方式靈活,可以迅速擴張等。于是香港的工業便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帶動了經濟起飛。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種模式被中國臺灣、韓國等地采取。但是香港工業在20世紀50~70年代,保持著極其強勢的發展。
再次,同時期國際市場競爭并不激烈,多數發展中國家采取“進口替代”策略。“進口替代”策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是指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制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基于西方工業國家的掠奪等問題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一般從“進口替代”戰略開始,例如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等。直到20世紀60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才實行“出口導向”發展策略,而香港直接采取了“出口導向型”發展策略。香港可以說是“亞洲四小龍”里唯一的例外。這種情況使得香港當時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缺乏有力的競爭對手,把握時機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二)國內背景
首先,國內為香港制造業崛起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大量香港市民回流香港,也有一大批內地資本家及普通居民前往香港。1949年至1950年春,約有75萬人從內地移居香港,他們主要是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其他商業重鎮。大批移民涌入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機器設備、技術。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的人口大增,由1946年的60萬人增至1960年的307.5萬人,如表1-2所示。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刺激了內部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使得香港有機會發展工人工資低廉、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制造業,這也是香港工業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所在,避開自然資源缺乏、地價高等不利因素。由表1-2可以看出,香港總人口中,從事制造業的人數比例也在逐漸上升,香港制造業正在逐步崛起。
表1-2 1947~1960年香港總人口、制造業雇用人數及占比變化情況
續表
資本是制造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據學者愛德華(Edward)估計,20世紀香港大部分的外資來源于中國內地。[22]同時相比于其他國家和地區,香港地區的政治格局穩定,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在將來適當的時機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香港問題,使得各國投資者都對香港充滿信心,大量資本源源涌入。資金的流入進而形成高的資本形成總額,為香港的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表1-3 1947~1959年香港的資本形成總額
續表
其次,內地“禁運”迫使香港集中力量推行“工業化”。1951年,正當香港以對外貿易帶動整體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時候,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隨即不久,聯合國在美國帶領下開始對中國實行貿易禁運政策,禁止所有戰略性物資運往中國,香港剛恢復的轉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如圖1-1所示,1952年起香港的轉口貿易額大幅下滑,進而導致整體經濟陷入衰退之中,人均GDP由1951年的1600港元減少到1952年的1402港元,減少12.4%。[23]正如《香港年鑒》所述:“1952年,香港商業的歷史,是近百種行業累億元的虧損,逾百家商行的擱淺與傾覆,上千家商業機構的自行收束與改組,數以萬計店員的失業書寫成功的。”[24]
圖1-1 1948~1959年香港轉口貿易額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局,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ong Kong,1947~1967。
由于禁運,香港的轉口、航運、金融和其他有關的各種服務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得不加速向工業方面發展。可以說是禁運的打擊迫使香港集中力量推行工業化。他們致力發展加工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出口貿易也由以轉口貿易為主變為以輸出本地產品為主,香港很快由單純的轉口港變為新興的工業城市,成為亞洲最早實現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地區之一。在制造業的快速帶動下,香港整體經濟1953年便開始復蘇。
再次,“二戰”后內地對香港的支持政策為香港帶來穩定的發展格局。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明確宣布對香港實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穩定政策,加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政局動蕩,軍事沖突頻繁,促使世界各地投資者更加涌入香港,推動了香港制造業的高速發展。
(三)經濟政策
除了上述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外,香港自身的經濟政策也為香港工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經濟環境及政策優勢。
1.先天的資源稟賦
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卓越的天然深水良港、絕佳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香港利用的自然優勢則不同。外貿是香港工業的基礎,因此如何參加國際分工是香港工業發展的關鍵。在國際分工理論中,由于各國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相差很大,構成生產成本的各種生產要素,即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比例也不相同,這就造成各國的最終產品間差價。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社會總產品。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香港的生產要素狀況如何?它的優勢又在何處呢?首先從資源角度來看,香港除勞動力資源尚富裕外,其他自然資源基本沒有,就連淡水也要靠內地供應。再看土地,香港的土地大多是難以利用的山丘和巖石,可耕地只占土地總面積的14%,食品供應的80%以上須靠進口。在那些數量不多的可利用土地上,要種植、居住、開廠、建造公共設施和各類辦公用機構,香港成為寸土如金之地。因此,從生產要素總體看,香港參加國際分工并無明顯優勢。它的產品在正常情況下是難以和韓國、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競爭的,何況其主要出口地區是美國和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產品成本高對競爭極為不利。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結果并不與上述推論相一致。首先,香港擁有天然良港,這就為各類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從而使貿易活動始終成為香港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香港又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各種不同風格的經營方式在這里易于生存發展,各種不同來源的資本易于在這里交匯融合,社會具備了吸納勞動力、資本的良好條件,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同時,本地的英國與華人貿易行從事進出口與轉口貿易的經驗豐富,與海外地區的商人建立了長期、密切的聯系網絡。因此,本港生產的工業產品可通過相同的海外商業渠道推銷出去。
其次,地理位置優勢影響香港的經濟結構。從時區條件方面看,香港地處紐約和倫敦時差的中轉站,是全球各類資本市場24小時全天候運作的重要一環,因此香港擁有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天時條件。從地理條件上看,如果以香港為圓心,以飛行時間為半徑,5小時航程覆蓋的地區集中著全球半數以上的人口,與那些實行工業化的國家相當靠近,這無疑有助于香港成為國際商品、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流動的重要集散地。可以說香港具有在全球貿易交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航運位置。另外,香港依附內地,是中國這一東方潛在最大市場聯系外部經濟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橋梁,為香港促成和推動各類要素流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這無疑也會對香港工業發展產生有利的影響。
再次,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經濟轉型中,大量內地的居民攜資本來香港,因此香港發展工業的要素——資金和勞動力都非常充裕,在國際分工中香港以發展技術要求較低、勞動力使用較多的工業品生產保持了自身的優勢,促進了其工業不斷發展。
2.自由的經濟制度
香港的自由經濟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方針,對實現工業化是有利的。早在1840年,香港就開始初步實行自由經濟的基本制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形成了完整的自由港制度。20世紀60年代港英財政司郭伯偉表示“我們是一個經濟極度開放的地區,無形之手是我們經濟的最佳指引者”。這一時期香港實行自由經濟政策主要是在實物經濟領域,包括對外貿易、本地商業、房地產業、制造業等等。特別是對外貿易方面,既不限制進口也不補貼出口,除煙草、酒類、不含酒精飲料、甲醇、汽油類及化妝品類外,其余一律不征收關稅。香港的低關稅甚至零關稅政策有助于加強香港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20世紀80年代起,香港財政司的夏鼎基(Charles Philip Haddon-Cave)提出,不主張對經濟完全放任自由,而是主張“極少干預”,正式提出“積極不干預”政策。市場的活力得以釋放,經濟運作得以靈活發展。政府不會特別扶持某個產業,也不會特意阻止經濟活動的出現。在這種營商的制度框架下,低稅率、資金自由流動、有限的勞工福利與保障等政策給了資金流動與投資很大的自由度。正是因為這些政策,各國來港廠商在投資方向、經營范疇、資金進出和產品出口等方面都非常寬松自由,并享有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帶來的好處,加上社會穩定、法律健全,香港構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逐漸成為世界公認的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信息中心。因此這種自由經濟政策對香港進出口貿易及成長為新興的工業化城市起了重要的作用。
3.政府的重視及支持
為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港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半官方和民間的機構進行這方面的努力。1960年港英政府制定法律,成立了半官方的法定工商社團——香港工業總會和半官方的保險機構——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1966年又成立了兩個半官方的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貿發局)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這四個半官方機構按照自己的職責,積極為全港工業企業提供市場調研、專業顧問、技術咨詢、人員培訓以及消除風險等方面的服務。香港貿發局還通過其本身和它在全世界許多地方的辦事處,進行香港產品的宣傳推廣工作。
此外,成立于1934年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每年都會舉辦一些香港工業產品展覽會,不僅使香港廠商有機會獲得介紹自己產品的機會,而且使人們及時了解香港工業的最新發展。香港工商界努力提高港制品的質量,建立港制品的良好信譽,逐步拓展海外市場。他們經常研究國外市場的發展和變化,設法趕上世界消費需求和潮流,使香港產品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