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美麗的家鄉——綠源

說起家鄉——“綠源”,記憶中的往事,三天三夜,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

綠源,之前稱“圓圪垯”。顧名思義,就是很圓很圓的一座小山。大隊部就設在山腳下。那為什么又改稱“綠源”了呢?這可得從20世紀60年代初說起。

1963年5月,時任固原縣縣委書記高維秀碰巧就到我們大隊蹲點,無疑會給這里帶來發展機遇。

初夏的圓圪垯,到處綠綠蔥蔥,麥浪滾滾。

有一次,高書記站在圓圪垯高高的山頂上,觀賞了這里的自然風光,有感而發,對大隊支書馬宗良說:“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優美,風景如畫呀。到處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四面環山,溪流淙淙,是六盤山下不可多得的一個聚寶盆。我看就把圓圪垯改成‘綠源’,怎么樣?”當時在場的干部和群眾都覺得這個名字能體現我們村莊的特色,一致表示贊同。綠源的名字就這樣定下了。

這里是涇河的發源地之一,自然環境非常好。所以,他把圓圪垯改為綠源,有其特殊的意義。雖然這個名字在遠處不被更多的人知曉,可是在當時固原縣十里八鄉,還是小有名氣的。

當你站在六盤山主峰上“居高臨下”時,這座小山,以其獨特的氣勢,昂首挺立在這里,或像人工雕飾的一個圓圓的饅頭,或像一個圓形的小糧倉。不但形狀圓,而且還富有神氣,更富有靈氣。一層層的帶子田、魚鱗坑,栽滿了杏樹、桃樹、梨樹、李子樹、核桃樹,特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酸梨樹,把整個山頭罩得嚴嚴實實。

春天,各種各樣的花兒競相開放,有萬紫千紅,鳥語花香的享受。蜜蜂、蝴蝶在花叢飛來飛去,自由地采著花蜜,釀造著屬于它們自己的自由生活。

夏天枝冠樹葉,把整個山頭遮得陽光照不透,水潑不進。只聽到鳥兒的婉轉歌唱。但你要找到它們的身影,休想。課間老師帶我們到山上乘涼,休閑、娛樂、游玩、歌唱,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

秋天到來,枝頭上掛滿了大小不等,五顏六色,味道各異的果實,老遠處就能聞到一股一股撲鼻的香味。別說大人,就是我們這些小孩,走路時都得彎著腰,不然就會被果子碰在頭上,臉上。你想嘗那種果子,只用手輕輕地一挾,果子會自然地到你嘴邊,你可以盡情地享受各種滋味了。

到了嚴冬,葉子早就落到了樹底下,踩上去厚厚的、輕輕的、綿綿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時只剩下干癟的樹枝,如有一場濃霜,樹枝上的霧凇就像結滿了沉甸甸的谷穗,一堆堆,一串串,冰清玉潔,好看極了。

站在山頂,一個美麗的村莊盡收眼底。在村莊前面,一個平展展的小川,一道河流把平川分成兩半。形成了山、川、河、塬相得益彰,樹、草、花、鳥相映成趣,生機盎然,熱鬧非凡的美麗場景。

六盤山下的綠源,是典型的山區,有七個自然村,三百多戶人家,回漢民族交錯居住。這里民風淳樸,土地肥沃,自給自足,人們安居樂業。回漢之間相處得和諧融洽,團結友愛,從不發生糾紛。小時候,我們一塊兒念書,一塊兒玩耍的小朋友,長大后一塊勞動,一塊共事,相互之間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誰也不刁難誰,至今還保持著這樣良好的民族關系。我相信,這種友好關系將會祖祖輩輩世代保持下去。

綠源,地處六盤山南麓。這里有一道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六盤山主峰,橫亙在西北面。即使寒冷的冬天,西北風的“光顧”也是微乎其微。因而風沙少,溫暖,益于農作物生長。

在高書記的關懷支持下,修水渠,架渡槽,20世紀60年代,就把大黃溝里的水引到了農田里,使兩道川的三千多畝農田都能得到澆灌。然而,這些設施、水渠,曾一度遭到了嚴重破壞。70年代,雖然又在大黃溝筑起了堤壩,然而灌溉的效益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自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政策實施以后,這里又呈現出綠樹成蔭的美好景象。

我小學讀書,就是在這里度過的。以后放牛也好,上山割柴、挖藥也好,這兒是必經之路。現在回想起來我念書時相處的那些人,不管老人,還是小孩,每個人的名字、容貌、姿態以及性格特征像放幻燈片一樣,從腦海里一一閃現。甚至誰家養的狗特別兇,什么顏色都記憶猶新。

一晃38年過去了!驀地,不由使人想起毛澤東同志說的“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的詩句。光陰似箭啊!人生短暫得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正像老人所言:“人來到世上,只是站了一店。”

不管怎么說,綠源是我永遠的情懷,綠源是我永遠的牽掛。因為綠源有童年的聲音,有童年的腳印,有童年的鄉愁,有童年的樂趣,更有童年無盡的回憶。

永遠不能忘懷的是與伙伴們一起玩自制水槍沖得連眼睛睜不開的情景,一塊兒“練狗娃幺幺”的情景;一塊兒“移棉花——捉大頭”唱歌兒、講故事的情景;一塊兒跳方、踢毽子、下坊、捉四碼子、捉鱉,輸了挨罰趣逗的情景;一塊兒玩捉迷藏,捉住之后“當馬騎”的歡樂情景;一塊兒摔跤的情景,一塊兒偷摘豆角被人追趕的情景;一塊兒燒洋芋爭搶奪斗的情景,雨天一起打“速兒”,不小心把伙伴干拐子打瘸的情景;一起拉二胡唱山花的情景;一起砍柴挖藥打蕨菜時碰到蛇的情景;一起拾糞擔糞的情景;一起抬水的情景;一起讀書逗趣的情景……這一切的一切,使綠源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正是因為與伙伴們一起交往的緣故,而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在玩耍過程中,汲取了他們各自的優點,練就了我堅強的意志,強健的體魄,耿直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勤奮的習慣,為人處世的態度。

每當記起父老鄉親聚集在大隊里開會時的情景,想一下子插上翅膀,回到當年。再聽聽他們的歡聲笑語,再看看他們的音容笑貌。每當想起隊與隊之間的拉歌比賽,想起氣吞山河的嘹亮歌聲,就像解放軍一樣,整齊高亢,在晴朗的山間回蕩……

我們一曲《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唱完后,民兵營長激動地站起來,喊道:“六隊唱得好不好!”全場齊聲應道:“好!”“再來一個要不要?”“要!”于是我隊就又來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

就這樣輪流唱,輪流喊。歌聲越過河流,河流隨著伴奏;歌聲碰到群山,群山發出回響;歌聲飄上藍天,大雁把它帶到老遠的地方……只是湛藍天空襯著的朵朵白云,還傾聽著不肯離去。那絮狀的白云,一會兒變成萬馬奔騰的狀態,一會兒變成龍飛鳳舞的形狀;一會兒像海綿,一會兒像羊群,奇形怪狀,千姿百態。我們一邊唱著,一邊瞅著云彩那不斷變化的姿態。這時,我們又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唱完后,人們都站出來,盡情地鼓掌。

“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這歌聲飛遍天角海涯……”

那藍天、那白云、那羊群、那飛馬、那歌聲、那笑臉、那掌聲,是多么的自由,又是多么的幸福。這里的人憨厚、樸實、勤勞、善良。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的憧憬,無限的希望,無限的樂趣……

是啊!雖然離開我可愛的家鄉——綠源,已有三十多年了。但還是常回家看看,看他們的變化。與他們拉一拉家常,扯一扯謨,心里就感覺到踏實,感到舒服了。每次回家,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會由衷的高興。每次回到老家,親人們都笑臉相迎,熱情地問這問那,總有說不完的話。如果到家里做客,會拽死拽活地拉你坐在熱炕上,端上自產的家鄉特產和最好的飯食……

綠源——我永遠的家。綠源的山永遠是翠綠的,綠源的塬永遠是廣闊的,綠源的水永遠是清澈的,綠源的父老鄉親永遠是可親可敬的。綠源是生我養我的沃土,更是我成長的搖籃。綠源玉米稈里擠出的水,就像母親那甘甜的乳汁,是我生命的養分;綠源酸梨樹下酸溜溜的味兒,我永遠也聞不夠,更嘗不夠。綠源彎彎曲曲的山路,我永遠也走不夠。

我的根早就深深地扎在了這里,因為我對家鄉愛得深沉……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到楊家嶺視察之后,一條通往六盤山的旅游專線于同年11月開通了。正好從我村子門口經過。家鄉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機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临邑县| 遵义县| 洮南市| 尚义县| 平湖市| 贵德县| 普陀区| 楚雄市| 杭锦后旗| 冷水江市| 广河县| 长白| 乌鲁木齐县| 达日县| 乌鲁木齐县| 太康县| 临颍县| 淄博市| 西丰县| 永平县| 龙州县| 齐河县| 洪雅县| 鞍山市| 娄底市| 孟村| 壶关县| 葫芦岛市| 玉溪市| 兰坪| 岳池县| 筠连县| 南岸区| 周口市| 土默特左旗| 和硕县| 工布江达县| 六枝特区| 水富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