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激發購買的源泉

身處B2B銷售一線十余年,我接觸過成百上千的銷售人員,他們經常向我傾訴工作中遇到的種種煩惱,例如:

“我很難完成銷售任務,今年的獎金又要打折扣了。”

“有效商機不足,客戶總說沒需求、不需要。”

“我們公司的產品價格高于對手,沒有競爭力。”

“約不到客戶,尤其怕見客戶的高層。”

“見到客戶不知道說什么、從哪開始說。”

“不知道客戶在想什么。”

“好像客戶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客戶不認可我們的產品和價值。”

“要是經理能給我權限,可以給客戶一些折扣就好賣了。”

“客戶總是不著急,好像對我們的產品沒信心。”

“客戶當面說很好,結果沒行動。”

“項目進度慢,無法按計劃推進。”

“總是讓客戶牽著走,怎么讓客戶跟我走?”

“如何讓客戶真正支持我?”

“客戶到底是怎么做決策的?”

“客戶看我就是個光想掙他們錢的銷售員。”

“有些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些什么。”

…………

凡此種種,都是銷售常見的問題,準確地說,是沒有掌握銷售規律和有效的銷售方法而產生的煩惱。為此,我們給出的第一個關鍵建議是——銷售的問題要在購買中尋找答案。也就是說,研究銷售的方法和路徑,首先要從研究客戶的購買行為開始。

接下來我們即將進入探尋客戶購買邏輯的奇妙之旅,重點討論客戶為什么買(Why)、怎么買(How)、買什么(What)的問題。

本章探討第一個問題:客戶為什么會購買?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向人群中的任何一個人,得到的可能回答有:

“因為需要,所以購買。”

“不買我會很痛苦。”

“因為購買它,解決了我的大問題。”

“因為購買,所以快樂。”

“我有錢,我任性,我樂意。”

“心情不好,買東西安慰一下自己。”

“我買買買,就是為了裝13,你打我啊?”

…………

看到這些五花八門甚至有些奇葩的回答,也許你會說:“購買何須什么理由?存在即合理,哪有什么規律和邏輯可言?”

可是,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還是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大致清晰的脈絡——購買行為的發生要么是為了消除或減少痛苦,要么是為了獲得快樂,歸結為四個字就是“離苦得樂”。因此,客戶之所以購買,是源于他們自己的原因,而不是你的原因。客戶自己的認知和期望遠比銷售的產品重要得多。這也是經典銷售理論中始終強調“客戶至上”的根本原因。所以,真正的銷售應該始于客戶、終于客戶。

可以說,一切購買的動因都是因為客戶有問題(或是有期望,而期望未滿足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問題),而問題產生了痛苦,痛苦產生了需求,需求產生了購買。這便是購買行為背后的思維邏輯。從個人到組織,99.99%的購買行為都可納入這個邏輯。說得文藝一些就是:現實與期望的差距帶來的痛,是客戶購買的欲望之源。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

購買欲望=期望–現實

按照上面這個公式,當客戶的期望大于現實時,購買欲望大于零,表現為有購買意愿;當客戶的期望等于或小于現實時,購買欲望等于或小于零,表現為無購買意愿。無論是否有購買意愿,客戶都會對現實和期望表現出某種態度,即對銷售的產品或方案引起自我內心變化的一種感覺,我們稱之為反饋模式。根據購買欲望公式計算結果,我們可將客戶的反饋模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增長模式、困境模式、平衡模式和自負模式(Robert B.Miller、Stephen E.Heiman、Tad Tulejia,2017;夏凱、田俊國,2015)。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基于購買欲望的反饋模式不是客戶的總體態度或性格,而是針對銷售將要展現的產品或方案而產生的預期,因此,有人天生愛做夢或天生憂心忡忡,不代表他對銷售的產品或方案天生就是喜好或擔憂。一個人可能喜歡A產品,對A產品有強烈的購買欲望,但可能對B產品則完全沒有購買欲望。因此,同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的產品或方案時,可能有不同的反饋模式;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的產品或方案時,也可能有不同的反饋模式。

下面我們對客戶購買欲望和反饋模式的關系逐一進行說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布尔津县| 蚌埠市| 屏东市| 惠水县| 昭觉县| 威海市| 桃园县| 聊城市| 山东| 江永县| 汝州市| 博野县| 通山县| 融水| 霍邱县| 双牌县| 莱西市| 绥阳县| 墨脱县| 武清区| 大丰市| 上犹县| 新郑市| 遂川县| 建平县| 怀仁县| 农安县| 东丰县| 广元市| 遵义县| 京山县| 岳西县| 大田县| 甘孜县| 分宜县| 克东县| 日土县| 金川县| 绥棱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