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周易知行
  • 何文匯
  • 4123字
  • 2021-05-20 11:55:14

第一章:《周易》名義試釋

《易》、《周易》、《易經(jīng)》

《周易》原名《易》,是一本充滿哲理的卜筮寶典?!蹲髠鳌ふ压辍吩疲骸笗x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即「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周公旦封於魯,留相成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與周之所以王也。』」西晉杜預(yù)注「盡在魯矣」云:「《易象》,上下經(jīng)之象辭;《魯春秋》,史記之策書?!洞呵铩纷裰芄湟孕蚴拢试弧褐芏Y盡在魯矣』?!棺ⅰ杆酝跻病乖疲骸浮兑紫蟆贰ⅰ洞呵铩罚耐?、周公之制﹝即遵文王周公之制﹞。當(dāng)此時,儒道廢,諸國多闕,唯魯備。故宣子適魯而說﹝同「悅」﹞之?!箯摹蹲髠鳌匪涊d和杜預(yù)〈注〉中,我們知道《易》興於周,弘於魯,所以後來乃有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辭之說。不過,春秋時《易》未稱「經(jīng)」,所以是否如杜預(yù)所說有「上下經(jīng)」還成疑問。但可以肯定的是,當(dāng)時的《易象》一定能夠演繹《易》作為卜筮之書的特性,不然韓起不會見到《易象》即大為讚歎。從而可推斷《易象》是魯國所傳的篇章,晉國當(dāng)時並沒有類似《易象》的典籍。(注)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云:「周史﹝杜注:「周大史也?!供{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即第四爻動﹞,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可見陳國當(dāng)時並沒有《周易》。

在通行本《周易》中,〈繫辭〉和〈說卦〉都只稱《周易》為《易》,這是本名。《易》而外,《荀子》、《呂氏春秋》都只稱《周易》為《易》。甚至到了西漢,《禮記》、《新語》、《新書》、《春秋繁露》、《韓詩外傳》、《淮南子》等典籍也都只稱《周易》為《易》,主要用於「《易》曰」一詞,而《荀子·大略》的「《易》之咸見夫婦」是例外,但更突顯《易》作為書名的獨立性。

單音節(jié)詞「易」變而成為雙音節(jié)詞「周易」,大抵東周時先流行於口語,而後著於文字。《周易》的「周」,指的當(dāng)是以鎬為首都的周,即後世稱為「西周」的周。東周亡後,「周」才有「周代」的含義。

在戰(zhàn)國的史書中,《國語》有三處言及《易》筮,稱《易》者一次,在〈晉語四〉:「是在《易》皆利建侯?!埂蹲髠鳌酚惺盘幯约啊兑住敷撸Q《易》者兩次(〈昭公二年〉言《易象》不算在內(nèi),以其不涉占筮),在〈昭公十二年〉:「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以及〈昭公三十二年〉:「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也?!乖凇浮兑住坟浴挂辉~中,「易」是複合詞的一部分?!蹲髠鳌贩Q《周易》者則有十次之多,分別為:

(01)〈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02)〈宣公六年〉:「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p>

(03)〈宣公十二年〉:「《周易》有之,在師之臨。」

(04)〈襄公九年〉:「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弧?/p>

(05)〈襄公二十八年〉:「《周易》有之,在復(fù)之頤。」

(06)〈昭公元年〉:「在《周易》,女惑男、風(fēng)落山,謂之蠱。」

(07)〈昭公五年〉:「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p>

(08)〈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wèi)國,主其社稷?』遇屯?!?/p>

(09)〈昭公二十九年〉:「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

(10)〈哀公九年〉:「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p>

《周易》這個稱謂終因《左傳》而得以建立和流傳至今。

唐孔穎達(dá)《周易正義》卷一〈論三代《易》名〉云:

案《周禮·大卜》「三易」云:「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灌嵭兑踪潯芳啊兑渍摗吩疲骸赶脑弧哼B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灌嵭轴屧疲骸高B山者,象山之出雲(yún),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灌嵭m有此釋,更無所據(jù)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zhì)之義,皆煩而無用,今所不取。案《世譜》等群書,神農(nóng)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睹姟吩啤钢茉娔姟故且?。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故且?。先儒又兼取鄭說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徧之義?!闺m欲無所遐棄,亦恐未可盡通。其《易》題「周」,因代以稱「周」,是先儒更不別解。唯皇甫謐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挂源宋耐醢病钢堋棺帧F洹蠢M辭〉之文,「連山」、「歸藏」無以言也。

東漢大儒鄭玄解經(jīng)往往有創(chuàng)意,因此有時不免附會,此又一例。先是《周禮》搬出「三《易》」一詞,鄭玄惑於「連」和「歸」的詞性,只好以「周」為「周普」之義。這解釋毫無根據(jù),所以並不為孔穎達(dá)所採納??拙J(rèn)為《易》又名《周易》,是「題『周』別於殷」以及「題『周』以別餘代」,這意見相當(dāng)合理。而西晉皇甫謐謂周文王為西伯時自名其卜筮之書為《周易》,恐怕又是臆度之詞,但孔穎達(dá)似乎同意此一說。

1993年在湖北江陵縣王家臺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簡,據(jù)研究報告,有三百九十四支關(guān)乎占筮,其中多支的文字已殘缺。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這些竹簡文字是《歸藏》的戰(zhàn)國末期抄本,其中更摻用周代故事。抄本以坤為第一卦,乾為第二卦,兩卦均有卦畫而無卦名。坤卦畫後有「曰不仁昔者夏后啟是以登天……」等字,有學(xué)者認(rèn)為「曰」前即卦名;乾卦畫後有「天目朝不利為艸……」等字,有學(xué)者認(rèn)為「目」是「曰」的訛字,「目」前即卦名。屯、蒙以後,卦名和卦序與通行本並不完全相同。坤乾以外諸卦多數(shù)首列卦畫,次列卦名,卦名後有「曰」字,再錄故事,以「昔者」發(fā)端,例如:「師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占……」,「囷曰昔者夏后啟卜亓邦尚毋有吝而占……」,「漸曰昔者殷王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占巫咸占之曰不吉……」,體制和《周易》卦辭不同。抄本並沒有爻辭?!稓w藏》如果確是殷代的占書,當(dāng)然極可能是《周易》的底本之一,但《歸藏》以至《連山》在周興之前是否叫做《歸藏易》和《連山易》呢?恐怕未必。我們甚至不能肯定《連山》和《歸藏》是周以前已有的「書名」。從現(xiàn)有的材料推測,周以前的卜筮典籍並不以「易」為名,「易」是周代官方筮書之名,所以《論語》、〈繫辭〉、〈說卦〉都只稱《周易》為《易》。皇甫謐認(rèn)為文王名其筮書為《周易》,當(dāng)不可信。而《連山》、《歸藏》被視為《易》,看來是因為周代的官方筮書名《易》,才兼視之為《易》,使周代的《易》失去了獨特性。

《易經(jīng)》一名頗為晚出。唐孔穎達(dá)《周易正義》卷一〈論誰加經(jīng)字〉云:

但〈子夏傳〉云雖分為上下二篇,未有「經(jīng)」字。「經(jīng)」字是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經(jīng),是孟喜之前已題「經(jīng)」字。其篇題「經(jīng)」字雖起於後,其稱「經(jīng)」之理則久在於前。故《禮記·經(jīng)解》云:「絜靜精微,《易》教也?!辜仍凇唇?jīng)解〉之篇,是《易》有稱「經(jīng)」之理。案〈經(jīng)解〉之篇備論六藝,則《詩》、《書》、《禮》、《樂》並合稱「經(jīng)」,而《孝經(jīng)》緯﹝《援神契》﹞稱:「《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轉(zhuǎn)成三百八十四爻,運(yùn)機(jī)布度,其氣轉(zhuǎn)易﹝讀入聲﹞,故稱經(jīng)也?!沟曃谋蓚?,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dāng)?shù),內(nèi)外承乘之象,入經(jīng)別釋,此未具論也。

《漢書·藝文志》引漢劉歆《七略》所載,有:「《易經(jīng)》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唐顏師古〈注〉:「上下經(jīng)及十翼,故十二篇﹝孔穎達(dá)《周易正義》卷一〈論夫子十翼〉:「故一家數(shù)『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xué)之徒並同此說,故今亦依之。」﹞?!埂此囄闹尽涤钟校骸浮兑讉鳌?,周氏二篇(字王孫也)、服氏二篇〔顏師古〈注〉:「劉向《別錄》云:『服氏,齊人,號服光?!弧埂?、楊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蔡公二篇(衛(wèi)人,事周王孫)、韓氏二篇(名嬰)、王氏二篇(名同)、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究竟周王孫的《易傳》是指周氏注「十翼」之作還是周氏解《易》的「傳」?漢人注《易》沒有只注「十翼」而不注「上下經(jīng)」之理,所以這「傳」當(dāng)是解釋上下經(jīng)及十翼之作?!稘h書·藝文志》云:「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雖然後世一般不相信十翼為孔子所作,而多認(rèn)為是孔門弟子或孔氏傳人所作(彖、象的原作大抵比孔子還要早),但漢人卻一般認(rèn)為孔子作十翼。故十翼雖然是卦爻辭的「傳」,但因出於孔子,故雖是「傳」,也被視為「經(jīng)」。是以〈藝文志〉的「易傳」必非指十翼或十翼注,而是指經(jīng)學(xué)家如周氏者的《易》說。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注解傳述人》云:「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釋文》謂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皆著《易》傳,即指此。

〈藝文志〉又有:「《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埂督?jīng)典釋文》云:「﹝王﹞同授淄川楊何,﹝丁﹞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xué)焉?!惯@些章句肯定是整部《周易》又稱《易經(jīng)》的注解。

1882年,英國(聯(lián)合王國)著名漢學(xué)家、蘇格蘭傳教士James Legge(理雅各)在牛津出版了劃時代的《周易》繙譯,名為The Y? King, or Book of Changes。1963年,這本書於1899年刊印的第二版獲美國出版公司Dover Publications重印,內(nèi)文不變,封面書名則用當(dāng)時在國際流行的譯音法─the Wade–Giles system,改為The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s。1971年,美國另一出版公司,The New American Library,把理雅各譯文的艱深譯音全改為Wade–Giles系統(tǒng)的譯音,稍加編訂後出版,名為I Ching。

另一方面,德國漢學(xué)家Richard Wilhelm(衛(wèi)禮賢)則把《周易》譯成德文,在1924年出版。後來美國人Cary Baynes根據(jù)德文本轉(zhuǎn)譯成英文,於1950年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出版部初版刊行,題為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至今已多次重印?!兑捉?jīng)》由是成為《周易》的國際名稱。中國民間也習(xí)慣叫《易經(jīng)》,《周易》可能只是學(xué)界的用詞。

學(xué)界之所以較多用《周易》而少用《易經(jīng)》一詞,主要因為《周易》經(jīng)中有經(jīng),容易使人混淆。近代經(jīng)學(xué)家高亨詳注《周易》卦爻辭而成書,名為《周易古經(jīng)今注》,正表示了他對《周易》中的「經(jīng)」和「傳」有不同的看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体育| 明星| 富阳市| 西盟| 乡城县| 安庆市| 奈曼旗| 新营市| 黄石市| 寿阳县| 泸西县| 浮梁县| 武乡县| 郸城县| 马公市| 金坛市| 繁昌县| 若羌县| 普陀区| 广安市| 镇原县| 明水县| 扶沟县| 乐昌市| 永靖县| 宝应县| 长乐市| 武夷山市| 临夏县| 齐齐哈尔市| 襄樊市| 永平县| 青海省| 札达县| 贵州省| 城固县| 武夷山市| 黄梅县| 蒙阴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