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深刻的啟示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4267字
- 2021-04-25 17:02:20
——為《貴州民族報》創刊30周年而作
2016年1月1日,是《貴州民族報》創刊30周年紀念日,在這重要的歷史節點,除了深情地追尋她的過去,更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把握她的現在,規劃好她的未來。
一張報紙,就是一個大局。創刊于1986年的《貴州民族報》,是全國第一張省級民族時政報,是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民族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的結果。在30年的辦報歷程中,《貴州民族報》始終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圍繞促進“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圍繞把貴州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等政治目標和工作目標全力鼓與呼。同時,統籌民族地區和民族工作這兩個大局的宣傳輿論引導,營造強大的“民族宣傳輿論場”,著力搞好“五個服務”: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服務、為民族工作服務、為各級黨政領導服務、為各族讀者服務。全面反映貴州改革開放和建設的成果,成為了宣傳貴州、推介貴州、認識貴州、發展貴州、構筑貴州“精神高地”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成為了貴州省“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橋梁和紐帶,成為了民族地區各族干部群眾的精神家園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回顧《貴州民族報》30年的發展史,《貴州民族報》曾經歷“創刊——停刊——復刊”的艱辛創業歷程,以及從周一報四版發展到周二報四版、周二報八版、周三報八版、周三報十二版、周四報八版,一直到日報八版的艱苦探索。在她的風雨陽光交織履歷里,她曾經在全國開辟有80余個發行網點,發行量最高時15萬多份,在北京、廣東、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建立了記者通聯站。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每逢“五”、逢“十”創刊周年慶,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等都先后為《貴州民族報》撰文或題詞祝賀勉勵。特別是在2000年,《貴州民族報》因政策性調整被停刊期間,老領導王朝文在將他收到的反映請求恢復《貴州民族報》的報告呈報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同志的同時,與我省老領導王思明、羅尚才、祿文斌一起,與20多名參加當年全國“兩會”的貴州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請求恢復《貴州民族報》的提案。時任副省長龍超云同志為使《貴州民族報》得以保留,根據有關政策,對報社的報道內容提出了要求,以期求得保留報紙刊號的政策主動權。2011年,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中,老領導王朝文、龍志毅、王思明、楊序順聯名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建議把《貴州民族報》納入公益性二類事業單位進行扶持。2013年,副省長蒙啟良深入報社視察調研,聽取報社的工作匯報,對報社請求解決的困難事項給予關注。2015年,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劉曉凱作出批示,要求加大對《貴州民族報》的扶持力度。領導的重視、關注、關心、扶持,促進了報社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而在報社最困難的時期,也曾欠債100多萬元,職工“兩貼”工資只發放30%,全社職工僅有的11人中,除去社領導班子成員,只有3名采編人員,辦報實力離現代傳媒要求差距甚大,各項工作艱難運轉。進入“十一五”后,報社緊緊依靠主管部門省民宗委黨組的關心支持,大力整合社會資源,大膽開拓創新,按照“政治家辦報、專業化制作、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職業化隊伍、社會化服務、集團化發展”的總體要求全方位謀劃,在方法上始終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和創新工作機制,使報社在“十一五”“十二五”10年間,初步發展成為集紙質媒體(《貴州民族報》)、網絡媒體(民族新聞網、微信、微博)、移動通訊媒體(民族手機報)、《貴州民族報·內參》、貴州民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五位一體的民族宣傳輿論引導傳播格局,和整合了貴州民族旅行社(貴州民族事務接待中心),省民宗委黨組原則同意報社提出的組建“貴州民族傳媒集團公司”的方案。從“十一五”至今,報社從出版周期周二報四版發展為日報八版,辦報的隊伍規模、經營總收入、總資產、凈資產、職工經濟效益10年間分別實現了3至5倍的翻番增長。2007年、2013年,報社2名編輯記者分別榮獲“第五屆、第六屆貴州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2013年4月,報社榮獲中國報業協會頒發的“中國報業經營管理獎”,貴州僅有2家報社獲此殊榮;2013年11月,報社榮獲中國報業協會頒發的“中國報業優秀公益廣告作品獎”,貴州僅有5家媒體獲此殊榮。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民族時政報改革創新跨越發展之路,為貴州的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為貴州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我國民族新聞宣傳事業作出了貢獻。
撫今追昔,30年來的發展變化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和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是報紙生存的前提。
新聞工作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宣傳、教育、動員人民群眾的一種輿論形式,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們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政治主張和政治觀點。沒有正確的導向,報紙的指導性、服務性無從體現,新聞工作所承擔的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弘揚社會正氣、提高公民素質等任務無法實現。加強黨的領導和堅持“政治家辦報原則”,是確保報紙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原則、實現政治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效統一的政治保證,更是報紙賴以生存的前提。
二是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諧統一是報業發展的必須路徑。
江澤民同志指出:“思想文化單位生產和傳播精神產品,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正確結合”。而要實現社會效益,就必須要不斷地提高報紙質量,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建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工作運行機制,進行市場化經營。在確保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必須善于經營管理,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和諧統一,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核心競爭力理念是促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
報紙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報紙要在市場中塑造公信力、影響力,關鍵是抓內容,而內容的生產取決于人才,人才決定著內容的方向和質量。報紙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從業人員沒有戰斗力,就根本說不上競爭力。必須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第一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按照“識人、得人、用人、育人、留人”要求,和“公、忠、能、廉、和、容、忍、孝”八字要求,以及“五能力”(政治能力、政策能力、理論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要求,建設一支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三嚴三實”的高素質辦報隊伍。
四是營造和諧團結的干事創業氛圍是不斷促進事業興旺的重要保障。
內部團結、業內團結、鄰里團結、同行團結是事業興旺的體現和重要保證。必須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在以“互相欣賞”為前提的基礎上,人人都做到“互相欣賞、互相支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補位”,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維護班子權威,做到自覺接受黨組織和群眾的監督,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組織。在團隊樹立“愛國、厚德、包容、開放、創新”與“敬業、專業、激情、感恩、敬畏”的團隊精神和團隊文化,通過營造“干事環境”激發“干事熱情”。
五是創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關鍵。
“觀念決定未來”。始終堅持辦報要具有“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價值追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提高“政治能力、政策能力、理論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作為落實“政治家辦報”原則的保證;通過“政治表現、思想表現、工作表現”把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把業務骨干發展成黨員;圍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把努力實現“黨委政府滿意、讀者滿意、職工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實現“頂天”“立地”的目標。“頂天”,就是不折不扣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重大部署以及省民宗委黨組的工作要求,保持同黨中央一致,宣傳不走樣;“立地”,就是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使報紙在個性報道特色中實現宣傳、傳播黨的政治主張。
六是高舉“民族特色”旗幟,是民族傳媒立于報林之本。
“民族特色”是《貴州民族報》的口號、旗幟、生命,是形成競爭比較優勢的制勝之“術”。要強化“策劃為先、原創為基、深度為重、特色為本”的辦報理念,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目標,著力打造民族報的個性特色。在強化“政治性、政策性、導向性、時效性、可讀性”辦報指導思想前提下,實施“新聞性、思想性、導向性、民族性、故事性”的采編方針。
七是走媒體融合改革發展之路是實現跨越發展的不二法門。
全媒體時代決定傳統紙質媒體的發展模式必須轉型。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還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由于新媒體不受地域、國家疆界的限制,使廣大民眾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從尊重和落實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角度出發,要求民族宣傳要從頂層設計未雨綢繆,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適應網絡時代社會生態的變化發展需要,從而贏得更大的發展。過去那種各自為政的現象,越來越多地被大集團、“多兵種”聯合作戰所代替,媒介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終端發布”已成為現實。傳統媒體只有通過與新興媒體高度融合,不斷創新宣傳理念、創新宣傳形式、創新報道方式,才能確保傳統媒體持續成為主流媒體,才能夠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步實現,才能夠確保正確的辦報政治方向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統一,從而實現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經風雨30年的《貴州民族報》雖然已邁出了科學發展的一大步,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貴州民族報》不僅在“形、勢、術”建設、運用實踐上差距巨大,在發展的觀念、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質量、發展的手段、發展的效果上同樣差距巨大,從這個意義上來展望未來,對《貴州民族報》創刊30周年的最好紀念就是自加壓力、負重自強,真正以敢于爭先,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狀態投身新的創業,創建名副其實的“貴州民族傳媒集團”,這是省民宗委黨組和各族干部、讀者對我們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美好的未來,從來都屬于有夢想的人。重新起航的《貴州民族報》將與這個偉大的時代一起共振,一起奮進,繼續為富民興黔偉業、和諧貴州的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良好的輿論環境,繼續書寫和見證偉大祖國的前進步伐和光輝未來!
(《貴州民族報》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