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滇之旅 盡享風情

有機會于2015年4月19日至4月28日到云南,歷時9天。感受了“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怡人氣候;目睹了七彩云南的民族風情;耳聞了“茶馬古道”的古老傳說;聆聽了索哆麗和莫哆麗男女青年傳奇愛情故事。受益匪淺,現敘述與你共同分享。

大理——唐朝“南詔古城”

這里祖祖輩輩居住著白族人。他們的民居美輪美奐,從過去的茅草房到木草房,再到現在的小洋樓,他們的生活過得逍遙自在、舒適自然。他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他們為客人端上的“三道茶”——苦、甜、雜三種味道,神秘而又回味無窮。正像他們所說的這三道茶,是人的必經之路。人生也正如此,首先要經歷苦,才能有好的生活,然后到老了的時候,再回過頭來品嘗一起走過的路程,酸甜苦辣,什么事情都必須經歷,人生才有意義,人生才踏實。

大理古城是南詔古城首府。西靠蒼山,東鄰洱海,山、水、村相依,天、地、人合一,是居住生活的好地方,有“東方日內瓦”之稱。沒有污染,沒有噪音,沒有繁華,有的是白族人的樂天自信。在“洋人街”上漫步,會把你帶入南詔古國的境地。

坐小船在洱海上游玩,爽心悅目。你看七十多歲的老頭搖著櫓槳,笑得多開心,老伴兒站在船尾為游客唱著白族的民歌。不一會兒游客與他們就融為一體,有唱、有說、有笑,絲毫沒有了生疏的感覺,是歌聲把大伙兒立刻凝到一起。船與船之間互相競爭,你唱我和,此起彼伏。在船上看魚鷹表演,實在是一件挺過癮的事。你看那只船上站著八九只魚鷹,個個躍躍欲試,等待出擊,一旦有目標,它們會“嗖”一下,頭往水里一伸,立刻會“吊”上一個三四斤的大魚,不管魚怎么搖擺掙扎,魚鷹會死死地嵌住不放,大有往肚子里吞的氣勢。這時漁夫會急忙一把捏住魚鷹長長的脖子。當魚鷹氣管阻滯時,它會乖乖地張開嘴,漁夫就會把它所捕的大魚拿開,自信地放到一邊的籮筐里。

洱海漁民訓練魚鷹的方法至今是一個謎,只有他們自己這個民族流傳,其他的人是不知道的。小舟暢游,垂葉倒映在幽靜的湖水中,形成了“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湖光山色。

麗江——“雪山第一村”

這里世代居住著納西族人。首先來到納西村落——雪山村。在這里抬頭可看到山尖上皚皚的白雪,而山麓卻是綠綠的青草、五顏六色的鮮花。

我們在當地觀看了養鹿場、避暑山莊,看了納西族歌舞表演,同時我們還參與了納西人“篝火打跳”的歡樂場面,主客共同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騎在馬背上游“雪山第一村”,親身感受“茶馬古道”的氛圍。古道上的路,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柏油路,而是像鵝卵石一樣又光又硬的一種石頭鋪就的原始路。這路保持了原有的路貌,走上去就有跌跌絆絆的感覺。

玉龍書院是“東巴文化”的縮影,是歷代土司吟詩作畫的場所,這里清晰地看到他們創作的文字,陳列著他們的生活用具等,反映了納西人的聰明才智和納西古老的文化歷史。

當我們拾級而上到納西王避暑山莊,看到石壁上刻著“玉柱擎天”四個大字時,就有一種空凌云霄的感覺。再轉身俯視眼下的景觀莊舍安詳,碧波蕩漾,使人心曠神怡。這里家家戶戶的房子墻全是用石頭壘起來的,房前屋后都有溪水流淌,真有“家家溪水繞戶轉,戶戶垂楊賽江南”的詩情畫意。

普洱茶悠久的歷史文化及加工工藝,大大提高了這里的聲譽。因為普洱茶的緣故,被稱為“茶馬古道上第一景”的觀音峽,山勢壯觀,水流湍急,特別是素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觀音峽瀑布,觀后令人立刻會想起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

不得不說的是《麗江千古情》的大型歌舞表演,我零距離感受了納西民族艱難的奮斗生活史。它集現代電子背景襯托與人藝表演融為一體,演繹了一曲納西族人波瀾壯闊的生命禮贊,木府輝煌的興衰故事,馬邦震撼人心的驚險傳奇。

我們徜徉于茶馬古街,穿越馬邦廣場、傈僳村、傣寨,一路看到的是釀酒坊、豆腐坊、烤煙坊、茶坊、銀坊、鐵活鋪等,星羅棋布,林立于寨;聽到的是悠揚的馬鈴聲、馬掌鋪的打鐵聲、茶馬互市的吆喝聲等,不絕于耳;嗅到的是飄香的酥油茶,外焦內嫩的烤肉,甜美的鮮花餅等美味……這里設計獨特,有點像八卦圖,正中心是圓形廣場,廣場的周圍八個方位輻射了八條街道。每條街道有四五公里深。兩邊依次蓋滿了商業房。而且在一條街道里,又套有很多小巷。來回游玩、琳瑯滿目。如果想要出去,就必須要回到圓心廣場。每條街道都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在這里,我親眼看見了穿越幾千年時空,而且活著的茶馬古城狀貌。通過看、聽、聞、品嘗、感受等,仿佛使人回到了幾千年間的歷史真實。這里真真切切地再現了這里的民族生存的狀態和方式,真有些流連忘返的感覺。

九鄉——“地下神話博物館”

九鄉,也有地下“天上人間”之稱。真乃神奇絕妙,意境無窮。這里是成龍《神話》的拍攝地。漫步游覽蔭翠峽、雌雄瀑布、雄獅大廳、神女宮、地下梯田、蝙蝠洞等,一路所觀賞的不是人間天堂,卻勝似人間仙境的人間勝境。這里與張家界的黃龍洞相媲美,是地下天堂的姊妹篇。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石林,同時有“天下第一奇觀”的美譽。這里有“阿詩瑪”的化身。石林,名不虛傳,整個景區石頭林立,形成了千姿百態,令你想象無窮的故事傳說。順著導游的手勢,一幅幅令人遐想的姿態浮現在你的眼前:阿詩瑪身背著背簍,背簍里放著一朵蓮花,她頭戴著彝族姑娘特有的用銀子裝飾的和彝族人親手織做的帽子,身上也有美麗的裝飾。阿詩瑪轉過頭去向后面的姐妹們招呼著什么,真是惟妙惟肖,活靈活現。阿詩瑪——美麗善良的化身,不屈從黑惡勢力的典范,專注愛情的榜樣。難怪彝族人都把女子稱為“阿詩瑪”。

那山塵上的情形更是有意思,貓和老鼠談戀愛——一只貓窺視著不遠處的一只老鼠,很有親近老鼠的感覺,神態很靦腆,而老鼠還有些不好意思,似乎羞答答地半遮面的狀態。再看那情侶石像一位個兒不高且胖乎乎的阿詩瑪,依偎在個兒較高的阿黑哥的懷里,兩人相親相愛,大有愛不釋手、如膠似漆的感覺……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只要你打開想象的閘門,展開想象的翅膀,你想象成什么,這石頭就是什么……

這里的銀器,據說是典型的雪花銀。這里是已經消失了的“僰族巖號民族”流傳下來的僰族手工藝文化精品,在這里購買銀飾工藝品,你絕對可以放心踏實。這里的銀飾文化絕對是有講究的。據說女人佩戴銀飾,已經有很早的歷史了,佩戴銀飾既可以消毒防毒,同時可以裝飾美化。難怪這里的姑娘一個個容光煥發、楚楚動人,原來銀子就是她們不可或缺的裝飾美容材料。

西雙版納——“地球赤道上的一顆綠珠”

據說在赤道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是沙漠,唯獨版納這里四季常青,花草樹木應有盡有,美不勝收。這是上天賜予的一塊“風水寶地”。

野象谷是西雙版納的一個自然景區,大伙順導游依次觀看了蟒蛇園、百鳥園、猴園、蝴蝶園、水上旅館,看后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到這里你就感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那優美的自然景色,驚心動魄的探險活動,都使人有驚無險,賞心悅目。

特別是到野象谷觀看了中國第一所訓象學校精彩的大象表演,從立正、起立、齊步走,到轉呼啦圈、打籃球、投籃,再到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動作傳神自然,贏得了游客的掌聲和尖叫聲。

參觀熱帶花卉園實在使人難以忘懷,那賞不盡的花,看不完的景,可謂大開眼界,大長見識。一步三景,不知賞什么景好,真叫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椰子樹、棕櫚樹等各種各樣的果樹都是我們在電視上所能見到的。這次親眼所見,并在樹下花前拍照,別有一番情趣。

賞傣家村寨是這次游覽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了。一大早,傣家姑娘為我們講解并沒有帶麥克風,她說早晨村子的人還在休息,不便大聲喊叫打擾他們。她身著傣族的繡花衣服,戴著傣族特有的飾有銀邊的帽子,腰間系著約10厘米寬的銀腰帶。她說,看我們傣家村寨,要講究規矩,尊重傣族人的風俗習慣。比如說:進了村寨農戶,要“一脫,二摸,三不看”,就是進門要脫鞋,摸房的柱子討吉利,不能看傣家的臥室。再比如說,傣族人把男人叫“毛多利”,把女人叫“索多里”,把“你好”叫“蘇早利”,把“謝謝”叫“莫里”,等等。游客必須得這么和他們對話、稱呼,否則,就無法與他們溝通、交流。

傣族人重女輕男。女人是家里的主宰,女兒才是傳人,而男人是要“嫁”出去的。這是傣族與其他所有民族不同的一個傳統。村寨中,如果誰家生了女子,全寨就要載歌載舞,大過三天。當誰家生了男孩子時,都認為是“賠錢貨”,并不怎么吃香。

銀器在這里是搶手貨,女人飾銀戴銀是千百年來傣家人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也是她們裝飾打扮的習俗。據傣族姑娘介紹,男女結婚時,男方必須要給女方準備四樣銀器,即銀腰帶、銀手鐲、銀梳子、銀碗。這四樣銀器是男方為女方必備的物品。系上銀腰帶,肚子腰間以至全身有什么病,就會在腰帶上表現出來,起試病驅毒之作用;銀手鐲主要是用來刮痧,長期戴上有除病、消斑之作用;銀梳子主要用來梳頭,同時也可以刮痧;銀碗主要是用來吃飯、試毒,同時經常用銀碗、銀筷吃飯,可以為身體吸收適當的銀離子,起到祛病,平衡身體內所需的一些金屬,強身健體的作用。

傣族姑娘首先帶我們參觀了村頭全村寨人用的一口水井。按習俗,每天早晨全村人都來這里為自家準備一天用的水,然后井要上鎖。這口井倒不是太深,據說也不過四五米,但水很清澈。井口的三面是用一種什么特有的金屬圍著的。井口有一米來寬,在圍墻的中間頂頭有兩頭獅子什么的,據說主要是用來敦促訓誡寨中人,自己不能干壞事,起一個提示和監控作用。就好像現在公共場所裝的監控探頭一樣,只不過公共場所的探頭是監控別人的,而這個主要是用來監控自己。這里水、空氣沒污染,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滿頭黑發,而且普遍長壽。

我們走進了一家傣族民居進行參觀。據說他們的民居隨著時代的變遷,也經歷了由茅草屋到木板屋,再到小洋樓的變化了。當然也能看到木板屋現在還存在一部分,而茅草屋早已消失了。現在讓我們參觀的當然是現代小洋樓了。因為這里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潮濕是影響人們生活、身體的主要因素。所以,他們的房屋的第一層都是空著的,只是用四個方木柱排列撐起來,不用圍起來的,以便通風透氣。上面再蓋一層或兩層房子,就成了現在的小洋樓。

打洛——中緬邊境“第一小鎮”

在這里可以遠遠看到中緬兩國修建的“中緬友誼塔”。遠望此塔,雄偉壯觀,真有異國風情的感受。同時站在中緬兩國的界碑前拍照,有種難以言表之情。

獨木成林景區、哈尼文化生態園以及哈尼族人的篝火表演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大家與哈尼人一起共同表演當地的歌舞,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更有意思的是,與哈尼人共進晚餐,感受他們的民俗民情。在且吃且飲過程中,此起彼伏地喊著“水——水——水,水水——水——”幾百人上上千人一起喊,就有一種氣吞山河、凝聚人心的力量。據導游說,在這里與他們共舞共飲,要出“三身水”,一是吃出水,二是喊出水,三是喝出水,果真如此。

總之,云南民族特色鮮明。我們零距離接觸了白族、納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多個民族。了解了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民居特色、文化傳統等,這是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云南銀飾工藝、珠寶玉石等豐富多彩;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茶種,為中國名茶之一,在過去幾千年的“茶馬古道”上,普洱茶為云南的延系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螺旋藻這種保健品也是云南的特產;各類菌類、水果更是品種繁多、數不勝數,為“七彩云南”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寫于原州新區華祺公館

2015年6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平遥县| 策勒县| 桂东县| 临潭县| 文化| 东丰县| 文成县| 开平市| 永平县| 尼木县| 武定县| 新龙县| 惠州市| 卫辉市| 高平市| 句容市| 延寿县| 阳原县| 岗巴县| 崇阳县| 沈阳市| 华宁县| 张家港市| 娱乐| 松潘县| 长宁区| 温泉县| 包头市| 铜梁县| 扎鲁特旗| 大宁县| 依兰县| 汝阳县| 凌海市| 淮阳县| 揭阳市| 北辰区| 仁寿县| 平谷区|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