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年級上冊

《岳陽樓記》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人生在世,很多人都在意名聲,但是真正的名聲,還需要歷史的檢驗。

范仲淹是經歷了檢驗的人。

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他最重要的人生分野就要開始了。他小的時候,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因此范仲淹還有一個名字:朱說。但是,只要歷史記住了“范仲淹”這個名字,那就說明這個倔強的孩子,是不愿意屈服于命運的人,初入仕途,他就把名字改了。名字雖改了,但一心為公、仗義執言的脾氣未改。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謫。他一生的大事件很多,其中參加并領導了1043年的“慶歷新政”是一件,新政受挫被貶出京,其后不久寫下《岳陽樓記》也是一件。1052年,他改知潁州,于途中逝世,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雖然他一生抱負不曾展,但憑這兩件事,足以名垂青史。

關于范仲淹,還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比較要緊的是,他也是一名杰出的邊塞將領,西夏人對他還是有幾分敬畏的。另外,他是《岳陽樓記》中滕子京的一位諍友,也是知己,可能再也沒有人會像范仲淹那樣開導滕子京了。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2),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4),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5),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6),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7),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8),皓月千里,浮光躍金(9),靜影沉璧(10),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12);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3)。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14)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思維式古文解讀】

萬古不似長夜都因它——《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給很多同學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老師不斷地說這篇文章太棒了,但是老師從來也不給出解釋,而麻煩在于,老師認為很棒,就等于給大家派了一個巨大的任務——無條件投降般地背誦。一般情況下,不知道它好在哪里,還能默默背誦全篇的都是英雄,當然,也是蠢蛋。至于為什么,得壓住脾氣,聽我慢慢道來。

這篇文章其實挺讓老師為難的,講吧,不容易出彩,全中國當下的幾百萬語文老師,加上以前上千萬的前輩,都講過這篇文章,你一看這數字,就知道老師壓力多大、多絕望了。但是,不講,他舍不得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概念:“仁”。讀書人,心里放不下這個字。

“仁”在中國是一個非常讓人頭大的概念。大就大在一個中國人從小就聽說過“仁、義、禮、智、信”這樣的概念,這幾個字就是一套中國的價值體系。說明白點,如果把我們中華民族比喻成一臺機車,這幾個字就是發動機,而“仁”就是發動機里最核心的那個部件。

但是,就是這個“仁”,讓我們很尷尬。

為什么呢?

因為多解。僅僅是《論語》就使用過109個“仁”字,可見當年孔子每天都念叨,但是孔子很好玩,他把“仁”打造成了高頻詞,每次內涵還不一樣,連個定義都沒給出,春秋就過去了。到了戰國,儒家又出現一位大圣人孟子,他繼續講“仁”,甚至還新推了“仁政”的概念,但是對于“仁”的定義,也學孔子,沒有給出。

但是,他們給了一些線索:孔子說過很多與“仁”有關的句子,包括“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等;孟子也不甘示弱,他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在《孟子》這本書里,他也是把“仁”放在重要的位置,為“仁政”做鋪墊。大家看,這三句可是孔孟談“仁”的言論中被后人引用得最多的句子。孔子的話里“仁”是愛人的意思,他還說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仁德之人。孟子提出先從愛親人宗族開始,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護自己的老人孩子,推及至愛護他人的老人孩子,甚至不僅僅限于人類,而且推廣到萬物,最好形成一種政策穩定下來,這就是仁政。

但是,不難看出,孔、孟兩位夫子的“仁”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愛,包括對親人、對他人的愛,是世間所有愛的總和,即心中有人。這也就是“仁”最基本的定義。

但是,“仁”怎么就成了天下盡人皆知的一種精神呢?

是儒家的集體宣傳嗎?當然不是。真的讓“仁”深入人心,老幼皆知的事情發生在北宋慶歷五年,也就是1045年。那年9月,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的囑托寫了一篇《岳陽樓記》。不客氣地說,沒有這篇文章,岳陽樓絕對和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一樣,充其量就是個有文化的樓,而不是精神圣地,而“仁”也不可能通過一種憂樂觀,成為一種君子性格,為民眾深切接受。

一篇文章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

在回答大家的問題前,我想先下手為強,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注意到這篇文章驚天的玄機是什么了嗎?

有人剛吃了一口米飯,估計飯就在嘴里,只能發出不是很清楚但尚能辨識的聲音:“怎么修個樓還修出玄機來了?”我們先看文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當然,從表面上看沒什么大不了的,滕子京是讀書人,興修岳陽樓,把先賢、今人與岳陽樓有關的詩賦刻在上面,表示禮敬,這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說的搞好文化建設,大興教化。這難道還有過錯了不成?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他修岳陽樓,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其實是發泄懷才不遇的苦悶,南宋范公偁認為,重修岳陽樓就是一向自負的滕子京向朝廷隔空喊話:“你委屈我太多了。”

有證據嗎?當然有!一是范仲淹在文章里清清楚楚地圈定一類人——遷客騷人;二是滕子京選的詩文。滕子京選了“遷客騷人”的詩賦刻在岳陽樓上。這四個字大有學問。遷,尤其是左遷,在古代就是貶謫的代稱,遷客,也就是那些被貶謫的人;騷人,屈原寫了《離騷》,成為文人中第一張專輯,從此寫《離騷》等文學作品的“騷人”就成了文人的代稱。岳陽這個地方是個交通樞紐,當然也是古往今來遷客騷人的中轉站、根據地。不怕官員成了遷客,就怕遷客還是騷人,麻煩的是自唐、宋以來,通過科舉選拔官員,這樣一來遷客騷人本身就是一體的,他們到這個地方留下的詩賦,躊躇滿志遠沒有牢騷多。滕子京不是選的孔孟文章,而更多的是選了這類人的詩文,大家一想就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范仲淹覺得以岳陽樓的景色,假如滕子京或者遷客騷人登樓,不是去國懷鄉、牢騷萬丈,就是借一時之美景,求得一晌之歡。諸如此類,悲喜循環播放。他把那種強烈的既視感一下子就描摹出來了。

我們看文本: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同是一片天地,陰晴大不相同。這讓我想到小時候在《壇經》里讀到的一個故事:675年,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內,留下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法師正在講經,一陣風吹來,寺內懸掛的旗幡隨之飄動。印宗即景說法,問聽眾到底是什么在動。眾僧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幡動,有的說是風動,誰也說服不了誰。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個小故事,被當作唯心主義的典型批評了幾十年,但是,人們卻經常為這個故事心動,因為風景是客觀的,人心有時并非如此,我們不能因為看不到心情的樣子,就否認心情的存在,尤其是否認那個極富人生經驗的、充滿人性靈動感的結論:風景,其實是人心的寫照。

貶謫之人的心情,包括滕子京的心情,也隨著風景改變,淫雨霏霏時,“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春和景明時,“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景色寫得很有質感,很有張力!毫無疑問,這個世界上的天氣主要是兩種:陰與晴。只要你在乎陰晴,就說明心中沒有放下,一個心中沒有怨念的人,不會隨著景色變換這么悲喜交加地折磨自己,而且找個時間就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那一腔怨念,登一次樓就爆發一次,每望一次,皇帝就要狂打一頓噴嚏。

很多人注意到了岳陽樓的景色之動人,卻忽略了這個玄機。景色不重要,樓重要;樓不重要,對朝廷的一腔怨念重要。也只有這一腔怨念,才能醞釀出一部偉大的戲劇。

綜上所述,第一個玄機是,重修岳陽樓實際上有滕子京借機泄憤的緣故,雖然這不是唯一原因,比如他確實也重教化,他也是一個正經的讀書人,興文教而修岳陽樓,但起碼是其中一個原因。

那范仲淹是怎么看出這點的?也就是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這又是一個玄機。

這個玄機就是《岳陽樓記》勸勉的就是滕子京。

我講一個秘密,真相就會大白: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這段景色描寫幾乎是憑空想象得來。誰提供的情報呢?歐陽修。歐陽修在同一年所寫的《堰虹堤記》曰:“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愿有所記。’”

滕侯,就是指滕子京。侯,這里是指君侯,尊稱。有位從岳州到滁州來的人,帶著滕子京的書信、洞庭湖的全圖對我說道:“希望能為滕侯或者這幅圖上的風物寫篇記。”

信息爆滿呀,我們最起碼會看到如下幾條:

一、滕子京到了岳陽后,不僅給范仲淹寫過信,也給歐陽修寫過一封信,囑托他寫點東西,當然,也是為了刻在重修的岳陽樓上;

二、每封信還配有一幅圖,《洞庭晚秋圖》,看來信件、圖、任務,范仲淹與歐陽修的基本是同款。

明明沒去過,為什么僅憑想象就能這么即時催淚,說明一生仕途跌宕起伏的范仲淹早就沙盤推演了滕子京的心思。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把唐代與今天的遷客騷人的詩賦都刻上,這說明他心里這個貶謫的心結不但沒有解開,還打成了死結。

不過,我們的腦子里也有一個大問號:滕子京為何會這么幽怨?文章的信息已經很直白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古往今來,留名青史的人都怕一個字——“謫”,也就是貶謫,古代官員被降級外放或者干脆流放的意思。這類人就是謫臣,幾千年來花名冊長得很,里面熟人可多了——比如屈原、蘇軾等。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包括文學史,很大一部分都是這幫人撐起來的。

從新聞的角度來看——字越少,事越大。

故事來了!

滕子京絕對有才。當年西夏進犯宋朝邊境,非常囂張。要知道,北宋軍隊的戰斗力一直為人詬病,類似于中國男足。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秘密。西夏的幾位皇太后,基本都有領兵打敗宋軍的記錄。這都是由于宋朝軍事制度上的某些漏洞造成的。但是,我們相信,宋軍也有丈夫氣,打不過也得打。

有些宋軍武將一挺脖子不服氣,主動出擊,結果,主帥戰死,萬余人被俘,這可好,西夏人一下子推進到了涇州城下,也就是今甘肅涇川北一帶。宋人基本沒有抱希望,整個城市里的人們哭成了一團。結果,意想不到的奇跡發生了,涇州軍民與西夏人對抗多日,僅憑一座孤城,堅持到了范仲淹的援軍到來,里外夾擊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大宋朝諸多保衛戰中的涇州保衛戰,指揮官就是文官知州滕子京,他一戰成名。后來,鎮守邊疆多年的范仲淹轉任他職的時候,他推薦的接班人就是滕子京,打算把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邊境地區的指揮權交給他。

但才華越大,委屈越大。在個人的委屈面前,范仲淹強調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能做到這樣的有幾個?即使是他的好友,也不能。

慶歷三年,滕子京剛被調到京城,接風酒還沒喝完,禍從天降:有人告發他在涇州任上動用公款作招待費,而且朝廷追查的時候,發現滕子京把賬本燒了。其實,他人很仗義,燒賬本為的是讓與這筆款子有關的人不被追究,事情自己扛下來;另外,這些費用是特別補給軍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招待當地的少數民族,以期其配合管理,其實這就是恩威并施的一種策略。但一燒賬本,那就等于跟朝廷杠上了,朝廷不依不饒,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就被貶到了偏遠的岳陽。在滕子京看來這委屈比天大,所以范仲淹略微一猜測,就知道滕子京在這岳陽樓上干了些什么。范仲淹成了一個心理疏導員,他知道滕子京心里的痛。

所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花很大篇幅寫岳陽樓的風景,那不過是告訴滕子京,這風景也是你心里的風景。范仲淹有過與滕子京相似的經歷,“慶歷革新”之前,他已經在宋朝的很多州經歷了“鍛煉”,貶謫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慶歷革新”失敗后,他也沒有料到此后大約十年,他會不斷地走在貶謫路上,再也沒有了回京的機會。他走過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他扶疾上任,于途中病逝,時年64歲。

而且,范仲淹才是“慶歷革新”真正的核心人物,自然,滕子京的委屈與范仲淹的相比,不能同日而語。

慶歷年間,看起來國家無事。但是有識之士,雖然人數永遠那么少,都知道宋朝這臺機器出了大問題:缺錢,就是朝廷發生了財政危機,這跟《清明上河圖》留給大家的富裕印象不太一樣,朝廷窮呀!宋朝的行政機構就十二個字:“機構臃腫,管理低效,成本巨大”。結果政府患上了“三高癥”——“三冗”就是冗官、冗費、冗兵,“冗”是多余的意思,官員、士兵、行政開銷數量都很大。這些都需要錢,沒有錢,那這些都是炸雷。這么一個班底,麻煩很大,對外作戰特別像國足,難求一勝,遼、金、夏輪番騷擾北宋,北宋地大物博人口多,竟然誰也打不過,弱到沒了底線,這叫積弱,仗雖打不贏,這么多人還得養活,誰出錢?自然是老百姓,收他們的稅,賦稅越多越好,苛政猛于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自由落體式下降,這叫積貧。火上澆油的是“三冗二積”之間還形成了死循環,機構越大效率越低,效率越低就越要增加賦稅擴充人員,人員越多機構越大。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套用一句話:留給宋朝的時間不多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等人發起“慶歷革新”,為的是診治、挽救宋王朝的國運,結果,一路貶謫就成為范仲淹的人生使命,按道理說,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比滕子京委屈。

然而,真有宰相之才,且有宰相之度量的范仲淹卻要告訴滕子京一個經驗:“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說得通俗點,那就是在朝廷上做官時,頭頂烏紗,就為百姓擔憂;遠在江湖時,哪怕人生坎坷,萬般困頓,還是為國君擔憂。一個真的士大夫,一個真的賢君子,注定是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于天下人的憂去憂,晚于天下人的樂去樂呀!”

這也就解決了我們在本節開頭提出的問題:這篇文章旁敲側擊勸的是誰?毫無疑問,就是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同時,我們也明白了范仲淹的意思,他擔心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更擔心自己的這位好朋友做不到這一點,不僅會影響整個革新派的政治命運,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價值黯然失色。不承想,這一篇主要目的是開導朋友的文章,竟然成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尤其是這個民族在過去幾千年里真正的讀書人的精神,在浩渺湘水上,筑起一座文化之樓。

這篇文章,其實還有幾個秘密,也已經在2017年完稿,但是限于篇幅,正如我的其他文章一樣,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部分呈現給讀者,如果有緣,等我數年后修訂此書時,再相逢于江湖。眼下,當務之急是朗誦這兩個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誰與歸?”

若沒有知己,“吾誰與歸?”說得真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永城市| 廊坊市| 赤峰市| 永胜县| 榕江县| 八宿县| 东源县| 华安县| 南靖县| 西贡区| 武陟县| 阿拉善右旗| 瓦房店市| 山西省| 武功县| 蓝山县| 兴城市| 岳阳县| 繁昌县| 安图县| 格尔木市| 电白县| 临猗县| 昭平县| 顺平县| 博客| 驻马店市| 柏乡县| 湘阴县| 米脂县| 扎兰屯市| 津市市| 永兴县| 会同县| 怀远县| 虎林市| 公主岭市| 康平县| 山阴县|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