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學趕馬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少兒時期。很多往事歷歷在目,在我心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趕馬車,便是我只有15歲時一件刻骨銘心的事了。

清晨,金雞的打鳴聲剛剛劃破黎明的夜空,隊長便站在高臺門上,高聲喊:“上工了!干啥的原干啥!”這喊聲立刻驚醒了熟睡做夢的人們。頓時,整個山村就沸騰起來——吆喝聲,小孩啼哭聲,上學哨聲,農具碰撞聲,馬、牛、羊、豬、騾、驢各種牲畜的叫聲,摻雜在一起,一天熱鬧非凡的序曲就這樣被拉開了……

我急忙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趕緊到套車的地點。大人們已經開始行動了。我就跟上大人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此前,父親知道我學趕車,就說:“跟車,可是既要操心,又要能吃苦。你只有學會了趕車,下的苦就少點!”

聽了父親的話,我決心要學會趕車,不能只做下手。只要學會趕車,裝車卸車的任務就可以由我兩人承擔,師傅就不是專職師傅,我也不是專門下苦打雜的學徒了。可這活并不是一下都能會的,就相當于現在的汽車司機,必須經過專業培訓一樣。否則,是要出問題的。我就天天跟上師傅,暗暗地學趕馬車技術。

要學會趕車,首先要了解馬車的結構和騾馬的性能。一輛車需四匹馬。掌轅的是挑選出的一匹膘肥體壯、高大結實的馬或騾子承擔,俗稱“轅馬”。無論下坡、上坡,或走在平路上,“轅馬”都起決定性作用。前面三匹馬并排扯捎,上坡時需使勁拉。

轅馬是固定的。扯捎的騾馬在中間或左右,位置一般也是固定的,因為它們習慣了自己的位置。

套車時,叉子、臃脖、籠頭是所有馬的必備品。“轅馬”裝備的還有“鞍子”“后鞦”,俗稱“坐坡”。扯捎馬還備有夾板子、套繩。叉子是鐵制的橫在馬嘴里,套在頭上,兩邊拴上引繩,左右連綴,以便于車手控制;臃脖是皮子或帆布做的,里面裝上草或棕綿之類,套在馬脖子上,用力時起鋪墊輔助作用;夾板子連接套繩附著在臃脖上;籠頭是用鐵絲或竹篾編的,戴到馬嘴上以防馬亂吃草或糧食,起控制作用。這幾件東西都互相連貫,缺一不可。每次馬車出行,這些是必不可少的設備。這些都齊全了,裝備起來的馬車,那可是威風凜凜,車馬蕭蕭,氣宇軒昂。隨著車手“得——”的一聲,鞭子“嘎——嘎——”兩響,松開刮木(刮木:就是現在的剎車)繩,伴隨著清脆“叮當——叮當——”的銅鈴聲,馬車便開始了一天的行程。

到了平直寬敞沒有危險的路上,我就主動提出:“師傅,讓我來試試吧!”

車手問:“你這么小,敢試嗎?”

我說:“敢!”

他囑咐:“要小心,下坡時要根據坡度的平緩狀況,趕緊適度拉住刮木。趕車和做任何事情一樣,要慎重,用心,不能有半點馬虎。”我應諾著。

說著,車手師傅就把手中鞭子遞給了我。

坐在車轅上,拿著長長的竹竿鞭子,“嘎……嘎……”地響起的時候,我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覺得我也是大人了,能干大人所干的事兒了。就不由自主地唱出電影《青松嶺》里那優美的旋律:“長鞭哎,那個一呀甩,叭叭地響……趕起那個馬車出了莊。劈開那個重重的霧哇,闖過那道梁哎……要問大車那里去?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

但我個兒太小,到了轉彎處,或坡道上,我趕緊跳下車。車手師傅還是不放心地奪過鞭子,再三提示,“走慢一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不慌不忙地按他的說法操作,輕拉一下刮木,然后把刮木繩快速地系在車轅上面的鐵栓上,避免出差錯。下陡坡時,按他提示“拉住刮木!”

“拉刮木,要干脆利索,決不能遲疑含糊。坡越陡,刮木要拉得越死。否則會出危險!”他經常這樣叮囑我。因為當時我還小,沒有力氣,需竭盡全力才是。

當車要停下的時候,車手只要用習慣的口吻吆喊一下,轅馬就立即停下來。車停下以后,首先要把刮木繩子緊拉,再緊緊系在右轅前面的鐵樁上,以防松開車輪滾動。然后用專門備用“木棍”頂住車轅,給猿馬減輕沉重的壓力負擔。卸了車,停下后,別忘了放下車底的三腳架,頂住車,以防有安全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趕車所用的鞭子,這是車手的必備品。鞭子就是車手的方向盤,是駕馭馬車的有力武器。它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趕車時拿在手里,不用時,插在車轅上的鐵管兒里。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作為鞭的柄,手拿的大頭一端,纏上皮子或布之類,以防磨手;小頭一端,則系上3~4米長的牛皮鞭子。會打鞭子的車手,打起來很有分量,聲音比爆竹還響亮,往往有余音繞梁,空谷返響的效應。

那時,常常遇到“車手”們打鞭子比賽的事。他們為了顯示誰手上有功夫,就在“磅”上顯本事。有一次比賽,我的師傅一鞭打了一千二百斤呢!得了冠軍。而他打牲畜,手里卻把握著分寸,從不下狠手。平時鞭子響亮的聲音,大都是打在臃脖上,起到“打黑牛驚黃牛”的作用,警醒它們個個出力。但個別躲尖遛滑的,也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還記得,當時的“車手”,把每匹騾馬都馴得如此順服,這實在是令人難以信服的事。每次套車時,只要車手拿著長鞭子伸向某一個,騾馬就會服服帖帖地跟上他的鞭子走,鞭子走到哪里它會跟到哪里,比老鼠見了貓還溫順。這時的它,好像通人性似的,放開時那種桀驁不馴、脫韁野馬式的“野”性會蕩然無存,直到全副“武裝”起來,“車手”就松開“刮木”,“嘚——”的一聲,它們就乖乖地起程了!

在野外山洼里,只要你拿鞭子叫它,它都會順順服服地跟著來。當時,每匹騾馬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棗紅馬、二騾子、蔫黃馬等。到現在我還對兩輛馬車上騾馬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而且連它們的長相、性格等記憶猶新。那個年代,它們可為養活這村莊幾百口人立了“汗馬功勞”,怎么能忘記呢?

三年后,我就獨立趕馬車了。學會趕馬車,可是我一生值得慶幸的事情。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馬車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我覺得學會趕馬車,比現在學會開小車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因為我學會了當時生存的一門技術。

可惜我離開馬車已整整40多年了!

馬車的基本特點是結實耐用。基本構架由兩部分組成:輪胎部分,主要有兩個輪子,由一個橫軸連接;車身部分主要由兩個長轅連接車廂,左右兩面做有很結實的車膀,附有鋼筋,螺釘等固定得很結實。車底都用厚木板排列,用大帽四方釘子固定。車廂板是活動的,如需拉糞拉土等,可依車膀四面圍插上。如拉草、拉秸稈糧食等,就取掉車廂板,可從四邊延伸裝得多一些。

一個隊有一輛馬車,就已算不錯了,多數隊一輛也沒有。但我們隊曾經就有過兩輛馬車,當然就比其他隊闊氣多了,經濟收入主要是靠兩輛馬車。人們的生活也稍稍好一些。農忙時,往地里運肥,從地里往回拉糧食。十冬臘月農閑時,便到外面去搞副業,主要是拉石頭、拉沙子,運料等。

剛趕車還就罷了,更苦更累的活,是裝車卸車。因為隊里人各行其是,一個車上只分配兩人。裝車、卸車、趕車都是兩個人的事,而且有具體任務,必須按時完成。否則,就掙不到那6分工。大人一天9分工。而我年齡小,干大人的活,掙的卻是小孩工分。我心里覺得不公平,但還是默默地忍著……總想,有一天我長大了,和他們掙一樣的工分,來養家糊口。

記得有一次,從流石溝拉石頭,天氣熱得要命,師傅把車停到石頭窩子里,帶有命令的口氣說:“武子,你趕快裝車,別磨蹭。我過去找點水喝……”我一個人連背帶抱,汗水濕透了衣衫,石頭擦破了手和胳膊。唯恐遭白眼,受冷語,不停地干。等他來,車快裝滿了。但他還是不高興地說:“怎么都裝的小石頭,太小,拉去人家不要。快,弄下來,重裝!”

簡直開玩笑,這不是裝棉花,裝樹葉,說裝就裝,說下就下。這可是石頭,說得輕巧。就這,是我餓著肚子,費了多大的勁,一塊一塊拼命抱到車上的。連餓帶渴,我早筋疲力盡,攤在地上了……這次把師傅得罪深了。

這么苦的活,又常常餓著肚子,白天拼命地趕車干活,不甘落后;到了晚上,還要上夜校學識字,學文化;又要排練文藝節目,又要開批斗會。還常常在月光下割糧食,用鐵锨翻地,背糧食,碾場,放哨等。

盡管這樣,大家在一起還是有說有笑,你唱我和,此起彼伏,歡樂無比。沒有一個閑的晚上。半夜回家,炕洞里燒個洋芋,兩吹一拌,連皮兒都舍不得剝掉,就下肚了。然后囫圇身子,一覺扯到天亮,眼窩子兩揉,又下地干活了……

我的內心和所有的人一樣,是前所未有的充實、樂觀、單純,鉚足了勁兒。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樂趣,對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希望……這歲月鍛煉了我的意志,積累了我寶貴的精神財富,使我深深懂得了先苦后甜的道理。

2015年8月10日

(此文推薦至自治區老干部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商丘市| 梓潼县| 长海县| 抚宁县| 黑水县| 宿迁市| 布尔津县| 宜君县| 金溪县| 杭锦后旗| 郑州市| 太仆寺旗| 罗平县| 平潭县| 图木舒克市| 大埔县| 肇州县| 通化市| 康定县| 石景山区| 工布江达县| 内乡县| 兴山县| 衡东县| 巫溪县| 怀宁县| 黄骅市| 青冈县| 那曲县| 察哈| 青龙| 芒康县| 宜君县| 新宾| 申扎县| 贡嘎县| 中江县| 蕉岭县| 庆云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