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體教學之利
有人說:“19世紀是鐵路的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的時代,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因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有人將多媒體的教學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是啊,回顧近些年的教學實際,我們不難發現多媒體教學已是大勢所趨,它的出現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
(一)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回顧過去的教學:書+嘴+粉筆+掛圖+小黑板。一節課下來教師滿頭大汗,學生呆若木雞,甚至個別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
再看眼前,多媒體教學已把書本上的內容變為活靈活現的、聲情并茂的圖片或視頻,學生怎能不感興趣?如教《荔枝蜜》一課“喜歡蜜蜂”一部分時,我把荔枝的枝、果、花、葉和蜜都設置成真切的畫面,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收效甚佳。
(二)增加容量,節省時間
過去,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每節課是嘴皮子不停,時間很緊。可自從多媒體走進課堂,連語文這樣容量大的課程,也開始變得輕松。比如教授古文《陳涉世家》這篇這章,由于制作了課件,原來四課時都難以完成的教學任務,現在用三課時就輕輕松松地完成了,并且學生們理解得也透徹。
(三)身臨其境,栩栩如生
我們身處陜北,大家平時出省機會較少,書本上選的好些內容大家都沒有見過。對這些生疏的事物,要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談何容易!可有了多媒體就容易多了。如教學課文《西湖游記》時,筆者在課件中設置有關西湖的一些畫面,把保叔塔的突兀、西湖的“春”“月”和“朝煙”之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加上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真切感受到聞名天下的西湖之美,從而把學生引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
(四)直觀形象,強化記憶
如上所說,對于學生比較生疏的事物,可運用媒體形象真切地呈現出來,這樣更具有直觀性。直觀的內容便于學生記憶。如教學《西湖游記》時,在集文、聲、圖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中,那“山色入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等語句理解起來就輕而易舉了。
(五)符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
有了多媒體,許多文章內容及相關的資料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查找,并制成投影片,這也貼合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
二、多媒體教學之弊
集文、聲、圖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傳播技術使教育形態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從現時空走向超時空。我們告別了粉筆末滿天飛的年代。然而,在多媒體的運用方面,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弊端。
(一)不分主次,形式化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們的課堂用上了多媒體,并制作了課件,然而,課件上的內容主次不清,凡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圖片能找上的都設置進來,只求花花綠綠,不求內容實質,課件趨于形式化。這樣做不僅達不到運用后目的,反而影響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教師的課也是重點不突出,難點無突破。
(二)時間不準,隨意化
由于個別教師對多媒體操作不熟練,導致在教學中該出現圖片、表格等時不出現,雖然在之后補充了上來,但這是與教學原則相違背的,而且也起不到多媒體適合性的特點。
(三)限制想象,死板化
我們中間不乏此類老師,在多媒體教學中將課文中描繪的內容制作成圖片讓學生欣賞。殊不知,文學欣賞的過程就是形象再創造的過程,藝術形象的創造也是審美的過程。“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教學應該允許并要求學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可為求直觀形象而違背文學藝術本身。
(四)照“板”說課,依賴化
我們身邊也不乏此類教師,把一整節課的內容一字不差地全制作在課件上,上課時坐在電腦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滔滔不絕地說課,這是以學生為主體嗎?對課件過分依賴,違背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強有力的語言組織能力的優勢要求,是不可取的。
(五)隨手做來,遷就化
由于個別老師對計算機的操作并不熟練,導致課件制作質量不高,成為多媒體教學的一大缺陷。而那些專業的計算機人員水平雖然高,但不熟悉教材和學生,制出的課件又不適用于教學,遷就化嚴重。
由此看來,我們要充分、合理、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各方面完善自我,讓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各顯其長,揚長避短,讓課堂開滿藝術之花。
(此文發表在《吳堡中學報》2006年12月15日第10期,總第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