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拷貝:先學會規則,然后打破它們
論文是碩士生畢業的門檻之一,也很可能是不少人在學生生涯中,第一次能從頭到尾完成自己的正式著作的機會。
可怕的是,不論這本著作寫的是好是壞,原則上都要被收錄進數據庫,只要有人感興趣,就能看見你的名字和著作。如果寫得不好,不就成了一輩子的污點了嗎?
一些碩士生,在寫論文之前充滿了理想,認為這既然是自己的代表作,一定要將它寫得盡善盡美,研究的主題要夠崇高,研究的方法要夠嚴謹,研究的結論要夠有貢獻,最好能改變世界。
還有些人則在論文八字還沒一撇時,就開始小心翼翼地保護它,生怕被別人“偷”走了創意和知識產權。
回過頭來想,你認為他們的智慧結晶,真的那么有價值,讓人渴望“偷取”嗎?
一位我很尊敬的指導老師,曾告訴我一個全然不同的觀點:“碩士生不要想寫出什么博大精深的論文,真想好好做研究留到博士班。”
什么意思?
碩士論文不是用來改變世界的
碩士階段的論文訓練,可以說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的學術論文訓練,重點在于讓我們能了解前人怎樣做研究,讓我們能依循著前人的思考軌跡,只要能夠將前人的思路好好地走過一遍,其實就是大豐收了。
通過學術架構,從研究背景和動機的擬定、過去文獻的整理、研究方法的設計,到最后得出研究結果,寫出屬于自己的發現和結論,就是一個相當優秀的論文學習過程了。至于論文對于這世界有沒有貢獻,不一定那么重要。
一個好的論文訓練過程,不是要讓學生拿來改變世界的,而是要改變學生看世界的方式。基本的論文架構,大致分成五大章節。
(1)研究背景與動機;
(2)文獻綜述;
(3)研究方法;
(4)研究結果;
(5)結論與建議。
你認為哪一個最重要?
有人說研究背景與動機最重要,因為方向對了后面才不會白走。有人說研究方法最重要,因為寫論文就是要學習如何使用統計工具。有人說研究結果最重要,因為寫論文的目的就是要得到這些結果。有人說結論與建議最重要,因為寫論文就是要做出最后的成果,建議的闡述通常也最多。第一次寫論文的學生往往認為文獻綜述最不重要,因為所謂的文獻綜述,只是去搜集、整理他人的研究結果,又不是自己所創,有什么重要?我當初也這么認為,然而在我完成碩士論文十年后,對我最有用的能力,恰恰是整理文獻綜述的能力。為什么?
因為在這個部分,正確的文獻綜述訓練,教會了我如何去“偷取”他人的智慧,并通過“改寫”的方式,變成自己的東西。
這項能力,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建立,還是寫作靈感的獲取,都是最重要的一項能力。當你懂得去尋找需要的資料,就能到處“偷”靈感、“偷”思維,就能更快速地“拷貝”他人的成功,然后再想辦法加以改造,化成自己的血肉。
“先像專家一樣學會規則,然后才能像藝術家一樣打破它們”
記得學生時代,不少學生都熱愛打籃球和看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而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喜歡去模仿自己喜歡的球星。有人喜歡模仿邁克爾·喬丹的打球動作,有人喜歡模仿科比·布萊恩特的打球態度。
那么像邁克爾·喬丹、科比·布萊恩特這些最具創造力的籃球巨星,總應該是最獨樹一幟,不走前人路的吧?其實不然,他們也不斷在“拷貝”前人有用的特質。
喬丹曾說:“如果我沒有看到過J博士在全盛時期的驚人演出,我就不可能擁有像現在一樣的視野。”
科比更是直接地說:“我場上所有的動作,都是從觀看偶像球星的錄影帶中學來的。”
無論在哪個領域,技能、風格、特質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決定的,而是通過不斷去“拷貝”自己所喜歡的人或事物來習得。學音樂,得先學著彈彈那些偉大前人的樂譜;學作畫,得先學著臨摹那些偉大前人的畫作;學寫作,得先讀讀那些偉大前人的著作。而所有最后能自成一格的人都很清楚,他們不可能百分之百去“拷貝”任何人,因為每個人的天賦、天性、資源都不一樣。然后就算只“拷貝”5%,畫虎不成反類犬也沒關系。因為接下來該做的事,不是努力把這只犬畫得像虎,而是最好把這只犬畫成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可以是條魚,也可以是條龍,就是別像虎。
畢加索曾說:“先像專家一樣學會規則,然后才能像藝術家一樣打破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