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宋仁宗治理天下
- 司馬光傳
- 祖詠
- 3719字
- 2020-09-13 09:00:37
仁宗年間,科舉大比之年,京城里各地的舉子紛紛到來。準備大考。今年仁宗十分高興。國家安寧無事,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仁宗認為是自己修德天意眷顧而天降福祉。又臨大比之年。仁宗十分想收羅天下英才為大宋效力。在朝會上對大臣們說:大比臨近,朕感爽快,不知哪位大臣原作今年主考,為朕選拔英雄才俊。這時大臣范仲淹出班稟奏到:臣愿做主考官,為題天下才俊做伯樂。仁宗說:范先生,德高望重,國之棟梁,文采出眾。堪當此任。有道濟先生主考,朕高枕無憂矣。
且說,河南商水縣化和鄉姚橋村有一戶姚姓人家,家有幾十畝地,夫妻兩個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那個姚郎淳樸善良,對鄰居十分忍讓。兒子叫姚曄,姚家人希望兒子長大后能出人頭地,博得功名。于是從小就請了教書先生,教姚曄讀書。那個姚曄十分聰敏伶俐。讀過蒙學,小學,學了大學。精通四書五經和經史子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快就得中秀才舉人。但是姚曄很粗心大意。做事不細心。先生跟姚曄父親說過,父親也教訓兒子,但姚曄老是記不住,粗心大意的習慣老是改不了。那個姚曄父親也是起早貪黑的干活。他也是知書達理之人。每次犁田的時候,總給自家的地少犁一行,讓給貧苦的鄰家。人們后來知道了,就稱其為留一犁,意為自己少犁一犁,給鄰家一犁。都稱贊其善良。話說到了大中祥符元年。姚曄去東京趕考。考試的時候,非常順利,姚曄龍飛鳳舞,洋洋灑灑,做好詩和賦,賦的最后一個字是馬字,姚曄寫完馬字上部,還未寫四點,忽然覺得腹中疼痛,要去出恭,便將筆放下,趕往茅廁。等回來的時候,忘記了馬無四點。過了半個時辰,姚曄交了卷子。將此事忘得一乾二凈。話說,姚曄的卷子到了主考參知政事馮拯的手中,只見姚曄的字體端正娟秀,詩賦文采飛揚,恣意汪洋,十分瀟灑。十分滿意。仔細讀了幾遍,十分愛惜,不忍放手,擬定為一甲。最后又看了一遍,發現馬無四點。十分嘆息。但仔細一看,馬字地步有四個黑芝麻。將其抹去,但又出現四個黑芝麻。爬在卷子上仔細看,原來是四只螞蟻。他又將螞蟻抹去。但螞蟻又爬回原位。范仲淹大為驚嘆,說道此人家道有德也。不可等閑視之。于是派人,到姚曄家鄉暗中打聽,知道留一犁的故事。于是堅定信心將姚曄定為一甲。又將姚家故事上奏真宗。仁宗大為驚喜。在殿試的時候,姚曄出口成章,對策如流。文采與口才皆令君臣嘆服。于是仁宗點其為一甲一等,頭名狀元。此事傳遍大江南北。大臣百姓津津樂道。
仁宗一次到雄州視察邊關。聽說有一個武將軍政搞得很好。而且長的像太祖。十分好奇,就對邊關大帥將:我聽說:“你們這里有個武將軍事熟悉,長相類關公。朕十分想見到他。”邊關大帥說:“好吧,卑職這就給你安排見他的面。”馬上到軍營將這位武將調到帥帳。向他說:“皇帝聽說你很特別,想見你。”武將聽說后十分高興。拜見皇帝后。皇帝說:“聽說你武藝超群,兵法熟練,可否給我演示一下。”武將聽說后馬上打了一套長拳。又提上大刀上馬演示了一套馬上功夫。皇帝看后連聲叫好。馬上賜給他不少金銀。又仔細觀祥了武將的相貌,只見他濃眉大眼,龍眉虎目。長的真是很像畫像上的關公。就跟他說:“你長的像關公,相貌不凡。”武將說:“我早就知道自己象關公。所以也讀春秋,習青龍偃月刀,希望像關公那樣為天下蒼生效命。”皇帝又說:“關公英明蓋世,你位居將軍之位,可也是非凡之人啊。”武將說:“關公相貌非凡威震華夏,我長的像關公,賴關公庇佑,位居將軍,若是生在亂世擁有關公這般相貌和功夫,將會向太祖那樣威震華夏,馳騁天下,這當然是賴關公英明賜我這般相貌,不干大事都不行。”真宗聽后心想,這人以關公自居,十分狂妄。便說:“若是在亂世將軍應該是關王爺嘍。”武將說:“臣有太祖的功夫,又有關公般的英武相貌當然會武功天下第一。只不過關公在我之前,我為晚生,俯首為大宋效力。”仁宗道:“將軍既有關公的功夫,我用你為將軍,你不是委屈了嘛。”武將聽后渾身冒汗。跪倒謝罪。真宗遂將武將降一級。撤出邊關軍營,到軍田營任守將。諸將見后,無不心有余悸,俯首稱皇帝英明。仁宗告誡諸武將:“多學習關公忠義,諸葛謙遜,要深明大義,切不可浮躁心中傲慢自大。否者太平之時遭人鄙視,亂世必敗。”諸武將聽后連呼皇帝英明。
話說荊湖北路江夏縣有一戶人家姓郭。家里有幾十畝地,老兩口有一兒一女,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在家讀書。在遠近也算得上是一戶小康人家。兒子叫郭二郎,大名叫郭英才。十六歲就中了秀才。十八歲中了舉人。在縣衙里做了個候補知縣。幾次都沒中進士。郭英才在當地仗著自己中了舉,小有名氣,平日里傲慢無禮,目空一切。整天與一幫朋友吹噓自己的才華,自稱懷才不遇。經常譏笑朝廷和文壇領袖。朋友問他為什么中不了進士,他自我解嘲到是沒給主考官送禮,主考官是個庸才,不識貨,讓他這個才子落榜進士。一次,郭英才到江夏黃祖廟去游玩。黃祖是東漢末年的大將,江夏太守,兵敗孫策身死家亡。他見到黃祖的墓志銘,十分感嘆黃祖英雄凋謝,兵敗身死。看了墓志銘良久,遂提起筆來在黃祖廟的墻壁上題詩一首:“黃祖本是漢太守,兵敗生死史不朽。若是漢主不昏庸,曹操不讓賢周公。江夏英才甲天下,天下不識才生楚。黃祖若效魏武帝,九州攸同歸黃祖。”江夏郭英才題。話說過了幾日,幾名游覽之文人騷客到黃祖廟游覽,見到郭英才所題之詩,大為驚訝,于是將詩寫在袍袖上,帶回江夏。此詩在文人墨客中間流傳。不久傳出江夏縣,傳遍整個荊湖北路。路知事將此事報告朝廷,仁宗看后,沉思良久,忽然大笑起來。提筆和了一首詩。曰:“黃祖本是漢太守,漢朝太守漢朝臣。曹操是主稱丞相,周公是臣成王主。江夏英才假天下,天下不識豈翹楚,黃祖若效曹丞相,司馬便笑楚黃祖。”真宗命人將此詩抄送荊湖北路和江夏縣秀才舉人和進士官員。郭英才看到后,向北叩首,一言不發,至此后不再狂妄。
話說淮南東路全椒縣有戶人家姓馬,家境殷實,馬員外有一子一女。兒子叫馬正書。女兒叫馬青淑。馬正書熟讀四書五經,不久中了秀才,準備到省城去考舉人。這一日馬正書到全椒縣城去游玩。到全椒縣慈恩寺去干廟會。順便去上香,祈禱去省城趕考順利。馬正書到了慈恩寺在觀音面前跪倒,正準備上香。忽然聽到旁邊有哭聲。轉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妙齡女子正在上香祈禱,說到:“愿父親身體早愈。”女子向觀音許愿時說到自己是城西五里陳家莊人士,父親陳員外。那女子也看到了馬正書,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起來。馬正書見那位女子面若桃花,口紅齒白,甚是秀麗。心中春意蕩漾,也低頭不敢再看。那女子上完香后就離開寺廟。馬正書也趕緊上完香回到家中。向父親告知此事,希望父親能夠到城西五里陳家莊去提親,欲與上香的陳小姐結為鴛鴦。父親看到兒子年紀也到了婚配的年齡,于是便到陳家莊去提親。且說這陳員外家中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陳美秀,二女兒名叫陳美麗。兩個女兒長的都非常美麗,而且相貌非常相似,不是親生父母都分不清楚。這天馬員外家的媒人到了陳家,說了來意,陳員外這幾天身體不舒服,二女兒陳美麗專門去給父親上香許愿,家里又請了大夫,調理幾天后,身體漸漸好了。聽說有人提親甚是高興。于是媒人請畫師畫了陳家大小姐的畫像回去,又將馬正書的畫像給了陳家。馬正書看了陳小姐的畫像,以為是上香的女子陳美麗。甚是高興。兩家合了八字,擇了良辰吉日準備結婚。
過了幾月,馬家遭遇江洋大盜的襲擊,財產被大盜搶走,盜賊還放火將馬員外家全部燒掉。馬正書將父母和妹妹安排到妹妹定了親的婆家。自己就投奔陳員外家。誰知道陳員外不認賬,將馬正書趕出家門,還逼著馬正書寫了退婚文書。馬正書偷著來找陳家的大小姐。陳家的大小姐也見了他。表示父命難違,自己也是無奈。馬正書道你難道忘記我們廟里上香,一見鐘情的事情了嗎。陳美秀道:我們今天才第一次見面,之前沒有見過,哪來一見鐘情。馬正書將自己在廟里上香的事情告訴了陳秀美。陳秀美也十分感動,說為父親許愿的是妹妹陳秀麗。就叫人叫來陳秀麗。那個陳秀麗也是十分癡情之人,知書達理。知道馬公子的事情后十分感動,于是便偷偷的給了馬公子一百兩銀子。讓他周濟生活,去省城趕考。馬公子與陳秀麗在陳家大小姐的見證下私定終身。回去后馬正書告訴了父母。父母也對陳家二位小姐的深明大義表示感謝。讓兒子準本去省城趕考。馬正書即刻收拾了行李,去了省城。大事已經解決,心中感到十分痛快。考試非常順利。幾個月后發榜中了舉人。馬正書又將此消息告訴陳秀麗。陳秀麗非常高興。又給了馬正書不少銀兩。馬正書告訴陳秀麗,自己準備到京城趕考,希望得中進士。陳小姐非常高興。與陳小姐一別后,馬正書準備好行李,辭別父母和妹妹,到了京城。接連的喜事使得馬正書胸懷激烈,情誼飽滿,下筆如神,妙筆生花。寫的好詩賦。卷子到了主考官哪里。主考見得馬正書字體涓秀,文筆流暢,詩賦寫的工整,想法獨特,言之有物。十分高興,就給他點中了進士。不久,考試結果出來了,發榜的時間到了。馬正書得中進士及第甲等第二名,榜眼,馬正書一家得知自己中了進士,又得中榜眼,十分高興。將結果告訴了陳秀麗。陳秀麗將結果告訴了父親,父親感到十分驚訝,懊惱,不好意思。但是也是十分高興。不久馬正書就和陳秀麗結為連理。這個故事傳遍當地。仁宗聽到此消息,給陳秀麗御筆親自書寫:“知書達禮,貞潔烈女”匾額。馬陳兩家都高興的難以自禁。