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中的動作元素: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 冉曙光
- 4508字
- 2021-12-22 17:55:14
第一節 孕育暴力行為之土壤
一、生理原因
19世紀生物學研究發展迅速,當時的人們熱衷用生物學的種種觀點和理論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很多學者傾向認為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暴力行為來自于人的天性。生物學家將一些不符合常理、破壞社會規則的行為稱之為“反社會人格”。意大利學者西塞·朗姆布羅索認為容易產生暴力行為并且觸犯法律的人,在生理發育上不如正常守法公民健全,他的這種理論進而對20世紀40年代威廉·謝爾頓“體質論”的提出起到重要影響,“體質論”在暴力行為和身體類型有關這一問題的看法上與朗姆布羅索觀點相近,比如在一些暴力罪犯中,體格健壯的人占大多數。
20世紀60年代后期,遺傳基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后,人們開始試圖從遺傳基因的不同來尋找引發暴力犯罪的生理因素,在眾多有關生理因素導致暴力犯罪的論著中,美國學者梅奈切姆·M和耶茲查克·鮑曼在《染色體的偏差與犯罪》研究報告中認為,通過實驗,他們發現實施暴力犯罪的男犯人具有XYY染色體的數量比正常男性多四倍,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決定人的性別,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XX),男性擁有的則是XY染色體,然而暴力罪犯的男性細胞染色體中多了一條Y染色體,排列成XYY而不是普通男性的XY。遺傳學家通過對男性染色體的研究得出推論:比普通男性多出的男性染色體Y可能是暴力行為發生的生物原因,這樣的人更易實施暴力行為。
另外,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很多學者傾向認為生物的暴力行為與內分泌激素有很大關系,通過研究發現,注射過大量雄性激素即睪酮的動物會變得易怒、暴躁、容易產生進攻行為,進而可以獲得群體中的首領位置。睪丸激素的發現歸功于試圖確定男性與女性“本質”不同的科學實驗,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動蕩不堪的局勢使得科學家也迫切地試圖用物理誘因來解釋復雜的社會行為。從那時起,睪丸激素的作用一直以來都被作為一種對男性所有攻擊行為的萬能解釋,但是最近幾年不斷發展的科學研究實驗卻提出新的看法,睪丸激素和攻擊性之間的聯系不是像人們想當然的那樣認為——睪丸激素過盛所以男性易產生攻擊暴力行為,戰場上最富于攻擊性的往往是十三四歲的孩童,他們的睪丸激素水平實際低于平均值,而中外歷史上很多被閹割者大施暴行的例子也似乎可以說明睪丸激素本身并不能引起攻擊性,缺少睪丸激素也不意味著缺少男性氣概。真正引發攻擊行為的原因不是睪丸激素過剩,而是匱乏。當某些男性因為被閹割或者人為地降低了其睪丸激素水平后,他們的攻擊性反而會增強。經過研究進一步表明,如果試圖將睪丸激素與暴力行為聯系在一起,那么應該監測的不僅僅是睪丸激素本身,而是它與人體大腦中5-羥色胺的化合物。這是因為高濃度的睪丸激素與低濃度的5- 羥色胺結合產生的化合物才是引發暴力攻擊行為的指示劑。①更有意思的是,在靈長類動物群體中,具有高濃度睪丸激素與低濃度5-羥色胺相結合化合物的并不是群體的首領,而是那些心懷不滿繼而圖謀不軌的下屬,這似乎也為歷史上宦官篡權、廣施殘暴找到了科學依據。但同時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單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試圖解釋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
二、心理原因
人的生理因素對暴力行為產生起到的決定因素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因素對暴力行為的產生起到或者是起到更多的決定作用。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缺陷說認為一個人如果有一個較正常情況特殊的童年或者是童年生活并不健全,有可能給人的心理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家庭的破裂、父母間極端的爭吵和對孩子的忽視、孩子缺乏情感與身體健康方面的關照與愛護,諸如此類種種行為會使孩子情感受挫,進而在成長中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以至于孩子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擁有這種不幸福家庭生活或童年經歷的孩子,在長大以后會出現適應環境能力差、不能正常與人交往等等問題,進而容易產生犯罪行為。這種在成長時期因不幸經歷帶來心理缺陷,引發暴力行為的看法被稱為心理缺陷說。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則認為,暴力犯罪是因為人的“超我”發展不完善造成的。“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泄口,一味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永遠都是無意識的。“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而“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能健康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步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并把其慢慢消化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超我”也慢慢成熟。如果一個孩子受到父母過于嚴苛的管教甚至是受到虐待,在享受不到充分的關心與愛護的同時,他就會抵制父母,拒絕承受社會規范,其“超我”的發展也就受到阻礙,“超我”發展受到壓制、阻礙而產生的挫折感進而會演變為侵犯行為。人的需求強度越大,未被滿足后的挫折感也就越大,暴力侵犯性也就越強,所以,暴力行為是“超我”發展受挫后爆發出的極端行為。
另外,有的心理學家是從性格特征的角度來解釋暴力行為的原因,比如美國心理學家H. J.埃森克,他認為多血質或膽汁質的人容易沖動,喜歡冒險與變化帶來的刺激,比其他性格的人更樂意于超越社會準則、超越道德限定的行為界限,所以性格外向的人容易越軌或者犯罪,性格內向的人則自控能力更強。
雖然暴力行為由個體發出,其心理因素的決定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個體生活在群體、社會中,所以個體的暴力的產生實際上與其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不可分割。同時,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暴力行為往往是解決矛盾而必須采取的一種手段。
三、社會原因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暴力行為作為廣泛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驅動力之一,更是特定歷史時期解決社會矛盾激化的必然手段。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與歷史發展中發現,暴力不僅是維持既得利益和統治體系堅固的手段,也是取得統治權獲取更大利益的決定因素。不同的社會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多層次的矛盾,在這些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不同社會利益集團的爭斗、不同宗教信仰團體之間的沖突,以及被壓迫階級、民族推翻壓迫取得民族獨立等等,解決這些矛盾無法避免暴力沖突,甚至有些矛盾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解決。阿爾諾·格魯恩在分析人類的暴力行為時認為:“已經找到的許多跡象表明,人之所以具有破壞性以及能夠殺人的根源是人為了參與一種幻想出來的權利而做出的自我背叛。正因為這種自我背叛不是什么‘更高’的命運,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自覺的服從所致,由此就會產生一種伴隨一生的自我憎恨。這樣一種發展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人只有通過破壞,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活著的。”①
奧地利比較心理學家康拉德·洛倫茨在他的論著《攻擊與人性》中闡述了他的看法:人對同屬自己同類的其他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沖動和侵犯行為,也就是說,暴力是人作為生物的一種基本本能。這種攻擊的本能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逐步演變為人的好勝心和好斗性。喬治·索雷爾在《論暴力》中就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通過他的分析可以得知,人類的確存在一種“好戰的激情”。現代人類行為學創始人康拉德·洛倫茨認為,好斗性實際上是人類無意識的一種本能。與性欲相同,源于人類天生的釋放機制。將這種好斗、挑釁的本能加以釋放,同樣可以引起人類強烈的快感。如果一個人的攻擊欲望被長期壓制,那么這個人的心理就會越來越不平衡,他會變得暴躁、煩躁、抑郁。然而,在文明社會,對他人的暴力侵犯行為是道德和規范所不允許的,所以在此種情況下,人的潛意識中的攻擊欲只有通過觀望自身離場的、緊張對峙局勢下的暴力行為得以宣泄。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收看具有競爭力的體育項目,比如拳擊、摔跤等等,可以合理地發泄自己潛在的攻擊欲。
另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暴力行為的實施主體以男性居多,而樂于欣賞暴力場面的也以男性群體為主,除了前面提到的科學證明男性產生暴力行為和進攻性是因為男性體內確實存在一種充滿雄性激素的化學物,即“男性荷爾蒙”以外,還因為在男權主導的社會中,暴力行為可以彰顯男性的“強悍”“有力”。在這樣的道德價值觀下,男性實施暴力在很多時候被看作是正當行為。在和平年代,觀眾——主要是男性觀眾群,仍然可以通過欣賞虛幻的暴力場景達到潛在的男性欲望滿足快感,這種心態反映在電影創作上就是一種對“英雄情結”的迷戀。英雄者,英才與雄杰相融而成,兼融英才的智慧和雄杰的大略。無論在哪個時代、哪種文化背景下,“英雄”都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字眼,令人崇敬與欣賞。情結則是心理學上的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英雄情結包含著這樣幾種情感,比如欣賞、贊美、渴慕、崇拜、神圣的敬畏等等。當人類無法戰勝自然、當大千世界里的社會道德與法律死角出現時,人們無不渴求英雄人物振臂一揮、挺身而出,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構成了人類崇尚暴力行為和暴力美感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機械動作片中的英雄形象多是承擔著懲惡揚善、保護人類家園、保障普通民眾安穩生活的重任。人們似乎對“超級英雄”(或“超自然能力的英雄”)有著獨特的向往和崇拜情結,全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如此。可以說,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和各類宗教記事中出現的超能力的“神”,實際上都是上古時期人類對“英雄”崇拜情結的演化。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崇拜的是擁有俠義精神的武功高強的英雄,英雄所擁有的氣魄又遠勝于勇武,這種氣魄便是荊軻刺秦王式的、在關鍵時刻涌現出來的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風范;日本文化中,對于武士的尊崇則構成了其民族性中英雄崇拜的主要內容,武士如櫻花般擁有著短暫卻絢爛的一生,在完成崇高使命后悄然謝世,這也成為“武士道”精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今天銀幕中的“科幻英雄”主要誕生于美國,由于特殊的移民歷史,美國其實是一個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國度,各種文化在廣袤的大地上交融與碰撞,使得人們更加自由地吸收多元文化,然后再加以創造性地創新,所以,好萊塢電影中的“超級英雄”既承載著美國自身文化中所推崇的“救世主”的任務,又有著東方文化中的奉獻和視死如歸的風儀。
對于暴力行為的產生原因,還有一些社會學家傾向認為暴力行為是人從各種可接受的訊息中學習的,比如一個孩子生長在父母經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家庭,那么孩子在成長期間受環境影響,以后也會更傾向用暴力手段表達自我需求。這也是電影中的暴力行為受到詬病的最大理論出處。持這樣觀點的學者認為,如果電影中的暴力行為,比如襲擊他人、施虐或謀殺被過度娛樂化渲染,那么這種娛樂和游戲化的心態會麻痹人情感中的同情,同時更加刺激了人使用暴力的沖動。
綜上,筆者對人類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多方面進行了梳理與羅列,可以看出暴力的產生與人的體質、激素分泌等物理特性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心理壓抑、個體性格差異的一種反應,生活在社會族群中的人類,其暴力行為的實施更與社會環境、集體意識等因素息息相關。所以,暴力是人類在受到外界力量壓迫或心理產生挫折時爆發的一種生物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