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特殊的廟會
- 回味年華:把記憶留住
- 楊廷武
- 3860字
- 2021-05-06 15:26:26
相傳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關公——民間親切地稱“關老爺”的誕辰日。
早在兩千年前的三國時,他是一位鼎力扶劉漢室的名將。《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的關羽就是此人。正因為他護佑百姓有功,所以去世后,老百姓便把他尊為神。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
每逢這天,就是這位神仙磨刀的日子。為什么磨刀?就是要斬惡魔,救萬民。于是,他就成了世代老百姓心目中的“保護神”。
在閩南,無論大街小巷的神廟里,還是商場小店里,抑或百姓家里,都供奉著這位關公的像。漫長的歲月,人們也以一種極樸素、極簡單的方式把他尊為“財神爺”奉祀,常年香火不斷,以祈求風調雨順,長命富貴,國泰民安。
也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關帝圣君”便又成了給他的最高稱謂,僅次于“玉皇大帝”,這足以看出他在民間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2011年6月14日,正是農歷五月十三。恰逢這天,在福建漳州市東山島這個美麗而四面環(huán)海的東山縣,我被派往這里掛職學習時,有機會參加了這個不同尋常的廟會。
這天一大早,天氣格外晴朗。太陽剛從海平面上托起,就像一個火球,炙烤著這個島。但因為海洋性氣候原因,卻能感到一絲的濕潤和柔和,心里可別提有多熱乎了。
早上七點鐘,全新的中巴面包車,就準時到了組織部門口。
我們頭戴統(tǒng)一配發(fā)的有明顯標志的遮陽帽,身上佩帶印有既像“龍”字又像“海”字圖案的黃色綬帶,一件雨衣,一瓶礦泉水。我在想,“龍”字的取義,大概是海峽兩岸同是龍的傳人吧,這“海”的取義,大概是大陸和臺灣雖隔茫茫大海但血脈是永遠相通的意思吧。
我坐著42號車,半個時辰,就趕到了銅陵鎮(zhèn)關帝廟的山腳下。
步行趕往關帝廟的人,匯成人流往廟會上涌,真可謂“人山人海”,我也融入了趕往目的地的人群中。
同一種淺乳色帽子,同一種金黃色綬帶,再加上美麗如畫的自然風景,把這里裝扮得更加和諧,更加秀美!
禮儀小姐把我們引向貴賓席。綠色的草坪上整齊地擺著白色鋼絲椅,這一白一綠搭配得體,自然舒適。她們禮讓我們坐好,然后才離開,又引另一撥貴賓。
臨時搭建的主席臺,設在有“風動石”著稱的景區(qū),關帝廟的場院,坐北向南。主席臺正對著的是關公大殿。這里作為關帝廟文化建設的一個窗口,足有五六十畝之大。關帝圣君的巨幅全身雕像就矗立在大殿的中央,旁邊還有神態(tài)各異的陪護神像。大殿周圍也有大大小小參差錯落的樓閣亭榭。
關公,紅臉,黑髯,綠冠,兩耳垂黃絲穗,身著綠蟒袍,手持青龍偃月刀,雄武剛嚴,頂天立地。據(jù)記載他死后的祠廟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神靈中祠廟最多的一位:他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圣,被尊為“武王”“武圣人”,與“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日月雙懸;他是千百年來“忠、義、勇”的化身;他更是老百姓心目中道德的楷模,赫赫聲名,享譽海內外。在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五位當中,他被推為五神之首。可見,關帝已成為一種普遍認可的文化現(xiàn)象了。
我所在的貴賓席,坐西向東,眼前不遠處,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居高臨下,海水碧藍碧藍,在陽光的映襯下,掀起層層漣漪,波光粼粼,熠熠生輝。海風送來縷縷清香,或咸或鮮,或清或醇。這味兒獨特、馨香、爽快,沁人心脾。
主席臺布置雄偉壯觀、氣勢恢宏。臺后壁面為紅底黃字,標題是“第三屆海峽論壇、第五屆漳州旅游節(jié)、第十二屆關帝文化節(jié)開幕式”。兩邊豎寫著“情系關帝、和諧兩岸”八個大字,顯得格外艷麗耀眼。臺上就座的有中央代表團,臺灣代表團,福建省、市、縣的各級領導百余人。
廣場布局頗具特色。中間部分,是凹下去的約兩米的四方演出場地,主要是便于四周觀眾都能看到低處表演,不管演出陣容多大,大家都能俯視鳥瞰,一覽無余,盡收眼底。我們被安排在第一排,眼界就更開闊了。
八點半,廣播里開播東山島近幾年發(fā)展變化及人民生活改善的情況。隨即宣布,這次廟會由漳州市市長主持。當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克輝宣布“開——幕——”的聲音剛落,南北兩邊排列著的禮炮頓時齊發(fā)雷鳴。此時鞭炮聲、鑼鼓聲、歡呼聲、鼓掌聲,相互交織,不絕于耳,響徹天宇。各種禮花、氣球、彩煙在空中飛舞、飄蕩、繚繞。此刻就像置身于天堂仙境中,飄然優(yōu)哉!
過后,不經意間,望見眼前的大海,它仍然是那樣寧靜,那樣碧藍,那樣遼闊,那樣深邃……
接著漳州市委書記陳東先生在講話中,對漳州近年發(fā)展作了全面回顧,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東山縣委書記王逸群先生的致辭描繪了一幅東山未來的宏偉藍圖:“一百年干一件事——國際旅游海島;一百年打造一個品牌——世界東山。”多大的氣派,多遠的設想呀!的確,這里需要國際化,這里更需要走向世界。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這東山島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大島,在祖國的版圖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隔海峽與臺灣島遙遙相望。既是我國的南大門,又是我國的邊防站。在歷史沿革中,這個島災難頻發(fā),歷經磨難,破爛不堪,環(huán)境凋敝,老百姓世代靠海吃海,以捕魚為生。外敵入侵大陸,這里首當其沖,曾遭受過無數(shù)次燒殺搶掠。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這里的人民飽受了無盡的苦難。遠近聞名的“寡婦村”就是被日本帝國主義踐踏罪惡的歷史鐵證。這里雖然剛剛起步,但需要富裕,更需要強大。因為它的富裕就是偉大祖國富裕的縮影,它的強大就是祖國母親強大的標志。
大家耐心地等待著下一個節(jié)目,隨即又從廣播里傳來“表——演——開——始——”接著就是秦漢三國時戰(zhàn)場的實況再現(xiàn)。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的大陣容。表演者,據(jù)說都是我所在的職業(yè)學校的學生。
因為那時諸侯國之間打仗,挑戰(zhàn)者一方首先要通告對方,雙方約定時間、地點,甚至約定打仗的方式。先布陣,再擊鼓鳴金,吹角吶喊。將對將,兵對兵,一番對抗后,就開始沖鋒陷陣,短兵相接。一陣廝殺拼搏,實力弱的一方,寡不敵眾,無力招架,立即撤退,宣告投降,稱臣納貢。
一隊接一隊,一拔連一拔。
這些表演基本遵循了三國時代的戰(zhàn)爭模式。每隊表演的衣著、裝飾、道具等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他們的衣著,寬袍大袖,盔甲鱗金,高靴革履,甚是威風。道具古樸典雅、形象逼真。無論是戟、斧、劍、戈、錘等,雖顯沉重笨拙,但都運用得落落大方,揮灑自如,游刃有余。表演者個個像舞捧弄拳的高手,又像揮刀廝殺的勇士,邊表演邊喊著號子,殺聲震天,銳不可當,以示威風,表現(xiàn)出一鼓作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氣概。使觀者心悅誠服,嘆為觀止,不時發(fā)出陣陣掌聲。
表演持續(xù)了近一個小時,大家都凝眸靜觀,心潮澎湃。思緒完全被帶到了三國時代,仿佛徜徉于當時的殺氣騰騰、血刃淋淋的戰(zhàn)爭場面……表演規(guī)模之大,陣容之精,裝束之異,道具之奇,實屬罕見。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表演結束了。接下來便要進入更激動人心的場面了,廣播里傳來“祭——祀——開——始——”
原來,這次特殊的廟會前來祭祀的更是一批特殊的嘉賓,他們是從寶島臺灣來參加廟會的信士弟子,其中有政府官員,有大款客商,有社會賢達,有文化名流,有宗教人士,四五百人。
在關老爺大殿前,廣場的大紅地毯上,禮儀小姐快速地將圓形黃色海綿跪墊齊齊地擺了五長行,每行一百左右。
早就準備好的臺灣嘉賓們在禮儀小姐的引領下,從左側依次列隊走到了各自的跪墊前,面向關帝圣君恭敬站立著。萬人廣場,鴉雀無聲,就是掉根針都能聽見。所有的觀眾屏著呼吸,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臺灣客人們的行動。
當廣播里傳出“上——香——”的聲音,禮儀小姐給他們每人一炷五六十厘米淡紅色的香,他們雙手秉著,舉到與額眉高低,緩步走向香壇,靜候廣播“發(fā)令”:“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著——香——”他們便把手中的香依次插到了香壇。約百米長的香壇瞬間成了一片紅色的“香林”。香煙繚繞,如縷不絕,悠悠裊裊地飄向天宮……不要說神仙守香煙是一種享受,就是凡人聞到這香味兒,也有一種飄然欲飛的感覺,可真是太愜意了。
上香結束,禮儀小姐引他們依次回到各自的跪墊前,繼續(xù)站立恭候。
“獻——品——”禮儀小姐再把早就準備好的水果、魚肉、食品盤,依次端到了嘉賓面前,他們接過獻品盤,半躬著腰,把盤子同樣舉到眉頭高低的位置,再次等待“發(fā)令”:
“一——敬——揖——”;“二——敬——揖——”;“三——敬——揖——”三次敬揖完畢,他們依次把獻品再次緩步端到祭祀臺前。
“著——祭——”他們便小心謹慎地把獻品擺到祭臺上,再依次回到各自的跪墊前,恭立。
“行——禮——”
“一——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
“二——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
“三——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
“祭——祀——畢——退——場——”
四五百人整齊劃一,齊刷刷三跪九拜祭祀場面,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親眼見到。這既不是夢幻,更不是編造。
嘉賓們跪拜時,動作規(guī)范,虔敬有加,做到“兩著地”:雙膝著地,雙腳背著地。跪的姿勢是大腿與上身頭部保持平衡,叫“長跪”。叩首時,做到“三著地”:兩手心著地,兩胳膊肘著地,額頭著地。聽到“起”的口令,再站起來,這樣連跪三次,每次叩三下,共叩拜九次,稱之為“三跪九叩禮”。這是古代祭祀最高也是最隆重的禮節(jié)。這些禮節(jié)原汁原味地被臺灣同胞繼承下來了,遺憾的是我們有好多地方卻失傳了。他們對老祖宗表現(xiàn)出的虔誠狀態(tài),讓我們在場的人感到自慚形穢,噓唏不已。
上午11時,致辭——表演——祭祀,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廟會,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
然而,留給人們的思考,并沒有結束……走在散去的人群里,我驀地,仿佛感受到了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血脈,在沸騰、在跳躍……
深思中,我似乎朦朧地感悟到了“關帝文化”的一些零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