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自學
- 紀坪
- 1478字
- 2021-04-15 12:12:12
4.創造:要打破前人的習慣,才能自成一派
“神偷”與其他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偷來”的東西,有沒有經過聰明的“創造”,讓這件被“偷來”的“贓物”煥然一新,成為截然不同的新作品,從此跳脫“小偷”的格局,成為一個“神偷”。
很多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都曾被指控過他們“偷”了他人的創意。有趣的是,他們對此也從來不諱言,他們的成功,確實或多或少都“偷”了別人的某些東西。
喬布斯曾說:“我們從來不覺得偷別人的點子有什么好可恥的。”“偷”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揮創意,繼續往上爬。
“偷”完記得一定要打破前人原本的習慣,最后才能自成一派。就像日本禪道里的“守、破、離”之道:師父領進門先教“守”,模仿既有的東西;弟子有了一定的火候后就得學會“破”,打破既有的框架;最后學會“離”,把學到的東西重新組合起來,化他人的心血為自己的骨肉。
“神偷”的創造系統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將人分成三種,就頗能體現這門學問。
第一種人像“蜘蛛結網”,這種人所有的作品,都是從自己的肚子里吐出來的,不擅長從外界取得更多的元素,像是一個閉門造車的工匠。這種人連“偷”字都沾不上邊。
第二種人像“螞蟻囤糧”,這種人只懂得原封不動地將從外面取得的東西搬到自己的窩里儲藏,不懂得如何加工改造,把這些東西變成更加有用的資產。這種人只能算是個“小偷”。
第三種人像“蜜蜂釀蜜”,這種人懂得廣采百花精華后,再加上一番釀造技術,將花蜜轉化成蜂蜜。這種人懂得將從外界搜集來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消化和轉化后,使其成為更有用的資產。這種人才更像個“神偷”。
換句話說,“神偷”與其他人的差別在于加工的過程。“小偷”只會復制粘貼,原封不動地把東西搬回來;聰明的“神偷”則懂得把搬回來的東西,透過拷貝、拆解、上色、拼圖四大創造步驟,徹底變成自己的東西。所有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一定像個“神偷”,而不是像一個“小偷”。
拷貝、拆解、上色、拼圖
“神偷”怎樣才能把偷來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呢?
首先把東西“拷貝”回來。接下來把它“拆解”,將沒用的東西丟掉。之后用自己的想法給它“上色”,加入自己的色彩。最后將所學所知淬煉后,“拼圖”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全新作品。
我們也可以用我們所熟知的數學四則運算(加、減、乘、除)來解釋四者的差異。
(1)“拷貝”的能力是一種“加法”。這是一種資訊搜集、儲存和模仿的能力,也是一種將外界資源“偷”回來的能力。要采用百家之言,如此才有足夠的參考資料,而這也是獲取靈感最基本的一個功夫。
畫家達利說:“沒想過要模仿什么東西的人,也做不出什么東西。”
(2)“拆解”的能力是一種“減法”。這是一個歸納、整理、分析、去蕪存菁的過程。留下有用的東西,把沒用的東西丟掉,一來避免被過多無用的信息所干擾,二來也更有精力專注在少數關鍵的資源中,只抓住自己有用的東西。
如雕塑家羅丹說:“我選一塊大理石,然后切掉我不要的部分。”
(3)“上色”的能力是一種“乘法”。這是一種資訊轉換的能力,把“偷”回來的東西消化吸收后為自己所用,再將自己的經驗、專長、創意、天賦融入其中,改造成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作家莫泊桑說:“大藝術家就是那些將個人的想象力強加給全人類的人。”
(4)“拼圖”的能力是一種“除法”。這是一種創造的能力,通過整合、濃縮自己的所知所學,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專屬于自己的作品。諸如商業模型、藝術作品、論文著作,都是這項能力的產物。
詩人艾略特說:“優秀的詩人會把‘偷來’的東西融入整體情境,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與原作截然不同。”
拷貝、拆解、上色、拼圖,四大改造系統缺一不可,也唯有如此,才能跳脫前人的框架,成為一個“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